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696542.html医院订阅哦
(杂志内页参考)
年9月22日,“研究生推免服务系统”正式开通。这个时间成为一个被人为附加多种意义的节点,像是庄重按下的一颗按钮,仅仅是“按下”这个动作,就承载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变的情绪以及对未来不定向的多重期许。而所有的这些都被拉长、放大,然后混合着其他味道,一起稀释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光影里。也像是一道关卡,得到资格认定的人才能通过,但绝不是通往终点的最后一道。
年9月28日,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研究生推免的预录取结果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陆续公布。直到亲眼看到跳出来的网页上显示出“待录取通知”,之前几个月间承受的种种压力和困扰才敢成为过去时。别人看来或许轻松省力的捷径,也许是自己默默背负的一块“巨石”。
(杂志内页参考)
01
数据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级学生(非师范生)共计人,32人获得保研资格,其中1人为研究生支教团保研。学院实际获得保研名额31人,实际保研成功31人,17人选择继续留在本校学习。研究生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选择利用四年本科的积淀打下的坚实基础,继续在原专业领域不断开垦、挖掘,也可以大胆尝试新的领域,进行“跨专业”挑战。级保研成功的同学中,共有25人选择了原专业或与原专业相关的方向,其他同学则主要选择了世界史、法律(非法学)、心理学等新的领域。
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级毕业生去向情况来看,29%的同学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首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研究生招生考试。除了每年12月23-24日进行的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少数人通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推免”或“保研”,也可以成功拿到攻读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如何成为这幸运的少数人?这个问题既可能是前行路上不断产生的焦虑根源,也可能成为支撑自己顺利通过关卡的持久动力。
02
选择面前
人的性格迥异,灵魂千奇百怪,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程度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有些人总是对未来抱有特定的期许,并且一直有着无比清晰的规划。有些人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一些阻碍,然后生出迷茫的窘态不知所措,甚至停滞不前。有些人天性乐观,无论如何都坚信出路总是有处可寻,或者更愿意随波逐流,用“淡然”的静态对抗一切挑战。可尽管每个人都有保持自我、掌控未来的权利和可能,至少现在的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被抛到一些选择面前,比如,“保研”。
人生虽然不可复制,但却值得借鉴。我们采访了三位级成功保研的同学,她们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预录取(按照下文顺序)。希望通过她们的人生片段,能帮助你消除迷茫和疲惫,增加坚定和勇气。
适合自己:综合素质的作战
得知预录取结果当天,朱炳霖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还好我有机会在师大重新开始,弥补遗憾。再也不想要提心吊胆地等结果了……谢谢这个不太自信却不断尝试的自己”,算是为这段难捱却值得的时光画上了休止符。
从大二下决定保研开始,朱炳霖用了三个学期来准备。“首先准备的就是专业课成绩。”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如今看来有着十足的底气,但朱炳霖大二上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大概就在保研的边缘。”于是她下定决心大二下开始拼命地学习,成绩的确有所提高。“大三上也还行,保持在中等这个层次吧。保研名额确定前还是担心成绩拖后腿。”这也正是她在朋友圈中所说的“遗憾”。
在认真研读保研细则之后,朱炳霖发现不只是专业课成绩,社会工作、科研竞赛、学术论文等都能成为获得保研资格的筹码,于是她开始在这些方面努力争取和尝试。朱炳霖收获最大也付出最多的尝试是学生工作。担任分团委副书记和班长让朱炳霖获得了保研社会工作模块的最高加分,但同时也占据了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开始只想浅尝辄止,没想到我还挺适合学生工作的,就是对专业成绩影响比较大。”积极参加科研竞赛和社会实践也是她加分的重要来源。“做科研搞竞赛一部分是为了加分,更多的是想要锻炼自己学术水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社会实践也是因为想尝试新角色。”朱炳霖强调好成绩当然是硬道理,但综合评价的机制更符合她对于保研的理解: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
