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建筑学院科研团队风采展示三低能

研究概况基本情况

“低能耗建筑”研究团队以“低能耗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立地域低能耗建筑模式为宗旨,依托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发挥群体力量和学科交叉优势,在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论和建筑能耗控制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建立了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的科学体系,为提高西部城乡建筑环境质量,节约建筑能耗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持,研创了一整套适用于西部各类气候下的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模式,并在新疆、青藏高原、关中平原等地完成20余项示范工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建筑与城市气候、建筑热工、建筑节能、人体热舒适、建筑碳排放、零能耗建筑一体化设计指标体系、未来城镇可持续发展基础数据体系、健康建筑室内环境参数指标体系。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有《绿色建筑解析》、《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概论》、《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1》、《建筑物理实验2》、《建筑物理实验3》、《房屋建筑学》、《室外物理环境》、《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绿色建筑概论》和《建筑设备》等;研究生课程有《建筑气候学基础理论》、《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热)》、《建筑热过程》、《建筑物理环境测试技术》、《建筑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技术与方法》、《专业外语》、《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城市气候学》、《建筑热物理学》和《建筑被动式降温技术》等。

团队建设团队概况

“低能耗建筑”研究团队年入选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柳作为学术带头人,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团队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共计5人次以上,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陕西省“青年百人”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共计2人次以上。

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青、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面上、青年10余项,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出版著作3部,教材2本,授权专利1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6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培养博士后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自年起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建筑科技进步奖2项。

杨柳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建筑技术科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创新群体学术骨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荣获国家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主要致力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地方建筑节能相关标准,支持完成20余项住建部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工程以及乡村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气候学基础》:通过理解建筑、气候和人的关系,在满足健康舒适条件下,反映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气候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掌握我国不同气候特点的气候设计策略以及建筑形式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并给出具体的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和设计措施。

何文芳

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绿色建筑、乡土建筑。在国内(国际)期刊发表高水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20余项。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节能设计》:通过认识建筑节能发展现状与作用,学会应用低能耗设计策略和节能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方法。《绿色建筑技术与方法》:掌握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绿色建筑材料,水资源在建筑中的有效利用方法。

翟永超

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在热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建筑热环境与节能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等。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项目。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物理环境测试技术》:阐述建筑环境中涉及的热工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的参数测量方法以及测试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何泉

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等。在国内(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住建部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课题等。教授课程包括《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介绍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从场地、体形与空间、建筑表皮到构造细部的全设计过程中的节能策略。《城市气候学》:系统掌握适应地域气候的城市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分析过程以及设计过程以增强在建筑设计前期阶段的气候分析能力。

朱新荣

副教授,博士。致力于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和建筑热工与节能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项目3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写标准和论著4部。获准专利6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和华夏建设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热物理学》:分析外扰和内扰如何作用于建筑热环境系统,并探讨建筑热环境及能耗状况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罗智星

副教授,博士。LEEDAP,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6项,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9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论文5篇,Ei论文5篇。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能耗与热环境模拟》:介绍建筑能耗与热环境模拟的应用、相关标准、研究进展、基本原理和专业分析软件、建筑能耗模拟方法。

刘衍

副教授,博士。致力于建筑与城市气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课题各1项,研究成果获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中文论文20余篇,参编标准4部。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热)》:全面地讲述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中传热、传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宋冰

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外窗节能设计、乡土建筑更新研究,并致力于绿色建筑教学。现任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秘书。讲授《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等课程。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教授课程包括《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掌握建筑气候设计的基础知识、分析方法以及设计过程,培养建筑适应气候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思维。

王雪

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热环境与热舒适等。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5篇。承担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等项目。

纵向课题

(1)杨柳,“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YFC,07-,万。

(2)杨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理论、方法与区划,,01-,万。

(3)杨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热环境,,-,万。

(4)杨柳,“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库研发,BAJ01B01,-,万。

(5)杨柳,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低能耗建筑设计创新团队,KCT-1,-,万。

(6)刘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近零能耗建筑夏季复合降温机理与热工设计方法,,-,59万。

(7)翟永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运动状态下人体代谢率特征及动态热舒适机理研究,,201-,62万。

(8)罗智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设计为导向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体系与方法研究,,201-,24万。

(9)刘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北地区相变蓄热通风复合降温技术的热工设计方法,,01-,24万。

(10)翟永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运动状态下空气流动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12,22万。

(11)何文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疆农村建筑热环境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25万。

(12)朱新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轻型围护结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机理与确定方法。,-,25万。

(13)何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地域生态导向下的康巴藏区民居建筑适应性模式研究。,-,25万。

(14)刘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城市环境物理,QNRC,01-20,45万。

(15)刘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课题,乡土建筑室内舒适性改造适宜性技术。

(16)刘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课题,动态保温、自然通风及建筑遮阳设计室外计算参数,YFC-4,07-20,40万。

(17)罗智星,“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课题,面向工程设计软件应用需求的设计计算参数的数据处理方法,YFC,07-20,14万。

(18)罗智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建筑生命周期能源-经济-环境(3E)综合评价优化方法研究,T,-,18万。

(19)翟永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运动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M,-12,15万。

(20)刘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西部绿色建筑相变通风型动态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基础研究,T,06-06,15万。

(21)罗智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城市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与减排策略研究,M,-,5万。

(22)罗智星,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城市建筑群碳排放综合核算模型研究,JQ-,-,3万。

(23)何泉,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课题,西北村镇工业化生土民居建筑设计参数研究。JM-,-,3万。

(24)罗智星,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服务地方专项项目,现浇混凝土内置增强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20JC,-,10万。

