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开放合作,跻身海洋科技

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港。10月1日这天,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3”船,隆重举行升国旗仪式,庄严的国歌唱响在异国他乡,远在万里之遥的科考队员们,与祖国人民同庆新中国70岁生日。

类似场景,对于海洋三所人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所人高扬和平之海的旗帜,志在走向极地,走向大洋,与世界多国展开深入的海洋科技合作,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频频赢得国际同行赞誉,在世界海洋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形象,为共同开发、治理海洋贡献着中国智慧。

致力破解气候变化密码

年过七旬的陈立奇,是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在他办公室的记事板上,钉着一张海报——中美科技合作。年5月4日,中国驻美大使馆在华盛顿举办公众开放日,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和《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签署40周年。在40个双边重大科技合作成果中,海洋三所参与执行的“中美合作海洋酸化和碳循环观测研究”项目入选,陈立奇应邀专程赴美现场解说。

21世纪的海洋正面临着快速的变化,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一个系统,是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海洋三所充分发挥海洋-大气化学学科交叉优势,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他们运用海洋-大气系统观测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海洋碳氮硫铁等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极地科研团队通过精细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西北冰洋航次数据,发现西北冰洋酸化水体正在快速扩张现象,同时揭开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融冰是诱发快速酸化现象的主要驱动力,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从事北极研究的权威学者评论:“这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研究论文,它标志着中国气候科学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海洋三所积极行动,牵头组织东盟和沿线国家的海洋酸化观测网培训班,牵头编写第一次海洋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的极区气候变化章节,多次主持或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陈立奇曾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20世纪80年代初,海洋三所派出科研人员参加新西兰组织的南极考察。年,4人参加我国首次南大洋调查、南极考察和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并将开发的污水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极中山站。海洋三所还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单位,率先在国内开展海洋气溶胶化学、温室气体和海气交换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海洋三所先后有多人次参加了历次南北极科学考察,成为我国极地事业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人类对极地的研究已很多年了,但对我们来说,极地仍然是神秘的,它变幻莫测。”陈立奇在他多场科普讲座中,曾多次说,“全球气候变化首先在极地得到应验,因此我们潜心研究极地,正是为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陈立奇还告诉记者,海洋三所选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北极参加由德国发起的考察,中国人和多国科学家将在被冰冻住的科考船上,进行数月的观测,以期获取更多的北极变化数据。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三所一座楼的门口上方,“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APEC海洋中心)大字标牌赫然入目。那是年11月1日,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下设立的首个海洋合作机制,其依托单位就是海洋三所。这是国家赋予海洋三所的使命,也是APEC对海洋三所科研力量的肯定与期待。

自成立之日起,APEC海洋中心在海洋三所的运作下日趋活跃,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研讨培训、对话磋商,以及开展示范项目和技术援助等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大密切了APEC各成员之间在海洋领域的联系,加强了中国对亚太区域海洋管理能力建设的贡献,倡导推动了蓝色经济合作。如今,APEC海洋中心作为亚太区域海洋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培训交流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智库咨询平台功能正日益显现,已成为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多边机制下的重要支撑机构。

历经8年努力,中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年11月,APEC海洋中心成立之际,便举办了第一届APEC蓝色经济论坛,首次在APEC框架下提出发展蓝色经济倡议。随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成为常态化推进项目,赢得了各成员的赞赏。中心成立以来,协助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APEC蓝色经济论坛,每年均吸引众多经济体代表及国际一流专家前来交流探讨。从年开始,中心每年举办APEC海洋垃圾治理研讨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热点议题。~年,APEC海洋中心持续举办了8届亚太海洋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已惠及来自APEC各经济体的余位科研人员,受到APEC各成员及APEC秘书处的高度赞赏和支持。年8月,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在厦门隆重举办。在这次海洋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上,中国呼吁构建亚太海洋合作新型伙伴关系的《厦门宣言》获得通过,这一宣言在亚太海洋合作进程中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由APEC海洋中心参与组织编制的《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会议上正式发布,这是APEC的第一份关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报告,文中对APEC区域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评述,总结回顾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分析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为亚太海洋合作提供了政策建议。《报告》中,“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作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被重点推介。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东南亚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拥有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加强区域内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无疑是人类的共同职责。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心牵头实施了《中国-东盟海洋公园生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年,顺利举办了3次海洋公园生态系统管理国际研讨会,组织了11次赴东盟国家开展多专业联合调查,开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余人次的互访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东南亚各成员间的海洋合作。

在APEC框架下开展海洋合作,仅仅是海洋三所国际合作的标志性亮点之一。该所多年来统筹规划并持续推进同世界海洋大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双多边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签署并有效执行了20余份所际间合作协议,在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观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岸地质、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造重器远征深海大洋

走进海洋三所主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向阳红03”船模型。这是一艘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是海洋三所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级科考船,它的成功建造承载了海洋三所几代人的梦想。海洋三所党委书记吴日升见证了“向3”从立项、建造、下水的全过程,他深有感触地说:“这艘船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海洋科考船,是人类认识海洋、探秘海洋的必备工具,是科技工作者开展海洋调查、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从改装船到各种专业或综合科考船、从近海级到远洋级、从数百吨级到万吨级,我国海洋科考船走过了50多年发展史。海洋三所早年也曾有过吨级“白鹭”号和吨级“中国海监72”船,但都难以担当走向深海大洋的远航重任,三所人渴望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球无限航区的远洋综合科考船。久盼的喜讯终于到来,“向阳红03”船年开建,年下水,年交付。该船不仅代表了我国造船装备技术的先进水平,被誉为海上“实验室”,还搭载了58台(套)科考设备,与同级别海洋科考船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深水探测、大气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遥感信息现场印证、船载试验和船载网络一应俱全,在船上即可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海洋动力、海洋地质、海洋生态和大气环境等综合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

“向阳红03”船一经入列便不负重望,自交付至今3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远航。年和年分别执行了中国大洋45航次、50航次科考任务。两个航次均由海洋三所牵头组织实施。45航次为我国首个海洋环境全要素综合考察,取得了多项大洋科考历史性突破;50航次是我国对国际海底合同矿区首次开展的东太平洋联合调查。事实上,海洋三所是我国最早参与大洋矿产勘探开发环境、大洋生物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单位,从年起开始参与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相关环境生物生态调查研究。

多年来,该所一批批科研人员常年坚持在大洋考察第一线,参加了近30个大洋航次科学调查。仅“十二五”期间,该所作为深海生物资源调查首席科学家单位,调查航迹遍布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每个航次所获取的海底样品存入海洋三所内的种菌库,面向国内外开放,慕名参访的外国专家学者越来越多。记者采访时,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邵宗泽刚刚接待了来自韩国的科学家,他们对三所拥有的世界藏量最大的深海种菌库赞叹不已,并带来了研究意向,表示愿与海洋三所开展合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像“向阳红03”船让海洋三所如虎添翼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海洋三所党委将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借60年深厚的海洋科研积淀,奋力攀登科研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安海燕

编辑:吴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3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