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bull第56期平平无奇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3.html

关于我

Little_C

专业:金融学(银行与国际金融),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科技方向)

绩点:3.83/4.00

排名:6/,4/85

英语成绩:CET-,CET-

实习(保研前):交银施罗德资管、中泰证券金工组、艾瑞咨询数字营销

获奖经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以及一些校级奖项

参营情况:复旦管院DSBA

最终去向:复旦管院DSBA

我与FOS

我与FOS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入校之前,这来源于我在初入校时就定下的保研目标。我仍记得自己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点开的一篇篇FOS推送,如今一转眼,三年的时光已然过去。彼时,刚刚经历过跌宕起伏的高考,我不想再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考研,寻求安稳的我决心保研,殊不知这亦是一条荆棘密布的路。

作为FOS的老读者,以下文字既是个人经历的些许总结与感悟,亦是对当年那个懵懂又好奇的自己做出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于可能正经历相同疑惑的你们能有所帮助。

01

关于自己的碎碎念

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机遇、挑战、能力、运气都无法重复,所以,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参考,却很难被复制。

国金专业像是“英语plus版”的金融,这三年的学习让原本英语底子薄弱的我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这些提升还不足以让我跻身英语非常好的层次,所以我没有考虑过出国,也没有去报考雅思托福等考试。在院校选择上,我也会尽量选择那些对英语口语要求不太高的项目。复交的经管类项目普遍对口语要求普遍较高,多为全英文面试,清北的似乎更友好一些,当然,理工类项目是最友好的。如果英语并不是你的特长,我认为+或者+的六级成绩就已经非常够用,不必担心会成为你木桶上的短板。

相较于英语,我数学的情况要良好很多。数竞、数模均有获奖,所修数学类科目的成绩也还拿得出手,加上修读了计算机二专,数理编程基础都过得去,这也为我选择复旦管院DSBA项目埋下伏笔。

至于成绩排名与实习经历,我在一众保研人中应当算是中等水平。再者就是有一篇结构完整,但内容没什么新意的实证论文,算是个学术上的小尝试。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一些简单情况,大家可以做点参考,后面所写也是基于我个人情况的一家之言,可能带有偏颇以及个人主观色彩之处。

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定位,是保研的第一步。可以和同龄人对比,也可以拿着简历去和学长学姐探讨。至于维度,无外乎是绩点排名、实习经历、英语水平、学科竞赛、科研能力等等,这在FOS的招新推送以及各类经验贴中都是老生常谈。其中,绩点排名我认为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会因项目而异,各位学长学姐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02

在第一梯队中寻找独特性

保研和长跑一样,大三的冲刺很重要,大一大二的基础也同样重要。

当然,不排除有不少朋友可能是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可以保研或者突然萌生了保研想法继而开始准备。如果你有想法,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首先,绩点的问题不必多言,许多top项目都只要专业前两名,财大对4.0的百分比控制的还是很严格的,这个事情不想卷也没办法。

其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一个大方向,但不要企图精准复制其他人的成长路径。我本人在这上面吃过很多亏,因而再三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这很难复制,也没有必要。这算得上是我最想对当年的自己说的话之一,我观察到前面几篇FOS推送中也有谈到此事,但我仍想再次强调。

由于我保研的意向萌生的很早,大量经验贴的阅读一直让我企图从中总结出一条万无一失的常规套路。然而各种意外频频发生,以至于回头看看,竟与当初设想几乎毫无相似之处。比如,一直成绩稳定的我偏偏在大三上学期最后一门课的成绩发布时惨遭滑铁卢,这让我几乎直接与清北saybyebye;比如,我一直计划在大二暑期找一份行研的实习,这算得上是对职场小白最为友好且有含金量的第一份实习,但疫情加上二专的网课,让我基本上一整个暑假都滞留在家,无数份行研实习简历投出去也全把我拒个一干二净;再比如,我一直很渴望投最早的项目并且早早上岸躺平,但管院偏偏把我盯了很久的MFE第一批也挪到六月……诸如此类的意外不胜枚举,一次又一次的打乱着我的计划。

因此,我反复强调复制成长路径的不必要性。

大一大二是个沉淀的过程,除了保研之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本人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因为我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追求高绩点,简历上大部分的奖项也都来自大一大二。学着学着,我忽然发现,我确实身处于跑道上的第一梯队,但我似乎也迷失了自己。

