鍦ㄧ嚎鍜ㄨ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12/4786432.html
寻觅心中所爱发现地理之美:
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刘娴
刘娴,女,汉族,年6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扬州市江都中学,于年9月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习。担任本科生地理科学党支部组织委员、班级学习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赛腾丰慧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等奖学金,获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导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一篇(第三作者)。现凭借专业第一的名次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厚德载物,奋发图强
刘娴与地理的相遇,实属阴差阳错。在得知高考分数后,她也曾畅享想自己能做一个操控计算机的高级程序员、做一个金融精英赚得盆满钵满、做一个高级翻译官玩转多国语言……可最终,录取结果上赫然显示着“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如同《鲁滨逊漂流记》里写的那样,当她在“地理科学”这座陌生的岛屿上安顿下来后,便开始了对周遭事物的探索。如同所有大学萌新一样,好奇老师们都长什么样,好奇将来要学习什么课程,好奇学长学姐口中的野外实习,好奇这里的一切。入学没几天,刘娴见到了班主任孔兴功老师。完全不是想象中穿着考究、严肃脸孔的教授形象,他总是笑呵呵的,穿着简单朴素的蓝T恤,十分随性地与学生们交谈,这一下便拉近了她与地理的距离。孔老师带领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们在校园里兜兜转转,看湖、看组成校园小山包的岩石矿物。这也是她第一次了解到,地理学包罗万象,并不只有中学课本上的那些刻板知识,她开始领略到“地承千古人文精华,理蕴万世自然法则”。
入学初,课程满,专业认知有限,她也经历过迷茫,但是,她并没有因此颓废消极,而是开始积极的探索自己的专业,确定自己是否要转专业,同时也在寻找解决迷茫的出路。刘娴的方式很“简单”——首先就是摸透专业知识。自大一开始,她就开始与图书馆作伴、与自习室结交,一摞摞书籍、一张张计划表,一阶段又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专业知识的大体框架也在心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其次是咨询辅导员,了解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升学就业情况,看看他们的职业生涯是否和自己的期望匹配;最后是向班主任“求助”,深入了解专业的发展前途。通过她一次次的积极探索和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最终转专业的念头被彻底打消,心中的目标也逐渐明朗。明明是误打误撞,她却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刻苦认真的态度是她的垫脚石,而后期培养的专业兴趣成为了其中的助力剂。平均学分成绩90.34分,专业骨干课程平均90分以上,高等数学分,大学物理97分……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见证了她的努力和汗水。
厚积薄发,科研创新
除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刘娴希望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专业特长的用武之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一门偏研究类的专业,因此从大一开始她就积极参与到科创活动中。在大一的时候,她申请主持了一项院级大创,项目的进展却并不顺利。实验的日常是在凌晨五六点,项目成员就拎着两个重达16斤的采样仪器、两卷50米长的电线去采集大气样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实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制定的任务,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推进课题。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成果也并未评上“优秀”。作为项目主持人,她认真进行了反思,得出一个最简单直接的解决办法——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学习。
刚进入实验室,她能做的只有帮忙刷试管、磨土等这类基础的工作。在大约刷了几百个试管、磨了几吨的土样之后,她也慢慢地参与到实验中来。那段时间一下课她就奔向实验室,协助课题组博士生、研究生做实验。有时候,白天准备好实验器材并开启设备,夜里十一点多需要奔向实验室把它关掉。那段时间,刘娴的课余时间几乎完全属于实验室。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亲身体验,她熟悉了一个课题组是如何开展并完成项目的,并领悟到:要推进一个项目绝非是按部就班的根据项目计划书实施,而是需要在每走一步后都积极的去探索、挖掘。有了这样的理解,她对科研又重拾了兴趣和信心。到了大二下学期,刘娴申请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大创。实验过程一如既往的略显枯燥重复,但是如果缺少这一步,后续工作就无法开展,实验数据和论文就更是无从谈起。她咬着牙渡过了这种日复一日的“磨土”生涯。当然,这样的经历为她积攒了可贵的实验经验,也培养了“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在进行重复的实验操作时,刘娴会利用这个时间间隙思考项目的进度、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此外,她还自学了多种数据分析软件,只为将辛苦得来的实验数据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
守得云开见月明,刘娴主持的国家级大创目前已经顺利结项。基于大创成果,她参与撰写两篇SCI。此外,凭借在实验室的丰富经历,她还参与一项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刘娴凭借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和丰富的科研经历,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等累计十余项奖学金。凭借专业第一的推免名次,现已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作示范,争当先锋
自幼时起,刘娴便在爷爷这名老党员的谆谆教诲下长大。爷爷教导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革命历程,用他们年代的艰苦生活教育她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虽然这只是在她心中留下朦胧的印象,但是她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光荣先进的代表。随着加入中国共青团,递交入党申请书,学习初级党课、中级党课,接受党组织的教导,她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影响。此外,通过与周围优秀党员的接触,她的思想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认真钻研的态度。
年6月,刘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是本年级最早一批入党的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她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学校,她是班级学习委员,积极搭建好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耐心解决同学们的学业疑难困惑,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此外,她担任本科生地理科学党支部组织委员,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年庐山野外实习期间,恰逢中国共产党98周年生日,站在庐山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刘娴作为学生党员代表发言,号召同学们感受历史、聚集红色基因、强化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同学们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德兼修的新时代青年。
在校外,刘娴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参与中山陵义务讲解志愿活动,为游客讲述中山陵的历史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此外,她还参与了仙居雅苑社区家教活动、车站维权志愿活动、“美丽校园行”以及迎新志愿活动等。在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她积极申报了社区抗疫志愿者,做到用党徽温暖人心。除了去乡镇里发放《告居民书》《疫情防控宣传手册》、去小区张贴《致群众的一封信》宣传海报,她还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上门给密切接触家庭送蔬菜、食品等生活物资以及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她深知,此时此刻的党员就是百姓的主心骨,是群众的支撑,身为党员理所应当冲在群众前面,让党徽的光芒温暖群众心间。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