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学科知识以外的又一项教师必备技能。有人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喻成“过日子”,提出了“不搞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搞教研过不了好日子,不搞科研好日子过不长”的观点。这说明了教育科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那对一线教师而言,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发现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发现问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会生发出教育科研的行动。在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发现问题才能形成教育科研的内驱力?
1.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达成教学目标外,也会生发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发现问题。例如,某教育集团的多所小学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后,学科组在教学研讨中,发现了数学活动情境创设、学生课堂讨论时机、学生数感形成等方面的若干问题。于是,就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建构良好数学活动情境的应用性研究”“小组教学中最佳讨论时机的研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很好地促进了集团内各学校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2.在教育教学的困惑中发现问题
在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已经把教育科研作为改变自身教育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广大一线教师应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其转化为教育科研的行动。例如,某初中物理教师在中考前复习“估测”考点时,针对落实效果不佳的困惑,进行了“初中物理估测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在教学研究的实施中发现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课程理念进入教师的视野,于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对学科知识的处理上,教师都能发现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科研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一位化学教研员以高中化学作业为研究的出发点,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就将研究重心进行调整,开展了“高中化学‘问题链’作业体系的构建”课题研究。研究活动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归纳,研究高中化学习题作业“问题链”构建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我们常说,问题即课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转变为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经常会混淆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科研课题的概念。有的教师直接将教育教学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对某些问题而言,由于缺少了对相关问题的专业思考与价值分析,若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就会在抓手或路径方面把握不准,造成课题研究的目标不明确,这样的“课题”也只是呈现出一个客观的“问题”而已。那如何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成研究的课题?
1.理解问题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的问题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备作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价值。就一线教育教学而言,问题的研究价值体现主要是看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否对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即便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与现实的政策、环境相背离,即便它有一定的操作层面优势,也是没有研究意义与必要的。这样没有价值的问题是不能转变为课题的。
例如,某学校基于学科间融合的思考,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为“初中物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策略研究”。依据上述观点分析,它属于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问题,即便是研究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也是对教学没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原因为:第一,现实的教育环境已经进入到“信息化2.0时代”,像多媒体这种只具备单向输出不具有生成功能的手段已经是历史,没有现实意义的;第二,现在的教学已经发展到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阶段,简单的物理层面的“结合、整合”已经被历史淘汰了。故此,像这些不符合现实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问题,显然不具有研究的价值,也不能转变为课题。
再如,某中心城区基于区域内的教育发展,发现了“中小幼”教育的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令学生家长们焦虑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方面的问题较为集中,区教育局就组织区域内专家和教师,进行了“关于学区内‘中小幼’衔接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通过调研“中小幼”衔接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和困惑点,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带动机制,解决了许多“中小幼”衔接的实质性问题。这样的研究,打破了校际壁垒,缩小了区域内校际差距,实现了校际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同步管理,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惯培养、学生心理、家校共育等方面做好“中小幼”教育的衔接,消除“中小幼”招生季社会的躁动,解决了人民群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