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难以复制的抗癌奇迹之后,治疗这种血液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相信很多人对前两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仍记忆犹新。这部国产喜剧大片用笑中带泪的“求医问药”情节赢得许多观众的叫好,也让我们瞥见了一位位白血病患者对抗病魔过程中的艰辛与无奈。白血病的类型有多种,片中主人公所患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其中影响人数众多的一个类型,占中国慢性白血病的70%,在西方国家,它在慢性白血病中的比例相对低些,但也达到了30%左右。图片来源:美国CDC白血病在19世纪早期首次被确认为一种独特的疾病,早期的相关描述高度符合CML的一些特性。CML一般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病程可持续几年,但到了急变期常常在半年内死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CML一直被视作绝症。直到片中代表生命希望的“神药”格列宁,也就是现实中叫做格列卫(通用名伊马替尼,英文商品名Gleevec,通用名imatinib)的诞生,才使得这一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自从年获批问世以来,格列卫在慢性白血病的治疗上取得的傲人成绩,堪称难以复制的抗癌奇迹。那么,近20年过去后,CML的治疗领域还有什么进展呢?面对这曾经的不治之症,我们是否“一劳永逸”了呢?今天,就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带您一道回顾CML疾病治疗史。

发现费城染色体

年,一名叫做彼得·诺维尔(PeterNowell)的年轻人从海军退役,回到了故乡费城。在那里,他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系,主攻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为了探明染色体与血液癌症之间的关系,他决定采用一种新颖的染色技术标记染色体,好更清楚地看清它们的结构——细胞先在玻璃片上生长到一定阶段,再被泡在水中涨裂。随后,渗入细胞的姬姆萨染液(GiemsaStaining)能使染色体从细胞中显现出来。他的全新尝试带来了收获。没过多久,他与研究生一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CML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更短。▲一些白血病患者的第22号染色体要明显更短(图片来源:《自然》)研究人员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染色体异常,或许就是此类慢性白血病的潜在病因。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们进一步观察了7名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每一名都带有短小的22号染色体。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诺维尔和他的同事们接连发表多篇论文,向全世界宣告他们的发现。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这个遗传变异对这一类型的癌症发作至关重要;其次,这些肿瘤确实是从发生变异的单个细胞生长而来。整个癌症研究领域为之震动!为了表彰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出的这一重要发现,患者体内异常的22号染色体也被命名为“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发现是对CML生物学基础的第一个重要贡献。

追寻致癌的原因

费城染色体的发现是重要突破,但不是终点。光靠染色体异常这一现象,我们依然不知道背后的致病机理。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JanetRowley)教授的团队在上述发现基础上又发现,费城染色体之所以短,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人类的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发生了一部分的交换,让22号染色体短上那么一截。她敏锐地指出,这个特殊的易位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致癌机理。▲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机制(图片来源:ByAryn89[CCBY-SA4.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