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一篇题为《李克强: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的报道,报道是这样开头的:“大家翻翻科学史,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必须给科学家创造更多的空间,释放他们更大的活力!”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的与各部门负责人说。
笔者用“语重心长”来形容总理说这段话时的心情或感受,实在是用的好。也让我想起之前的一则新闻“篇医学论文造假被国际期刊撤下”。报道中还援引了总理的很多原话,大概总结一下应该是这样:科研资金使用不科学,科研环境构建不开放,科研力量建设不全面。说到底还是我们教育、科研体制的问题。
关于科研资金使用不科学的问题,总理说“科研项目实施中人头费多少,耗材多少都给规定死了。这种规定究竟符不符合基础科研的规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认为这一定是不符的,但是也有一定道理,在不影响科研效率和成果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科研成本也是科研人才应该有的科研素养。除了这样切实的资金使用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据我听说的小道消息,在科研资金的申报和使用上还存在造假、挪用、贪污腐败的问题,虚假申报项目或申报项目后草草了事或违规挪用科研资金或贪污腐败。所以,项目如何申请资金,申请后如何落地实施,落地后如何有效监控,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解决这样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政府或科研领域一方能够解决的,一定是多方参与,共同制定的科学、高效、能充分发挥科研资金价值的解决方案,而且应该加强立法。
关于科研环境构建不开放的问题,总理说“对于许多理论性、基础性研究,尤其是能够影响人类未来的研究,我们政府能做的,就是给科学家们提供更加宽容的研究环境和空间”虽然不是很了解,也一定是片面的,但除了更加宽容和开放,也一定要注重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们的科学家或科研人才大多都聚集在高校或大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或其他组织往往难以提供或支付吸引科研人才或进行科研活动的高昂成本。也因此,科研环境一定是封闭、小范围、不开放的。如何降低中小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科研成本,并吸引他们加大对科研成本的投入,是构建更开放科研环境必不可少的一步。
关于科研力量建设不全面的问题,总理说“毕竟我们不是内行,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千万别把科学家的创造活力给束缚住了”总理还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充分挖掘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一最大矿藏,依托互联网、云平台,最大可能汇聚13亿人、乃至世界上的聪明才智,形成推动国家建设的强大力量”总理说的好啊,其实科研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科研人才的培养上来,而提到人才的培养,我们就不得不提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和中国足球一样,在国民心中,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也一直被诟病。虽然一直在尝试和突破,却依然未能获得好评。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递增,回国后便被挂上“海龟”“海外镀金”等标签,然后被各大企业争相竞争。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海外留学的人那么多,回国后真的能被称为人才的有多少呢,或者那些纯粹为了留学而上一些所谓“野鸡大学”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只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学校的问题。教育一定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和责任。从教育理念到方法到环境,都是我们应该责问和思考的。有句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人千万不要一味的抱怨教育体制怎样,社会怎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不喜欢考试可以,但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你喜欢学习吗。
道我泱泱大国,诺贝尔奖还是有些少,但是不管怎样,只要你们还在挥洒汗水,就应该获此致敬,向为人类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向为科学而挥汗奋斗的科研工作者致敬。同时,严重鄙视那些伪劣造假,没有科研梦想,浑水摸鱼浪费国家资源的伪专家、伪科研分子。(你妹的)
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请问,你小时候有过一个当科学家的梦想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