记得大二有次去找老师答疑,闲聊时老师谈到,他看到这些保研同学的材料常常觉得眼花缭乱又如出一辙,优异的成绩、繁多的奖项似乎每个人都有,这很难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我在申请准备个人陈述时也常常反问自己,老师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其他人,这一点很重要,也很难回答,但这个问题却必须由你自己来回答。

我曾尝试兼得鱼和熊掌,却没能做到。或许你在保研大军中会看见有人可以做到,学长学姐、同龄人、学弟学妹中都会有人做到,一个群体中有人可以拿到满分的概率很高,但这并不代表对于你个人而言也有相同的概率。

我想,打造独特性或许是一种解决方式,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短板,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优势更加明显,让短板不拖后腿。实习、英语、竞赛、科研、社会实践甚至个人才艺都可以成为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果你还记得A-D判别法,让短板有界,长处在个人特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你会和你的长处一样表现出优秀的性质。

发挥你的特长,并且在其他维度达到门槛的高度,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此外,我很赞同尝试,对于暂未发现自己长处的同学来说,尝试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尝试不同的方向,优缺点就会浮出水面。拿我自己举例,除了数学比赛,我也参加过英语竞赛以及一些商赛,但都一无所获,这让我在简历中看清了自己。尝试会花费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这会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拓展更多可能性,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我算是害怕尝试的那一类人,会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或许因为觉得试错成本太过高昂,或许对自己没什么信心。但我还是认为我在过去一年里的种种尝试十分值得,也许它们中的许多对我的简历、职业发展等等没太大作用,或者有些文不对题。然而尝试本身就是一件足够有意义的事情,失败与成功都是一种结果,并不能说哪种更好,它们都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保研的过程中或许有很多技巧,比如面试技巧、简历技巧等等,但对于大一大二的朋友来说,扎实的基本功是更重要的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打磨,厚积方能薄发。也不用过分在意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心态。一个小建议,可以多和学长学姐或者老师们交流,这会让你获益良多,但也别忘了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我很喜欢的定理,是定积分的一条性质——

改变积分域上有限个函数点的值,不改变其可积性与积分值。

多偷懒一天或者多努力一天都不会让最后的结果有很大的改变,重要的是在无限的天数里自己做了什么。

后来,我看到和这个定理很般配的一句话,也一并送给大家: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微小的积累,决定最终的结果。

年1月8日

最后一门计量经济学考试结束后,

截屏期末季的复习番茄钟,真的很感谢孜孜不倦的自己

03

选的好,也要稳得住

大三的冲刺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选择与心态。

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大三要做的更多是添砖加瓦。这一年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喜欢实习的同学可以做上3份左右的实习,从职场小白刷到bigtitle;喜欢比赛的同学也有非常多的商赛可以锻炼能力和商业思维;喜欢科研的同学也可以在学术研究上苦心钻研……

如果你对自己的方向仍然感到不确定,也可以继续尝试。这个观点或许有些争议,在某个领域上做出一些优于对手的成就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优势,也会让老师看到你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这无疑是好的。我在初入大三时咨询过许多学长学姐,大部分都会给出这样的回答。

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盲目的选择一个并不适合的方向,也会让你在这个方向上无法做到十分出色。尝试不同的方向,最后对你的尝试不断总结,也能逻辑清晰的告诉老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

我从传统金融转到金融工程再转到数据分析,中途还萌生过直博的想法,这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申请非常重要,每个项目看重的个人特质、考核风格都不同,找到那个和你最匹配的项目,机会很可能只有一次,当然,对于大佬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非常多项目。

除了选择对的项目可以提高申请的通过率之外,站在更长远的角度,你同时也选择了一条职业发展方向。一级or二级,买方or卖方,保险,咨询还是互联网?hours、薪资、上升空间、工作压力、招聘标准如何?这是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还是通往财富自由的工具?

