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松山湖03ldquo做科研是抓1

北京主治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412/8839621.html

访谈主持:于文

访谈嘉宾:蒋中林

东莞市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东莞市第五批创业领军人才

长期投身于新材料、电化学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研发与产业化

参与了中国最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之一的“楚天一号”项目的研发和应用

挪威奥斯陆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风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项目工程师

德国普朗克研究所/挪威AGDER大学

挪威BUSKERUD大学-燃料电池研究员

访谈时间:

蒋中林的「魔方新能源科技公司」坐落在「松山湖」外围一个欧式建筑园区里,一楼是厂房顺着楼梯往上走三层之后,园区的工业感逐渐减弱,来到以白色为主调的门前,这是他的办公点。

顺势进入一条由白色凸起魔方组成的长廊,镶嵌里入的清冷色灯管折合魔方棱角带来科幻感,像走过魔方隧道。浅短的过程却能带来平静的感受力和思考,也会好奇和想象走廊那头是怎样的日常。这是一个有设计工作室灵魂的能源公司,每天与汽车、电池、产线和未来趋势打交道。而蒋中林则是一位典型有学术背景的理科生状态,常年严谨、认真,包括熨烫贴合的西装裤角与端正挺拔的身材管理。

办公室没有堆砌太多东西,有种随时能离开前往各处的果断感,与他经历互相验证,从湖北荆门到武汉、上海、挪威、贵阳再落定东莞,不到40岁的年纪里基本上一直处于流动和辗转。

座位对面大的玻璃窗可以一眼望去外景,正好采访时间临近黄昏,交谈中伴随晚霞缓缓落幕。公司有开放式办公场景增加沟通和交流,也在周围做了一圈封闭式隔间便于开会和踩点赶工,都是蒋中林自己亲自一点点设计和构思。挪威的求学经历让他非常在意亲力亲为和注重人与其自然性的关系。

“年过去挪威那会儿感觉啥都好就是吃不惯,那么多新鲜的海鲜、水果就是感觉没味儿,做法很简单,没有什么调味料,酱油、醋包括辣椒酱这些都买不到。当时还没有中国超市,没有很多国人在那边做生意,现在去留学的师弟师妹幸福很多。”

提起挪威读博士的经历,蒋中林首先映入回忆的是当初吃东西比较“平白”,一堆好料没法烹制,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做学术带来的简单朴素的快乐本就很满足了。

只是命运似乎一直推着他往前走,离开学校的「安全区」做更多试探,但是过程里没有偏航,看着周围的同学、朋友散落去了各个领域。

“博士毕业的时候,大多人都认为我会当教授,实际上我也去了武汉大学,差一点就当了教授,我在国外的时候也做了2年的老师,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工业界。家人认为这也是很大的落差,教授不当怎么去做工厂了。包括早期的时候也会质疑这条创业路是不是对的,后来发现不应该这样去看待「对和错」的。从研究所到访问学者,在大学也有10年了,相对来说,创业可能更有趣,换一换环境挺好的。说不清楚是什么在驱动,不能算是纯粹的兴趣让我一直留在这个行业。可能我一直是处于在学校、研究所里面待着做研究工作,所以才能留在这个领域,如果当初进了企业就由不得自己了。”

长期做科研训练的专业思维在创业路上并不能全然展现,有时候甚至是“换血”和“重生”的过程,即便目前公司营收、发展过程渐入佳境。他在复盘一路走来的经验时会觉得错过挺多,经营企业依然如履薄冰。

“这一路上抓不住的想法太多了,或者说大部分不应该去抓,摔了好多次跤。我现在总结出来可能是企业经营要“避坑”,绕开那些坑才能往前走。每天都在面临不同的选择,一个角色接一个角色过来,像打扑克一样,决策、发牌,知道结果。”

蒋中林有长达近20年的四处奔波和折腾,觉得自己是个“笨”的人。创业上遇到很多坑,在感情、人际上也比较晚开窍,最近刚刚落下人生大事-结婚成家,内心是喜悦的,却又有了新的困惑,总是买不对东西。

