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自然的结构有其美妙的地方,研究自然的人当然会感受到这种美妙,而不同性格的人也会对这种自然的美妙有不同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就造成不同的科学家各自选择不同的研究项目,而其研究工作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大师?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这里,仅就杨振宁教授在科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科学研究风格进行探讨。
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成熟的有创造性的作家、画家和建筑师等,大都有自己的风格,而科学家是否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呢?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涉及。杨振宁教授说:“每一个科学家的工作,确实有他自己的风格。也许这个风格在科学家工作里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的工作里风格的重要性。”杨振宁教授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有风格。他还用科学家玻尔兹曼曾经说过的话进行论证:“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基霍夫的工作。”杨振宁教授还用物理学进行充分论证。他说:“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他还具体地指出了狄拉克和海森伯两位著名科学家的不同风格。他指出,英国科学家狄拉克的风格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而德国著名科学家海森伯的风格则迥然不同,他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两人对量子理论的建立都作出过划时代的贡献,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谁说科学家没有个人风格?
图片来源:Pixabay作为科学家,尤其是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个性表现与科研风格有着极密切的联系。杨振宁教授的科研风格是他的精神面貌的显现,具体说,就是他的世界观、他对科学研究态度的表现。从杨振宁教授所从事的整个科研工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看,“深远”是杨振宁教授科学研究的基本风格。这一风格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正确的研究方向,是杨振宁教授“深远”的科研风格的首要方面。对研究方向,杨振宁教授曾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们说,有些人之所以取得了成就,“粗浅的道理是有些人走到了正确的方向”。他还说:“走到不正确的方向,你再聪明,你再努力,也是做不出成果来的。你如果走到合适的方向,那么你在其中就可以大有发展;假如你走的方向恰恰是一个年轻的方向,是一个你可以和它一起成长的方向,那么你在这样的事业里做一些工作,自己也可以觉得满足。”从杨振宁教授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看,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都把宇称守恒定律视为金科玉律。在一次关键性的讨论中,杨振宁和李政道猜测到:宇称守恒定律不适应于弱相互作用。他们决心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半年的探索,由杨振宁和李政道合写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在文中,他们提出了宇称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严格守恒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只是一个没有得到实验验证的外推假说。假说公开后,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半信半疑者有之。但杨振宁坚信,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又请来哥伦比亚大学的华人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吴健雄以惊人的勇气和实验技巧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假说,从而使杨李二人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到完成课题研究,到最后获奖,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这说明,方向正确是多么重要!
图片来源:Pixabay杨振宁教授“深远”的科研风格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善于做一二十年以后才为别人注意的题目。年7月,杨振宁教授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和少年大学生座谈怎样选择自己的专业目标时说:“选择的依据是:一、社会的需要和二三十年后科学的发展;二、自己的兴趣;三、自己的才能。”杨振宁教授把社会发展和未来科学发展方向摆在选择课题研究的首位,这是至关重要的。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专访中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说:“对这些人,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得要选择走到将来有发展的方向。一个人如果走到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方向,什么叫蓬勃发展呢?就是在五年、十年之内要大有作为的这种方向。假如一个人走到这个方向了,他将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可以事半功倍。反过来假如你走到了一个方向,也许从前是很有名,现在是强弩之末,那么你走进去以后,常常是费了很大的劲,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件事情。”从访谈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杨振宁教授深远的科研风格。杨振宁教授所取得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直到20多年以后物理学家们才认识到它的奠基性的价值。年他与他的学生巴克斯特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几乎在20年以后才被大家认识。并且,这两项工作都会在今后几十年之内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杨振宁教授“深远”的科研风格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喜欢新的东西,随时朝新的方向发展。