这些当然也可以在上岸之后继续探索,但你所选择的项目也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优势,培养计划也有所不同,甚至项目所在城市也会成为申请时所考虑的部分因素。

一个好的选择,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态,是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出于保险的考虑,你大概会申请很多项目,但同时也意味着你会被很多项目拒绝。被拒绝的滋味并不好受,即使你在申请之前就知道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会被拒绝。

我几乎数不清自己的邮箱里有多少封拒信,因为除了管院DSBA项目,我所申请的其他项目都遭到了拒绝。坦诚地说,这对我打击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反复质问自己老师为什么要选择我而不是其他人,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的申请季,我发现自己好像平平无奇,甚至讲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些项目、这些方向。peerpressure带给人难以衡量的巨大焦虑,每个人都很努力、很用功也很聪明,不停地比较会让希望一点一点被磨灭。

我记得复习概率论时碰到的一道错题“概率为0的事件是否是不可能事件?”(我私自给这个问题的答案命名为奇迹),这个问题的答案陪伴、支撑着我走完了整个保研的路程。

另一方面,如何让院校老师在几面之缘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优势。

打磨文书、深挖简历、事无巨细的填写申请系统,包括找老师要推荐信等等,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耐心与精力,需要反复提醒自己去除浮躁、保持平和。至于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和方法技巧在FOS前面的推文中有学长学姐给出了非常好的回答,大家可以去反复咀嚼,这里不再赘述。

我相信在大三阶段,仍旧选择保研的同学实力都不容小觑。最重要的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选择合适的项目着重准备,并且保持一颗坚定的心,对抗周围的焦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大三下学期,我的朋友圈封面,每天告诉自己要稳住

04

与复旦管院

DSBA项目的结缘

管院DSBA项目全称是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这是个比较年轻的项目,我们这届算是第三届,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毕业后获得统计学硕士的学位,比较看重学生的数理基础与编程能力,对实习、英语等要求较少。这个项目今年在我校预录取的人数比较多,各位朋友应该都有自己的上岸经验,我就从一个金融本科生的角度聊一聊。

我大概是在四月份决定填报这个项目,算是比较晚的,早的同学那时候已经拿到第一个offer顺利上岸了。之前的准备方向一直是金融工程或者金融科技,包括其他院校申请的也都是经管类项目,DSBA是我唯一申请的一个理工科项目,想要申请的时候周围也有很多人劝我慎重。我在管院MFE和DSBA之间犹豫了好些天,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上岸top4的唯一机会。

复旦的校系统限制了大家只能申请其中一个学院,比较热门的是经院、管院和泛海,此外还有数院和大数据学院。经院对于排名要求较高,基本只要专业前三,管院和泛海相对友好。而泛海是全英文面试,且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于我有些劝退。因此管院便成了我的首选。

上图所示为管院的所有招生专业

在之前大创项目的参与、实证论文的撰写以及数据分析的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其实还是很喜欢和数字打交道。DSBA对于商科学生同样欢迎,与MFE相比没有群面环节,单面也是以中文为主,夹杂一两个英文问题,但笔试会比MFE难很多,对数学的要求也更高。之前想选择MFE也不过是喜欢它偏理工的一面,那为何不直接选择与我匹配度更高的DSBA呢,没必要一直囿于金融硕士的申请围城。

从四月份开始,我停止复习金融类专业课,买了一本张宇考研数学一题,对数分、线代、概率论、数理统计四门课通过刷题进行完整的复习,也找来了对应的课本重新学习。我当时大概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没碰过数学了,四、五两个月,除了实习、上课以及填申请系统之外,我几乎其他时间都在复习数学。

复习之前建议在先在宣讲会上了解清楚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

如何复习?就这样每天复习

笔试是在六月初进行的,线上,两个小时,十道大题,包括数分、线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回归分析,时间还是比较紧张,题目难度有些大、比较硬核,当然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所以不必太过慌张。据说笔试会淘汰一部分,但这个比例应该非常小,我身边几乎没有人是在笔试阶段被淘汰的。

面试在六月中下旬进行,采用多对一的形式,时长在15分钟左右,以考察专业问题为主,简历面为辅。总体而言,氛围很友好,算不上push,有一种和老师聊天的感觉。最后的总成绩由笔试和面试共同决定。

从儿童节收到入营通知,到建军节拿到offer,整个过程没太大波折,称得上顺利二字。

选择DSBA意味着我要和许多出身理工科的同学同台竞技,但金融的背景也让我与众不同。我在面试中这样回答老师:金融的背景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优势,也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劣势。优势在于和理工科的同学相比,我在本科阶段积累了更多的商业思维,更加明白数学与实际商业问题中的联系;劣势在于我的数理和编程能力或许比不上来自理工科的同学。但我依旧坚定的选择这个项目,因为我相信自己是读金融的里面数学最好的那个。

