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一方面,要求人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干,来不得半点虚伪;另一方面,要求科学用脑,要学会科学思维。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还能有所创造。科学思维不是耍小聪明,而是一种科学方法。一、科研思维内涵思维是人们所特有的认识过程,它是大脑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科学思维,即形成于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科学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它从直接感觉的对象开始,随着认识的深化,而逐渐舍去客观事物中个别的、直观的或可以直接感觉的方面,抽象出概念、定理、定律,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以表达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而广义的科学思维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思维是指理论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直觉、想象、创造性思维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统一。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科研创新内涵科学研究创新,是指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活动,贯穿了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中,如设计新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手段,建立新的科学模型,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假说、学说、定理、定律和研制出新产品、设计出新的工艺流程、发现新的物种等。科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新思想、新方法的突然出现,即所谓直觉或灵感的到来,实际上是思维过程的飞跃,这种飞跃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在无意识状态发生的,但实际上是过去的思维过程的一种特殊的继续,常常是由于某种偶然的类比、联想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催化剂,造成原来的逻辑思维的中断,使头脑中原有的信息得到一种新的加工和改组,从而产生一种新颖的见解。新思想的出现会使人在心理上有豁然开朗之感,使认识获得新的起点,然而新思想的出现开始一般是朦胧的、不清晰的,为了判断这种直觉的思维是否正确,认识必须沿着一种新的思路重新进入逻辑思维的轨道,并且进行实验的验证。常常会产生种种没有根据或不合乎实际的而被淘汰的想法。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创造性活动不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看来它是一种综合逻辑和非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最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活动。年英国学者G.华莱士把人的创造过程概括为4个时期:①准备期(确定研究主题、物质、技术准备、试验性的探索);②孕育期(即思想上的准备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时期);③顿悟期或明朗期(直觉或灵感的显现时期);④检验期(逻辑的论证,实验、实践的检验、验证)。作为当代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其能力结构内容理应包含3个层次:基础心理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居于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主观心理条件。当代人才质量观的转变,使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凝聚和升华。只有具备终生的从事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才能尽我所能,报效国家,也才能使自己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三、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是一种研究问题、探索真理的能力,是创造和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既要求有完成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性,又要求掌握进行科研活动的适当方式。其主要包括确定课题的能力、进行实验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等。具有高度创造性与复杂性特征的科学研究要求有多种能力的参与,而正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广义的科研能力。大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应放在通过多种实践性的途径来培养自己的智力素质上,培养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等各种能力。而课堂内外相互结合,广泛阅读书籍,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勤于撰写科研论文就是很好的提高智力素质的途径。科学研究者的研究目的除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外,另一重要的目的就是研究和解决自然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科学研究者应该重视应用研究,不仅成为具备丰厚知识储备、高端科研能力的学者与智者,还要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