杨振宁教授说:“在老领域中有无数聪明人做了大量工作,有什么理由你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呢?这好比淘金矿,当然以淘新金矿为好。这不是说在老金矿中一定淘不出东西,不过淘出东西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我赞成淘新金矿不赞成淘老金矿。”杨振宁教授始终站在世界物理研究的前沿,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问题。年,全球掀起了一场超导研究的热潮,因为超导具有特殊的魅力,它的秘密一旦被揭开,将会使世界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在几个月时间内,超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一天,一位中国香港记者采访杨振宁教授时问道:“你现在有哪些新的研究计划呢?”“我现正埋首研究高温超导。”杨振宁教授非常认真地回答。那位记者又问:“你在‘规范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就,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在这方面发展,以便再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回答:“规范场论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现在除物理学家外,数学家及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工作人员也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估计人数达到几千人……我早在年已着手研究规范场论,到20世纪70年代还做了很多工作,且将之引进中国。但在现阶段,一方面是规范场论的研究已遍地开花,而我看不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冒出了高温超导的新发现。两者相比,前者是抽象的理论结构,后者则是具体问题,加上我自己对新的东西比较喜欢,故此,目前主力研究高温超导。至于诺贝尔奖的问题,诺贝尔奖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不能强求。”杨振宁教授喜欢做开创性的工作,喜欢走进新领域。这种取舍是否有缺点?杨振宁教授说:“当然有,不过天性如此,不能勉强。”这充分体现了杨振宁教授深远的、独特的科研风格。
本文摘编自《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一书。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书号:2
作者:李凤岐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这7位华人科学家通过在不同领域的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比较权威和公正的科学大奖,其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伟大成就和崇高荣誉,更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贡献。这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并不是天才,之所以能成为一流的大师,与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掌握了科学的治学方法密切相关;他们走上科研岗位以后,又通过导师的指引和自身的探索,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他们迅速攀登上科学的顶峰。概括来讲,他们的治学方法有以下特点。(1)求知欲强,目标很明确。(2)好问善疑,敢于提问题。(3)文理兼通,艺术修养高。(4)珍惜时间,勤奋很重要。(5)善于交流,讲究渗透法。(6)潜心治学,不为名和利。走上科研岗位后,掌握的科研方法又使他们如虎添翼。这些科研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好奇心,对科学有兴趣。(2)充满自信,坚忍不拔。(3)选好课题,进行合作、竞争。(4)科学实验,必须严谨认真。(5)科学研究,要与艺术融合。(6)敢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上述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治学与科研方法,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法宝。他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在治学和科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攻克科学堡垒的重要工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这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CONTENTS前言第一章物理奇才:杨振宁/一、反对“埋头苦读”/二、钻对的牛角尖/三、热衷“争论”的合作者/四、“渗透法”很重要/五、科学新发现带来的阵痛/六、科学研究也有“风格”/七、形成“风格”有妙招/八、杨振宁的“好高骛远”/九、漫漫成才路/第二章科学巨星:李政道/一、好问的硕果/二、科研从“基础”谈起/三、调好科研指南针/四、乐活科研/五、只顾“高精尖”行不行/六、创新,切勿赶浪头/七、当艺术遭遇科学/八、“一对一”的培养不能少/九、探索无止境/第三章探索精英:丁肇中/一、兴趣决定“成败”/二、好问不休,格物致知/三、挖掘原动力/四、18年只做一件事/五、科研是纸上谈兵吗/六、真理就是用来怀疑的/七、选好课题,再谈竞争/八、科学研究中的“谨小慎微”/九、内行才能领导内行/第四章激光先锋:朱棣文/89一、努力,努力,再努力/91二、交流胜过苦思/94三、不要把获奖看得那么重/96四、无好奇,不科研/98五、创新精神不是说说而已/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七、风险性与前瞻性并存/八、离不开的竞争与合作/九、科研需要沃土/第五章求知乐人:崔琦/一、求知乐/二、非独立思考不可/三、做学问,请忘了那些诀窍/四、大智慧,很简单/五、自信的妙用/六、远古的驱动力/七、从实验室的“规矩”学起/八、全情投入/九、“成功”不过是身外之物/第六章色彩大师:钱永健/一、精英家庭育精英/二、跟着兴趣学/三、成功需要超前思维/四、知识融合是大势/五、科研并快乐着/六、系统方法好在哪里/七、色彩美学帮大忙/八、合作交流不可少/九、跌倒了,就爬起来/第七章光纤之父:高锟/一、光纤让世界更美妙/二、你会“读书”吗/三、一生挚爱/四、无处不“营销”/五、坚忍不拔是个必要条件/六、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七、为名利?那不是科研/八、没有开创性出不了大名堂/九、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后记/
想了解更多内容?
长按识码,即刻购书
科学商城(科学出版社)
京东(科学出版社)
当当(科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高锟: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
(本文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