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梦想也脚踏实地,科研照亮未知世界

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这本书也太好看了#

明代时,一个官至万户,名叫陶成道的年轻人醉心于研究左道奇门,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他在一把椅子后绑上了47支大火箭,手里拿着风筝,飞向了天空。万户探索天际的举动虽然失败了,但为纪念“万户飞天”的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万户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不仅鼓励着后来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更是照亮了科研创新的道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余建斌在《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好奇心到自立自强》中赞扬道:“对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整体而言,杰出的科学家就是一颗颗星,用自身的智慧和坚持照亮了原本未知的世界。”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前仆后继的科研工作者们明知没有坦途、没有终点,却依旧坚定地用开拓精神开辟新天地。

近十年,科技创新是个热门话题,大到卫星发射、火星探索,小到能源汽车、上网刷视频,科技改变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一个周期里,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又引领了什么变化呢?

一直从事科技报道工作的余建斌,将自己多年来对科技领域所思所想所感汇聚在《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好奇心到自立自强》中,从创新活力、探索之心、自立自强、换道赛车与精神高地五个角度,展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脉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理解科技创新的新视角。

1、即便“此路不通”,依旧“此心不改”

比起科学家们,我们似乎多了那么点“幸运”和“从容”,幸运于在前进的路上跌得鼻青脸肿时,拥有绕道再一次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从容于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可以不用钻牛角尖非要找出个答案不可,但是“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有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以对火星的探索为例。

战国时期,我国有了对火星的最早记载,当时人们将火星称为“荧惑”,因为火星的亮度变幻无常,运动轨迹复杂,给人“荧荧火光,离离乱惑”的感觉。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就火星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论证;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在俄罗斯火星探测器上,但在发射过程中出现意外,萤火一号不知所终;年,我国首个“中国航天日”上,火星探测任务获批立项;年,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我国正式开展火星探测。

科研道路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太空探索工作中除了被看见的“星辰”外,更多的是如火星探测一般,科研工作者们梦想跋涉,低入“尘埃”中默默研究,在科研的大路上“一条路走到黑”,不过是期望能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尽自己所能多做点贡献,哪怕最终是用自己毕生的科研结果告诉后人“此路不通”,也毫不遗憾。

2、便是“梦想遥远”,也要“脚踏实地”

有一句戏言:成年人不做选择题,全都要。但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里真的能做到“既要、又要”的人实在不多——但凡有人能做到工作、生活“两手抓两手都硬”的人,我们都要赞叹一声“了不得”。

生活中我们不断在取舍之间权衡,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探索中却没有那么多权衡,抬头仰望星空,未知的天地在等待探索,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的柳暗花明更是让人满足,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

中国探月总设计师孙家栋被称为“卫星之父”,他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北斗导航系统,他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一球静止轨道卫星道国家。在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他毅然接下总设计师的重担。

余建斌在书中说:“科学是充满开拓、乐趣、坚守和奉献的探索之旅,它是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舞台。”梦想的天空很广阔,但如果没有脚踏实地、沉下心来的毅力,那梦想终究只是梦中所想;如孙家栋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们始终脚踏实地,不曾懈怠,在马拉松一般的科研探索之旅中,锚定内心追求,一步一步地将我国的航天事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日到繁荣昌盛。

、结语

近几十年,我国科研实现“从0到1”的突破,科技创新研究更是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了基础,如余建斌在《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好奇心到自立自强》中所说:“在奔向梦想的路上,每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既汇成大海,也依托大海。只要浪花翻滚,永不停歇,就将铸就更大的中国‘奇迹’。”正是科研工作者们锚定目标,奋勇争先,脚踏实地的精神,国家科研工作发展才得以有如此快速的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xt/15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