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电力专家张英做科研是不断发现问题

“这台‘光谱型SF6(六氟化硫)设备气体综合分析仪’,通过分析使用气体绝缘的大型电力设备的气体成分,可以诊断设备内部放电、过热、受潮、绝缘能力不足等潜伏性故障,避免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大面积停电。”4月27日,记者来到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见到了该院技术专家张英。

她是南网二级技术专家,主要研究电气设备状态检测技术及故障诊断、等离子体技术和电工材料专业。这台设备从研制、改善,到最后投入使用,团队花费了4年时间。

实验室里,张英正在认真观察设备的各项实验数据

“做科研,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困难有很多,只希望能做到‘不负初心,努力前行’就好!”张英说,创新研发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研发光谱仪的过程中,遇到不知名气体干扰检测的问题,需要反复去变电站现场检测和回实验室用气质联用仪检测摸索,还需要大量检索资料,推算可能是哪些干扰物质,从而在技术上重新建模去除干扰……   在没解决这难题之前,她常常辗转反侧,一头密密匝匝的秀发掉了很多,甚至需要去治疗保发。她带领团队一次次优化产品,才使技术最终成熟得以应用。   通过多功能集成光学方法,对气体进行精确检测,集成了过去3台设备的功能,不仅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便携方便户外检测使用,还改善过去现场检测方法存在不可逆衰减、交叉干扰、使用寿命短、受环境温度制约大、操作繁琐、功能单一等问题,避免设备故障误判、漏判。

除实验研究外,她还忙于撰写各类学术论文

“电网主专业是高电压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化学是个‘小专业’,但只要不断学习求发展,致力电气工程、电力电子、环保等专业的学科融合,进行实用科研成果转化,‘小专业’也可以取得‘大突破’!”张英团队研制的这台分析仪,已进入电网成果推广目录,在贵州电网全网推广和云南电网80余个变电站推广应用,发现了12台电力设备的潜伏性故障,排除原有仪器检测误判17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余万元,可在电网、电厂以及施工调试等单位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相关研究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南方公司专利二等奖、贵州省科协组织的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贵州赛区决赛一等奖等荣誉。

张英(左一)正在与团队成员进行现场检测年,家乡湖南的她在贵州大学攻读精细化工研究中心有机化学硕士,师从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和杨松教授双导师。年,研究生毕业,她通过贵州电网公司招聘进入电力科学研究院化学环保所,开展电气设备绝缘油气检测、技术监督和科研工作。   年至年,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晚上和所有的节假日做课题、攻读化学博士,5年时间从未请假。“攻读博士又同时需要工作,那5年里,我们每天最早都是凌晨2点才睡觉、早上6点半起起床。长期如此,早上起来困倦不堪,从一杯咖啡醒神到需要两杯,但硬挺着过来了……”张英回忆,求学时的艰辛锻炼着她坚持不懈的毅力。   因在电力领域发展需要,年,她进入贵州电网公司和武汉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进修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成为多学科融合性人才。   一路走来,她感到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所在企业与省科技厅的支持培养。年,她入选贵州省“优青科培养计划”,提升了个人科研领域的能力和知名度。依托贵州电网公司绝缘材料实验室,她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基础研究,转化成果、研制设备、培养人才,推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发展。   未来,她将牵头申报年度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和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重点项目,研究变压器故障检测新技术和声纹检测变压器故障新技术,开展绝缘介质环境友好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致力于打造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的产业链,为开展绝缘介质环境友好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贡献力量。

她带领团队发表的学术专著

张英(左一)正在与助手展示“光谱型SF6(六氟化硫)设备气体综合分析仪”

张英正在通过电脑研究各项检测数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凌

编辑刘思博

见习编辑杨镜民

编审王璐瑶韦一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3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