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探索
作者:李沛张子纬陈晓峰刘琦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创业月刊》编辑部
摘要:针对当前学术领域层出不穷的科研诚信丑闻,为了探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路径,首先结合前人研究和典型案例,对当前科研领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基于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scienceidentity,OSID)的开放科学计划给出的解决路径。OSID平台借助语音介绍、在线问答、学术圈、开放内容和数据等功能,打造出一个在线互动交流的学术平台。该平台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评价机制,并大力促进开放科学运动的普及。面对学术不端的严峻环境,期刊社应发挥好科研诚信“把关人”的作用,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拥抱开放科学运动,逐渐形成期刊品牌效应。
关键词:学术论文;科研诚信;OSID;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学术不端
中图分类号:G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1]。近年来,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成效。但是学术不端丑闻仍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于学术领域的信任,不利于学术领域的良性发展。
1.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2]。对于学术不端的类型,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陈巧玲着眼于研究成果、实验数据、论文署名等六个方面[3];吴寿乾则将科研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科研诚信问题[4]。在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个文件,但认定标准并未统一。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3号)中,将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了7个类别。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科协发组字〔〕98号)中,特别要求坚决抵制“第三方”学术不端行为。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研究人员要恪守5个“不得”。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和相关报道,通过典型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学术不端行为:
(1)抄袭、篡改他人成果。这是学术不端行为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年10月,《北京青年报》发表一篇题为《青年长江学者与她“”的论文》的文章,揭开了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凭空消失超过篇中文文献的内幕,经核查,其至少15篇论文有抄袭现象[5]。
(2)研究结果不可重复。年8月,河北科技大学发布《韩春雨就公布撤稿论文调查处理结果表态》,文中说明,经重复验证试验,撤稿论文存在实验设计缺陷、研究过程不严谨等问题,但未发现其团队有主观造假的情况[6]。
(3)蓄意伪造实验数据、图片与过程。年4月,清华大学认定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7]。年10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PieroAnversa被撤稿31篇存在数据造假的论文,直接导致心肌再生研究领域不复存在[8]。同样,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小保方晴子于年也因捏造和篡改实验图片与数据被迫辞职。
(4)虚假同行评议。年4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撤回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涉及77家单位、名医生和在读医学生。施普林格方面表示:“确认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被做了手脚,撤稿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姓名真实,但邮件地址却是假冒的[9]。”此次撤稿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国际上的声誉。
2.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周恒指出生活压力、科研制度、评价体系因素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10],袁军鹏等从科研能力、竞争压力、科研利益等六方面进行了总结[11],冯文宇则认为应主要归因于科研管理、学术评价、学术道德、监管治理4个方面[12]。此外,孔艳等侧重分析了高校、期刊、法律这3个主要责任者[13],方玉东等则侧重于内因和外因角度[14]。本文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学术不端行为的4个成因。
2.1缺乏有效的学术不端审核与惩戒机制
年1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号)中,列举了43条联合惩戒措施,但并未明确说明如何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如何确保执行有力也极为关键。目前,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多是事后追责,出现问题往往是撤稿、撤职、撤经费,一撤了之。如果能通过建立更加严格有效的审核和惩戒机制,在论文发表前就检测出学术不端问题,在事后追责时加强惩戒力度,提高违反科研诚信成本,必将大幅提升我国科研诚信水平。国内学者胡志斌就曾建议应在刑法中增设学术欺诈罪[15],在此方面韩国便值得我国借鉴,年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因故意伪造论文数据被最终判刑。
2.2读者、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缺少互动
读者反馈,审稿专家之间、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的意见交流,能使抄袭、伪造数据与图片、研究结果不可重复等科研诚信问题无所遁形,并形成一种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学术论文诚信监督机制,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和透明度。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PieroAnversa事件中,如读者能直接对其论文进行讨论和质疑,便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期刊编辑的注意,及时撤稿,避免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
2.3传统同行评议存在固有弊端
同行评议采用由作者推荐或编辑邀请同一领域数名相关学者的方法进行论文评审,这是一种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基于内容的定性学术评价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术期刊确定作者的论文是否值得发表。传统同行评议通常采用“单盲”或“双盲”两种评审方式,“单盲”即作者信息对审稿专家单向公开,“双盲”则指作者与审稿专家信息双向匿名。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稿件审理过程中透明度不足,引发信任缺失、审稿效率低下等问题。年《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中,正是由于同行评议制度的不完善,才会要求作者在提交稿件的同时推荐审稿专家,增加了虚假同行评议的风险。
2.4作者个人品行和编辑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明知当前科研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还千方百计的钻空子,体现的是部分作者品行操守和诚信意识低下。此外,编辑的职业道德缺失,使论文发表存在利益输送,同时编辑的疏于审核,也会给部分作者以可乘之机。在梁莹“”论文事件中,如此肆意的抄袭篡改和嚣张言论看似不可思议,实质上正是其个人自律不足和编辑责任感缺失的双重结果。
3.开放科学计划的路径探索
开放科学计划是在开放科学视角下,借助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scienceidentity,OSID)平台给每篇论文配置单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