北京皮肤病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2.html
年春天,学校推行三效课堂改革,实施一年后,学校发现教教材是普遍现象,教师有“备课”无“设计”,教学目标缺失,课标形同虚设,教师注重的是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无评价或者评价不到位等情况制约了课堂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了突破课堂改革的瓶颈,年4月开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优化改进项目研究。根据项目总体要求,确定了主攻方向,力求在编制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标准分解、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课时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做“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等领域有新突破、新成果。同时,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通过深化课标分解、学期课程纲要以及课时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研究,深入推进研究与实践的融合,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六年来,昌乐北大公学学校坚持“做中学、做中研”的行动研究法,始终把项目研究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课改工作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走出了一条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研究之路,学校的教学方式、育人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组建行政组织机构是项目研究持续推进的前提
学校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两位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领导小组,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的管理办法。同时,组建了由骨干教师、学科组长、中层管理干部等70位核心成员在内的教学优化改进项目研究小组,下设15个学科研究小组,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业务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的青年教师,老中青合理搭配,以老带新,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优化改进行动。
二、制度化实施是项目研究持续推进的保障
学校制定《昌乐北大公学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项目组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同时,绩效考核加大权重,评先树优一票肯定,晋职晋级优先优待,以提高教师长久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在集备及日常教学中,教学设计审议制度化、应用常态化,从学习目标的叙写、评价任务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多措并举抓落实是项目研究持续推进的关键
项目研究不是“运动战”、“阵地战”,而是“持久战”,为了确保研究过程的扎实有效,研究结果的深化提升,学校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以项目组核心成员为点、学科组长及中层管理干部带动整个学科组、项目组研究成果辐射全校的“点上突破、线上带动、面上铺开”的研究格局。
校长参与,鼓舞士气。“校长的决心就是老师们的信心,校长的定力就是老师们的动力”,校长既是项目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更是项目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课改教学第一线,和老师共同“做”课程,做到平等参与、始终在场,这是校长在做最核心的事情。
读书充电,提升理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基于学校教师课程论、教学论等理论缺乏的问题,学校特别注重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先后向全体教师推荐阅读《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教了不等于学了》《可见的学习》等50多部专业书籍,采取教师自读—读书交流—学以致用的路径,读专业书籍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活新常态。
专家引领,解疑答难。为增强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多次聘请山东省教科院张斌博士,华东师大课程所教授、博导朱伟强博士,浙江工业大学邵朝友博士,曲师大张雨强博士,教育部课程中心莫景祺博士等若干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精准、专业、高位的现场指导,定期推送专家报告视频,如朱伟强教授的《教学评一致性开发》《课堂观察》,王少非博士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等等,强化专家引领,提升团队的整体研究实力。专家参与的研究,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也为专家提供了理论实践的田园,实现了互赢共进。
团队合作,共赢互进。项目研究不是个人独白式的思考,而是团队的共同话题。学校以项目组为平台,构建学科组—项目组—跨学科跨学段项目研究共同体,倡导资源共享,追求共同进步,研讨时,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成员之间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见解。注重示范校引领,校长亲自带队到苏州吴江区汾湖实小、临淄晏婴小学等学校考察学习,邀请他们进校指导。多次组织项目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市、县和核心联盟校组织的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向他人学习、向优秀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现场研讨,久久为功。学校高度重视研究实效,采用任务驱动、倒逼机制等方式,将个人分散研究与假期封闭研究有机结合,将集中、现场研讨作为主要的研究形式。为了保证研究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研究效果,督促研有所思、学有所得。每次活动前,负责人都要提前制定方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目标,制定研究的流程和要求,合理分解任务,落实到人。项目组成员通过讨论、展示、审议和晾晒,深化研究内容,六年来共进行多场次现场研究。项目研究是持久战,需要定力、耐心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学校责成项目组负责人每周都要策划、组织研究活动,并且活动安排要列入学校“周工作配档”。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持续推进项目研究的落地落实。
注重实践,研以致用。特别重视案例研究,注重与课堂实践的融合,对症下药,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学校以项目组成员为主体,以学科组赛课为抓手,组织课堂观察,构建为实际教学而研究的教研模式,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的一致性和备上一体化。
四、项目研究硕果累累是持续推进的动力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项目研究,催生了老师们的课程理念课程行动,催生了骨干示范引领、全体成员追随响应的“分布式课程领导”格局,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够开花结果,“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得以全面实施,学校育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带来了学业成绩优秀和教学的高质量,历年的中考和学业质量检测,我校成绩始终位居全县领先位置。
发展课程就是发展教师。项目实施后,现场的、系统的、一致性的围绕课程问题的专业的研究活动,让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显著提升,一大批骨干教师因做课程项目而快速成长为专家型导师型教师。正如项目组成员冯霞老师所言,参与项目研究既增加了专业知识,拓宽了专业领域,像专家那样思考教学、研究教学;经常参加交流研讨会、外出作报告,使自己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获得了职业幸福感。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推进三效课堂改革,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课堂由教向学转型,以教促学,使学生学习向有效学习、真实学习、深度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梅花香自苦寒来。课改很枯燥很乏味很曲折,但课改又是学校活力之源、动力之源。昌乐北大公学学校将继续在省市教科院领导支持下,坚定信心,坚定不懈,持之以恒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扎实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项目研究,继续叙写好学校的课程故事。
编辑:王梅花
统筹:徐志坚
潍坊教育头条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