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真实纯粹的科研体验带给学生专访菁

————————————————

EliteBackgroundPromotion

跳出背景提升“怪圈”

打造科研教育实验田

——专访菁英背景提升创始人兼CEO李晓龙博士

本文首发于《留学》杂志年第03-04期(总第期)

记者

刘薇禛平

编辑

汝元昕

“背景提升”是近年来留学圈里的热词,但目前真正了解并体验过这项服务的学生只是少数。

对于背景提升,大多数人宛如“雾里看花”,难辨虚实。这个留学行业内的细分服务正面临着两级分化的评价:推崇者称赞它是留学申请的“神来之笔”,是让自己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助力;质疑者认为它只是“画蛇添足”,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参加背景提升项目,学生能否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斩获名校offer?背景提升,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留学》记者采访了菁英背景提升创始人兼CEO李晓龙,走近这块科研教育“实验田”,一探行业究竟。

1

发现教育蓝海

让科研乘商业东风

李晓龙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相继攻读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并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从通信工程到经济管理,专业的跨度让李晓龙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在丰富的科研经历中幸运地收获了成长和热爱,坚定地走上了科研与学术之路。

创业之前,李晓龙已经“半只脚踏入了教育圈”。读博期间,李晓龙给很多读硕士的师弟师妹辅导论文。通过这件事情,他发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之下,许多学生缺乏系统的科研经历。于是,他将自己在学习中总结提炼的经验传授给师弟师妹,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科研探索。彼时,他还没有萌生将这种授课模式商业化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甚至没有想过要做一家教育公司,顶多想当一个老师。”

后来,李晓龙的确实现了“当老师”的心愿,执教于北京邮电大学邮政管理系,并于年起担任系主任。随着找李晓龙咨询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过经济学的他开始意识到,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对这样的状况作出改变,只有借助商业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的方法和理论更广泛地传播,将这种成长带给更多的人。

1

“科研+留学”

8万数据论证完美搭配

起初,李晓龙并未将目光放在留学市场。“当时只是天真地以为,科研能力是一种很多人都需要的稀缺技能,我应该把它给予更多的人。”

在他的设想里,产品对上了市场缺口,必然不用为如何吸引消费者而发愁。然而,当想法付诸实践之后,他才发现,由于科研教育“一对一”的特殊授课要求,以及其在当时市场上并未普及的现状,他的课程在价格上显得不那么“亲民”,真正愿意为这款产品买单的人少之又少。

几经探索后,李晓龙发现了对科研教育有着天然需求的留学市场。他对《留学》记者介绍:“一开始,得益于国外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学术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许多留学生为了在留学申请大军中崭露头角,纷纷报名参加菁英背景提升的项目。”

随着时间推移,李晓龙感到好奇和怀疑:“我做的事情是否真正对学生的申请有所帮助?”为此,他专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获取8万多条中国留学生申请美国院校的数据记录,以此论证科研教育对于留学申请的作用。“非常有意思的是,我还把当时的研究整理成论文并进行了发表,那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篇教育学相关的论文。”

“通过调研发现,科研教育确实能对留学生产生帮助,留学生群体也确实会对科研教育有一些‘功利化’的需求,他们的购买能力也足够支撑一定的量级。”

李晓龙最终决定,要将自己的科研教育与“留学”这个消费场景进行绑定。他开始尝试和留学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了后来菁英背景提升的商业形态,自此打入了留学市场。

1

李晓龙

1

从“输入”到“引导”

社会需求倒逼科研教育发展

李晓龙创立菁英背景提升时,“背景提升”这个词远没有现在这样火热。在他的讲述中,最开始,大家还不相信市场上有一种服务可以专门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在当时大众的认知中,科研学术能力只能靠自己领悟,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那段时间,不论李晓龙和团队将产品信息做得多么明确,依旧有机构和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