(朱炳霖熬夜准备团委答辩材料后看到的日出)
不仅仅在成绩与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取舍,对于考研与保研,朱炳霖认为同样要做出选择。考研有利有弊,一是并非所有人都擅长考试。“因为我应试能力很差,感觉保研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三年学到的东西,发挥我个人的综合能力。”二是对于她来说,考研有很大风险。她坦言如果保研不成功,至少还有考研或者找工作的机会,但把所有赌注押在考研上,机会只有一次,她没有承担失败后果的觉悟。“所以要了解自己,看自己更适合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挑战。”
在压力加身的时候,朋友让朱炳霖感到无限温暖。保研让室友变成战友,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小到早睡早起的提醒,大到共享资料,互查缺漏。“没什么可敏感的,我也听说有些学院(的同学)会为了一个名额争破头,但我感受到的是像高三那会儿大家互相帮忙一起进步的踏实感。大家勤勤恳恳地学了三年,都明白彼此的艰辛吧。”一些打算出国的同学甚至主动放弃了保研名额,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同学,也让朱炳霖无比感动与敬佩。
(朱炳霖主持外文院第四十一次团学代会)
从决定保研开始,专业学习、学生工作、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全被塞进三个学期,朱炳霖整个人的精神和身体都绷得很紧。自身的目标和环境的压力迫使她去进步,熬夜成为家常便饭。朱炳霖说起大二上频繁生病的时期,还是苦笑摇头叹气,她建议师弟师妹们“早做安排,规划好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多多锻炼,好好地保护身体,保护头发”。
保研成功之后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朱炳霖在得知自己获得保研资格时“感觉很惊喜”。“把保研、考研往积极的方向想吧,不要太紧张。这就有点像爬山,你找准了要登哪个顶,就要找路;路可能有很多条,选好了一条,就开始走呗。就算没爬上去,沿途的风景你也领略过了,说不准会发现一片世外桃源。也像一次打猎,你得练好自己的技术,达到巅峰造极(的水平)当然可以打到好猎物。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那么强,也可以准备一些兽夹之类的辅助手段,一样可以捕到(猎物)。只要你别偷懒,总能有点收获。”
尽管从决定保研到最后成功保研,中间的准备和等待过程并不那么顺利,但对于保研,朱炳霖更多地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她觉得更应该着眼当下,认真做好手头上的事情,时候到了,机会自然会找上门来。
排除法:尝试过后的选择
两个月前,当决定周雅婷最终去向的网页出现在她眼前时,所有的焦虑和忐忑在那一刻都化为了释然。面对不同选择的纠结茫然,参加初试复试时的战战兢兢,以及等待结果时的担忧和急切,都让最后的结果来得更加真实、痛快。萦绕在心头的阴霾逐渐散去,未来好像在光线穿过后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她做到了,至少在这个阶段,成为率先找到出路的少数人。身后的脚印有深有浅,断断续续,踏上新的征程前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也不是那么顺利,甚至迈出的几步算得上吃力。
“从大一知道考研要考政治的时候,就坚定地决定不考研。”周雅婷笑着承认政治恰好是自己的弱项。于是摆在眼前的三条路——考研、保研、出国,只剩下两条。保研对成绩的要求很高,周雅婷也在心里坚定要好好学习。大一的成绩还让她有足够的信心,但是被突然塞进大量专业课程和各种社团事务、学生工作的大二让她开始产生焦虑——“失衡”造成的成绩下降,让她为数不多的选择也开始受到威胁。
“那就出国吧。”周雅婷也想尝试地球彼端不一样的生活,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态,她参加了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交换项目。不同于国内的教学体制和学习氛围,完成作业要阅读很多相关文献和资料,经常耗费她大量时间。但她表示很喜欢国外的学术环境,“学习理论更加深入。”可也许是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让她在异国也无法找回自我,“经常昼夜颠倒地生活,早上睡觉睡到中午再起来去上课,生活很不规律,饮食方面也特别不注意。”以及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外国人还是比较喜欢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国籍不同的尴尬让所有欲喷涌而出的情绪都无处安放,只能在繁忙课业之余自己偷偷消化,或者干脆直接吞下。
(周雅婷参加暑期国外研修项目)
三条路,一条被自己的短板否定,一条在试探之后返回然后否定,最后只剩一条——保研。当选择只剩下一个,想法就变得简单,之前所有附加在选择上的困顿与摇摆,都转化成坚定和果敢。因为半年的交换导致她错失了很多活动,这或许是她保研路上的最大障碍。但排名靠前的成绩让她对保研这条唯一剩下的路心生希望,并且最后助力她取得成功。
