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绪敏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比例升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69万人,其中,45岁(不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达72.43%。庞大的青年教师群体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已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所指的高校青年人才是指年龄在45岁以下、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专指列入国家、省、市、区、校等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青年教师。?人才不仅要遴选得好,还得评价得好,但在多数情况下人才评价滞后于人才发展,不仅表现为制度性缺失,还表现为以成果评价代替人才评价。从政府层面看,行政主导的青年人才评价专业度不够,立德树人意识不强,资源配置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助力作用不明显。从高校层面看,青年人才评价标准弱化创新,人才评价引领人才发展乏力;强化工具理性忽视价值功能,绩效评价缺失人文关怀;数据样本有限,评价信度效度受质疑。
一、政府视域中青年人才评价的困境(一)人才计划繁多,但缺乏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青年人才工作非常重视,不惜重金设立各类青年人才项目,如国家层面设立的“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英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设立针对青年人才的项目,如江苏省设立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社科英才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等。一时间,人才计划繁多,名目纷杂。投入巨资设立的各类青年人才计划,对于培育青年人才成长、滋养青年人才成才、调动青年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效不言而喻。虽然政府部门设置的人才项目受到全社会的强烈白癜风复发怎么办白癜风治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