面试完那天的毓秀楼

说服你的面试官,让ta记住你、选择你,展现你与这个项目的匹配度,这是我在准备面试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较晚的决定申请BA类项目也让我错失了许多其他学校BA项目的申请,但我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保研的过程中除了实力之外,还需要一点运气和缘分,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和管院DSBA项目之间的缘分。

最后,夹杂一点小安利。数学对于我身边不少朋友而言是个硬核又头疼的科目,金院初入校时的数学分析给了并非理工科的我们一个狠狠的下马威。但我依旧相信这是一门有趣又可爱的学科,它告诉你如何严谨而独立的思考,如何在精确的细节与抽象的概况之间找到平衡,简洁与优美常常在其中并存。它是工具也是语言,它不仅帮助着人们探索未知,也隐藏着许多珍贵的道理。我们在深不可测的数学面前是渺小的,但它也亲切和蔼的努力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处。

如果你也对数学有所热爱,完全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尝试这个方向,理工可以跨保经管,经管同样可以跨保理工,所以,别给自己设限!

05

关于保研后的生活与思考

我一直很好奇上岸后的生活,在曾经的我看来,这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快乐之后,焦虑会卷土重来。

我身边上岸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实习、上先修课、考证以及享受大四生活这几类,不排除有的人会同时进行上述中的几项,在宿舍追剧时也会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加班到凌晨。内卷的人流依旧奔涌向前,如同滔滔江水永不停歇。

但不管选择在大四/研零做什么,保研之旅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身成长的完结,这是一场思想和能力的蜕变。我们依旧会在对抗焦虑的同时不断摸索前进的道路,享受终身成长的过程,相信个体的独特性,义无反顾的继续行走。

大四开学后的某天,突然发现SUFE的校园其实很好看,

前几年总是匆匆走过

写在最后

在这届FOS的成员里,我算是入营最少,offer最少的之一,毕竟比我更少的就没能成功上岸。这样看来,算得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我给这篇推送起的名字,担的上平平无奇四个字。FOS里面一直高手如林,各路大佬比比皆是,每次推送一出,焦虑接踵而至,作为FOS的老读者,我对此深有体会。

过去一年,我一直在思考保研的意义,成功上岸确实是一种优秀的证明,但这不应该成为保研的唯一目的。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在其中显得非常优秀的一群人,平平无奇的一群人,以及无比差劲的一群人,但这只是所取样本特征的改变,并非个人特质的不同。所以,可以比较,但不要迷失个体的独特性。

此外,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幸存者偏差。有时候,失败者的教训也足够重要,对于未能入营其他经管类项目,我的总结是绩点排名不够,实习经历不突出,但我也因此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因为无论优劣,这就是我。

我一度某社交账号的标签页封面

我仍然记得大三上出期末成绩的下午,我坐在体育馆背后的楼梯上,感到无助与迷茫。

我并不讨厌金融,却也谈不上喜欢,只是因为一个合适的分数线而来到这里,然后又为了圆一个高考时未尽的梦想选择保研。两年多来,我渴望那些4.0,却一步步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我时常羡慕那些拥有六边形战力的大佬,也时常羡慕那些勇于奔向心中爱好即使绩点并不优秀的朋友,我羡慕每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保研这件事好像吸干了我大学生涯中的大部分生活,我常常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需要再努力一点,又常常在极度佛系与极度上进之间反复横跳。

那天的我回想着过去,又看不清未来,总觉得一无是处。

其实我应该谢谢自己,有时候我好像只是希望得到自己的认可。

如果能让我对那天的自己说点什么,我想应该是:

“走起来,

你就会看到方向。”

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

在不远的地方就会有一个路口,

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

但是你不能停留。

——达摩流浪者

#InTheEnd#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大佬们一样集齐清北复交全部offer,但我相信每个保研的朋友都会一路磨炼,一路成长。找到自己心之所向,并且全力以赴,这就足够。

以上就是我关于保研的一些碎碎念,感谢阅读!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不胜荣幸!

最后,非常非常非常真挚地感谢每一个在保研路上帮助我、鼓励我的人!同样,我也要感谢对我不离不弃的数学又选择了我一次,给我机会,陪我长大,看我成长!也衷心地祝愿各位前程似锦,前路坦荡,未来一片光明!

Thanksforyourreading!

供稿:LittleC

排版:马泽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3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