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君从学习者实践者到分享者

笔者按年,笔者来到陕西咸阳的沃野青青生态种植基地,参加西北田间学校的一期生态果园的主题共学活动,也做一些农场探访与记录事宜。注:田间学校是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携手各地生态农人发起围绕可持续农业的互助共学的自组织,面向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爱好者开放。在此次活动中,我终于见到了早有耳闻的网友:在山东种有机苹果的李立君。立君苹果我吃过,好吃,也推荐过给很多人。此次见到立君,我有许多好奇和疑问,所以逮着机会,我“抓住”立君,对他进行了采访。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聊开去:为什么他选择做农业?科研背景对他做农业有哪些帮助?以及他从种植者变成生态圈小有名气的分享者,这样的转变有怎样的契机?有带给他哪些思考?

1

在认识李立君之前,我先认识的是立君苹果。正是苹果上市的时候,同事给我分享了一个和我头差不多大的苹果。办公室四个人分食,糖心的,味道好极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山东有一个种苹果的李立君,中科院毕业,搞有机种植,年就能亩产9千多斤。他在我心中难免充满了一些“神话色彩”。当我问到立君,你为什么要做有机农业的时候,他说:“我初中毕业就想留在家里种苹果了。”李立君出生在山东的烟台栖霞,是中国优势苹果的核心产区。立君从小就在自家的苹果园里长大。从小学开始,假期空闲的时间里,立君有大量的时间都在学习和参与苹果园的管理和劳动。他从小就喜欢在果园里奔跑,观察果园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喜欢和果园的花草、果树、小动物打交道。在苹果园,立君观察着周边大人的生活,看着人们如何度过一年四季。夏季天气炎热,劳动完,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下象棋;冬季需要劳动的事情变少,人们窝在家里,等待春天。人是按照时令和季节去生产、生活的,这一切,也让立君对向往的生活有了具体的画面。初中毕业的时候,立君告诉家里人:“我想留在家里种苹果。”立君说:“那个时候,我对农村的生活已经有过思考了。当时果园的环境、生态体系都很好,很少打除草剂。而且苹果价格也不低,收入还行。所以一开始,我在未来生活或者工作的选择上,就没有什么波动,也没有十字路口。”“我爸爸没有同意,我就去上了高中。后来我大学选择了去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读了研究生。”踏踏实实地学习种地,而不是沉浸在田园牧歌的想象中。年,立君大学二年级,他开始研究有机苹果种植的可能性。本科毕业时,课题组的实验告一段落,当时得出的结果是:可以种有机苹果,但是产量较低。年,研究生期间,立君申请加入了学校的有机苹果课题组,把课题实践的基地放到了家乡栖霞。“因为我家有果园,就拿出了几亩地做有机种植的实践。一边做科研,一边做实践。”研究生科研期间,课题组的导师提出,让小组开始做有机苹果的高产攻关,把苹果的产量提一提。在陆续的实践之后,课题小组把有机苹果的亩产做到多斤。这在年是非常突破性的成果,比同等条件下常规施用化肥农药的苹果,亩产提高了多斤。

2

“山东有个年轻人,种有机苹果亩产达到9千斤!真的假的?”立君的名字,随着这样的惊叹,在全国生态农业圈传了出去。大家都好奇,怎么做到的?大家都想学习,病虫害怎么管理的?怎么控枝?怎么控制次果率?陆陆续续,就开始有机构和农场邀请立君去做分享教学。15年春节前,在江西,沃土工坊(广东的生态产品电商平台)发起了一次返乡青年交流会,邀请了立君和其他几位嘉宾分享自己返乡做生态种植的探索经验。现场参加的多人,都是在做生态种植或者想要转型做生态种植的小农。“那天本来说简单分享一下,但我讲了两个多小时。当时就感觉,大家对有机农业的信息,包括种植结果的品质和产量都是比较模糊的。我的实践分享,带来了一些新东西,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难得“抓住”一个有科研又有实践经历的人,大家的提问不停,都想了解的更多一些。“提问的人很多,都聚焦在很具体的种植技术上。当时有一个农友,同样在种植苹果,就会问,怎么施肥?深度如何把握?当时我们沟通完之后,我发现在水肥上,他之前的方式不是特别好。因为矮化苹果树的根系没有那么长,如果浇水施肥在行间,果树的根系是很难吸收到的。立君有科研数据的支撑和实践的经验。在分享技术问题——比如品质方面怎么测、次果率如何控制——时,都可以给到同行相对具体、可以实操的答案。“在沟通交流之后,发现一些基本的错误大家还在犯。所以,我分享了关于有机苹果种植的科研过程和实践成果。包括我是怎么种的、品质如何把控、产量如何等。在此前,大家统一的印象都是有机种植产量很低,那一次分享后,大家思维上开始有了一些改变。”当时一起参与这场分享会的彭月丽(沃土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大家反应特别激烈,和其他几场分享会的状态很不一样。在当时产量能达到4-5千斤都很少,光是听到这个技术可以做到产量9千斤那么高,而且病虫害在立君看来,居然都不是什么问题。这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不仅是当时,即使是现在,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考核下,能够有能力、有心力坚持做生态农业的农人并不多。而也从15年那一场交流开始,立君慢慢和全国的生态小农开始接触起来。当时,立君还在念研究生二年级。“在交流过程中,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单向输出,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探讨,我是抱着共同成长的心态参与的。”年,致力于可持续农业技术培育与推广的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简称“沃土中心”)正式成立了。沃土中心希望搭建一个从事可持续农业的农人的互助共学平台,通过互相分享各自的实践和思考启发彼此,协力共创可持续农业的多样化的实现路径。就在那个时候,这群时常聚在网上讨论农业问题的农人们,在沃土中心的召集下,开始逐渐形成一个生态农人互助共学网络,立君也在那个时候加入了进来。在海南海口,攻克有机荔枝的农人郑学智就是这个网络的一员,“年我们就在返乡青年交流会上见过了。但真正开始交流还是年的时候,他说想做更健康的农业,而且也看了我老师蒋高明的书。到年我们算是越来越熟悉了。”越是一项难做的事业,越是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贡献彼此的智慧和经验,相互陪伴前行。

3

种地这件事情,不能停留在思想的书房里。在老家,立君开始做一些农业推动,不一定是有机农业,如果是常规农业愿意转可持续农业的,立君也非常愿意去推动发展。一来二往,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