(25)何文芳,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西北乡村传统建筑热环境调节机理与设计诠释,201-,5万。

(26)朱新荣,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基于材质影响的建筑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研究。12JK,07-07,2万。

(27)朱新荣,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与蓄热通风降温的协同设计研究。18JK,01-12,2万。

(28)何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西部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及成果展示策划研究。LSZZ22,-,3万。

(29)何文芳,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干冷干热作用下自然通风建筑气候设计方法研究,07-09,2万。

(30)王雪,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大型展厅声学特性与主观声环境评价研究。18K,01-12,2万。

(31)王雪,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热舒适行为下的教室热环境特性与教室二氧化碳浓度定量模型研究。LSZZ20,201-,3万。

(32)何文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人才科技基金,新疆干热干冷气候区人体热适应模型研究。-,10万。

获奖

(1)刘加平、杨柳、何文芳、宋冰等,面向西部的绿色建筑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年。

(2)杨柳、宋冰、刘衍、朱新荣、罗智星等,西部低能耗建筑气候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建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

(3)杨柳、何泉、朱新荣、何文芳、罗智星等,低能耗建筑被动式气候营造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年。

(4)刘加平、杨柳、朱新荣、何泉等,青藏高原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教育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年。

(5)刘衍、杨柳、宋冰、何泉、罗智星、朱新荣等,西北地区低能耗建筑适宜性技术研发与应用,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年。

(6)杨柳、刘加平、刘衍、宋冰等,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理论基础,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

(7)刘衍、杨柳、何泉、何文芳、罗智星、朱新荣、宋冰等,西北地区超低能耗建筑适宜性技术研发与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

(8)杨柳、何泉、朱新荣、何文芳、罗智星、宋冰、王雪等,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气候营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

(9)杨柳等,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年(参与单位)。

(10)杨柳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年(参与单位)。

(11)杨柳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年(参与单位)。

(12)杨柳,全国模范教师,年。

(13)杨柳,政府特殊津贴,年。

(14)杨柳,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

(15)杨柳,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年。

(16)杨柳,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年。

(17)杨柳,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年。

(18)杨柳,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年。

(19)刘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年。

(20)翟永超,陕西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年。

(21)何泉、杨柳等,陕西省建筑专项工程设计,三等奖,年。

(22)王雪,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一届优秀工作者,年。

(23)朱新荣、杨雯,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年。

(24)朱新荣,刘加平,杨柳,胡冗冗,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年。

(25)朱新荣,刘加平,杨柳,胡冗冗,西安市第十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年。

(26)刘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年。

(27)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陕西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年。

(28)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年。

(29)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年。

(30)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五届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年。

(31)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毕业设计,年。

(32)罗智星,指导竞赛获奖,台达杯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年。

获奖情况

著作(1)杨柳,闫海燕,茅艳,杨茜,人体热舒适的气候适应基础,科学出版社,年。(2)杨柳,朱新荣,刘大龙,张毅,建筑物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年。(3)杨柳,建筑节能综合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年。(4)何泉,西藏乡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5)刘加平,杨柳,建筑热环境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年。(6)刘加平,陈敬,何文芳绿色建筑——西部践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7)杨柳,朱新荣,刘大龙,张毅,建筑物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年。

著作

专利

(1)杨柳、郑武幸、赵蕾、郭超月、朱新荣,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节能率计算方法,年06月09日。

(2)杨柳、林宇凡、赵蕾、郭超月、朱新荣,国家发明专利,基于人体热适应模型的建筑节能率计算方法,年07月11日。

(3)杨柳、朱新荣、刘加平,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的建筑节能性能评价方法,年07月03日。

(4)朱新荣、杨柳、刘加平,国家发明专利,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年03月14日。

(5)杨柳、李航、刘衍、张辰、赵欢,一种自然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确定方法及设备,发明专利,申请号:107685062。

(7)刘衍、侯立强、杨柳、乔宇豪、刘江,一种相变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实验系统,年08月06日。

(8)刘衍、王梦媛、侯立强、刘江、杨柳、刘加平,一种结合机械通风的阶梯相变蓄能堆积床系统,发明专利,年10月11日。

(9)于瑛、张万虎、杨柳,一种分布式室内环境采集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年01月14日。

(10)罗智星,一种全方位太阳能集热装置,发明专利,年01月21日。

(11)罗智星,一种建筑被动式降温与太阳能热水综合利用装置,发明专利,年08月21日。

(12)罗智星,一种蓄热取暖设备的吸热材质的固定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年04月21日。

(13)罗智星,一种带有固定件的阻燃型墙体保温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年07月07日。

(14)罗智星,一种带有多层隔音的环保墙体保温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年09月01日。

(15)罗智星,一种基于墙体保温的墙体夹层密封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年06月23日。

(16)罗智星,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墙体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年06月13日。

专利

软件著作权

(1)罗智星,西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性评价虚拟仿真实验软件V1.0,。

(2)罗智星,绿色建筑认知虚拟仿真实验软件V1.0,。

(3)杨柳、张率、刘衍、刘堂、吕凯琳、张向荣、张辰,围护结构动态保温设计及室外计算参数生成软件,年01月08日。

(4)杨柳,张辰,刘行,张向荣,张率,民用建筑舒适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生成软件。SRO。

(5)刘衍,张向荣,杨柳,刘堂,张辰,张率,居住建筑遮阳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生成软件。5SR。

(6)杨柳,刘堂,刘衍,刘江,乔宇豪,相变蓄热墙体热工动态计算软件V1.0。R11L。

(7)杨柳、刘加平、祁飞,朱新荣、刘大龙,基于web的建筑能耗拓展数据库,。

软件著作权

研究展示

(上下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