经过不懈的努力,菁英背景提升最终迎来了转机。转机来自于李晓龙曾经辅导过的师弟师妹。回忆起当时场景,李晓龙面带微笑:“他们可能对我有天然的信任。还记得当时我的第一个学生是我的学弟,他如今已经从国外学成回国,在我们的公司里任职重要职务。”

有了第一批学生的口碑,加上一些敢于突破的机构的支持,李晓龙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市场中的潜在客户。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背景提升”这件事的真实性和正规性,并对于产品形态和服务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李晓龙认为,背景提升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留学领域铺展开来,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丧失价值,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的教育模式。科研学术就是培养这种能力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未来社会在获取人才的过程中,势必更加注重科研学术的经历或能力,这种需求倒逼了科研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改革需要相对长的过程和复杂的演化机制。我们通过商业模式,可以迅速弥补现行教育的不足。”数年来,李晓龙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教学形式,研发辅助工具,针对科研学术能力进行提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1

调和个性化与标准化冲突

坚持“一对一”科研教育

“科研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的过程。”李晓龙在读博期间接受了系统科研训练,并从中得到巨大收获和满足。这样的经历鼓舞他一直坚持奉行真正的“科研教育”。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并针对此项目完成论文,这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李晓龙告诉《留学》记者,这个看似简单,且可重复套用的科研教学模式,才是菁英背景提升最复杂、耗费最多精力的“拳头产品”。

“科研不同于上课。为了让学生达到科研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鼓励他们不断想象、勇敢试错,经历真正科研过程中应该经历的完整过程。”

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标准化和可控性,李晓龙及其团队在设计课程时下了“大功夫”。“我们对每一个导师的科研项目都会做深度的教研。这意味着,导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每一次沟通,以及学生在沟通后可能产生的每一个转变和尝试,我们都要提前设计好。”

看似一步到位的扁平化科研过程,经过反复的设计推导,每个课题竟然形成了超过60条辅导路径的立体树状网络。基于此,学生的每一步思考和可能会做的尝试,都被囊括在提前准备好的巨大网格之中。

针对每一条路径和其中的每一个节点,导师都会为此准备资料、模拟方案。这样的做法极其复杂且耗费人力物力,但李晓龙乐此不疲。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自由探索和研究的需要,又能将学生每一步尝试纳入到我们提前设计好的研究过程中,这才是我认为的科研教育。”

短短几年间,背景提升行业迅速兴起、发展,市场上的背景提升产品经历过研发和提升,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但科研教育自身具有的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冲突,却是教研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值得所有业内人士思考和论证。

“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冲突,非常典型地体现在科研教育当中。”李晓龙告诉《留学》记者,任何一个教育产品在商品化之后,都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管理办法。但科研教育却需要兼顾高度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来帮助学生收获成长、培养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解决两个特性的冲突问题,使两方面达成平衡。我们需要掌握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的调和方法,让学生用标准化的方式学习,同时也不能丧失个性化体验。”

在这方面,李晓龙和他的菁英背景提升拥有发言权。“首先,我知道科研是什么,科研能给人带来什么,并一直努力探索科研教育的真正面貌。”李晓龙深知,如果抱着传统的教学思维去设计所谓的科研教育产品,结果一定是失败的。

正因如此,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多年来,他和团队一直坚持做“一对一”的科研教育。他告诉《留学》记者,在他多年科研经历和教育经验当中,“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从个人角度,我当然不希望让这个项目的价格变成教育普及的障碍。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更普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成本更低的情况下,收获更多的成长,这也是我们的教研目标。”

1

“面子产品”终将淘汰

过程化评价是未来趋势

好的科研教育,是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概括来讲,科研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能够满足学生短期内申学的“功利需求”;另一类则在长期内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李晓龙认为,背景提升市场发展到后期,一定会淘汰掉更多无法给学生带来真正成长的“面子产品”;最终保留下来的,一定还是那些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项目和课程。

“对于科研项目,现在大部分人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