可即使拿到了保研资格,选择还是接踵而至。报考本校还是外校?留京还是离京?就连是否继续攻读自己的本科专业,周雅婷都产生了一丝动摇。多重选择叠加在一起,索性再尝试一次。于是她参加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夏令营,不论是学校、地域还是专业,都算得上是一次全新的转变。“后来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喜欢(新闻),就放弃了。”这次全新的尝试最后还是就此终止,但对周雅婷来说,尝试过后的选择才没有遗憾的余地。
周雅婷在叙述时语调和情绪一直都很平稳,很难想象如何承载这过程中掺杂的大大小小的选择,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做就行了”,周雅婷笑着总结三年来自己的心态。如果焦虑和困惑是必要的,那就索性统统接受,然后试着把踏踏实实的努力揉进时间里,抚平心中惊起的波澜。
跨专业:挑战下的另一种可能
和陈瑞青见面当天,她刚结束国庆假期,乘火车回京。不幸的是,脚受了轻伤。但即便如此,陈瑞青依然准时赴约。
谈到前途未卜的保研,陈瑞青也觉得很有压力。“保研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从大一开始积累的点点滴滴的努力,而考研就像是百米冲刺。”陈瑞青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二决定挑战这场不算容易的马拉松。
从决定要准备保研开始,她就感觉到了保研的压力。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加上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如何让自己优雅地走在这根平衡木上,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同时保研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担心如果自己在保研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但又没有拿到资格,那考研的准备时间可能就不够了。”但陈瑞青并未感到过分焦虑,“就是尽力去尝试,争取不留遗憾。争取到自然好,争取不到也不后悔。”
(杂志内页参考)
几乎所有人都会去争取保研的机会,但综测排名排出来之前,谁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有保研资格。“因为只知道自己的成绩和加分,所以基本都是考研保研两手准备。”她将大量精力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做好了考研突击的准备。而即使获得了保研资格,陈瑞青仍然做了两手准备,甚至选定了保研失败后准备考研的学校。她回忆自己的抉择过程,“我当时想如果我保不住,可能就考本校,所以跟我考研的准备也没有差很多,当时保研也是英语和法律两手准备。”
陈瑞青本科专业是英语,却跨专业选择了法学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在选择专业时,她在本科接触到的英语教学领域和很感兴趣的法学之间自然纠结了许久。“因为我一直对英语教学很感兴趣,北师的英语教学又是最好的,我就很想留下来。老师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职业。”但是到大三下学期时,陈瑞青才发现了自己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法律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它会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在对英语教学的热爱和对法学的兴趣中权衡许久,也对人生未来的规划重新考量之后,陈瑞青更想让自己“多一些挑战、多一些可能”。
感受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别样氛围也许能重新赋予生活一种新鲜感,但同时也充满着挑战。跨专业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陈瑞青这样解读自己的选择,“如果没有读法,我以后可能会后悔当初没有多尝试这么一下,但尝试了以后不管是好是坏,好的话自然很好,坏的话说明我也许可能更适合英语教育,就会更踏实地在英语教育这条路上奋斗。”
03
不是终点
阶段性胜利之后,“巨石”可以放下了吗?尽管已经保研成功,她们仍有新的事情在大四忙碌。除了参加专业实习,朱炳霖还要继续做项目实习和课题项目,准备翻译资格证考试,协助老师办公。周雅婷也计划找一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实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跨专业的陈瑞青虽长舒了一口气,但巨大的专业跨度依然让她有些不安,她准备在大四繁忙的实习、论文和考试之外,开始自学法律。
人生无法复制,步伐的大小、快慢、方向终究是自己把控。可即便如此,选择也不该被附加孤独、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任何一种选择,都因提供了不同的可能而值得被肯定。就像一道道横亘在眼前的关卡,闯过去后朝哪里继续前行依然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而即使不闯,也总有能够避开的出处可寻。至少这三位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成功者”告诉我们,没有选择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也没有选择是有标准答案的。因为生活处处都是惊喜和挑战。
采访
王祎璠郭思缘
撰稿
王祎璠刘希睿任枭航高雅
编辑
高雅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