“还是太笨了,双十一,双十二总是买不到适合的东西,淘宝太难,太需要丰富经验了。之前结婚装修房子买家具、餐具之类的,买回来都不适合也不好用。买衣服会买大买小,从来没买对过码。别人买到的东西便宜又好用,我买的东西既贵又不好用。最近才学会了买之前问下大家都在哪家店买。”

他肯定不是“笨”的,精进专业的人总在某些生活区域有自己的盲点。

他们生命中多数的时间和智识奉献在更广阔的领域,无法平庸的面面俱到,他们会带着少年的心跳奋力往前奔跑。

生活榜:在您的专业背景里,有一项看起来比较跨界的专业-「企业管理」,并且与您当时的材料工程学相互进行,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和规划?您在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有做创业的计划?

蒋中林:其实不算跨界,也没有特别的规划,因为我们当时大部分毕业生会走向企业,大概是兴趣使然,大学时修了两个专业,材料学与企业管理,材料学相对枯燥一些,所以选了企业管理调节一下,后来顺其自然将两者结合起来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生活榜:在武汉理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工程师并且参与「楚天一号」的开发和研究似乎是很明亮的前景,为何依然会考虑去挪威奥斯陆大学念书?在您博士学习期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和挪威相比处于怎样的阶段?

蒋中林:我是98年入学,年到年这个阶段「燃料电池」还是太前沿,深圳才刚刚开始发展起来,手机是蓝屏还不是彩色的,基本上现在热门的通讯5G、新能源、机器人都是没听过的领域。当时很多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阶段,但是像我们这种理工科的,大部分会选择自己出去择业,开始走向一些企业。当时去的比较多的几个区域就是长三角、珠三角这一带,除此之外的地区没有这些工作。

我毕业之后找不到相对口的工作,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会感觉在大学里做研究非常需要更深的学术深造就选择读博士。申请奥斯陆的时候在想,北欧的生活令人向往,学校也不错,专业领域比较领先,除了全额奖学金,还有工资,当时也刚好经历毕业之后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去挪威深造博士算比较好的选择。

生活榜:挪威阶段的求学经历有哪些方式、方法对您比较有触动或者可以借鉴的?

蒋中林:挪威学术氛围比较开放,非常自由,大家说话也是直来直去,非常简单,但东西做的很精致,他们属于北欧工业体系,拥有一个很大的工业范畴。相当于我们的深圳、东莞、广州珠江三角洲,现在又叫「大粤湾」这种概念,比较互通。在挪威做研究,跟国内研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国内学生较多,教授一般给予指导意见,比较少亲自“操刀”。但挪威非常强调协作和动手能力,六七十岁的教授跟我们一起每天泡在实验室,共同研究。所以回国之后我基本上很多事务都是自己来,小到装修办公室,挑选办公用品、家具、陈列,大到整个产房产线的建造,非常热爱亲自动手。

它的整个教育体系都与大自然密切关联,特别喜欢把大家放在大自然里面开会聊天头脑风暴,从幼儿园开始每天要到大自然里像“遛狗”一样遛小孩,不管天气如何。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七八月份阳光很好,基本上全民放假,在大自然里待着钓鱼、潜水、去山上的木头房子里煮饭、烧壁炉劈柴,像是回到以前在农村的那种生活。上课也能天天在森林里面呆着,宿舍就在山里面,旁边有湖,每天都可以去跑步,旁边德国的同学去山上采蘑菇、摘野果子之类的,非常生态化。

后来进研究室发现他们会开会也会坐地铁去森林里开,即便来回大概用掉一个小时。这种首先是弱化「工作感」,希望一个多变的空间带来新鲜感,其次环境会影响思维,刺激大脑活动,这种感觉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但能明显感觉到在大自然里思考问题的方式跟办公室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的体验是大自然里适合创新、交流、发散思维,办公室适合逻辑定向性的具体规划。

生活榜:您是在怎样的市场环境和机遇下开始由贵阳到东莞的创业,并决定从您广泛的专业领域提取「新能源汽车」作为主方向?

蒋中林:整个创业经历不是被规划出来的,感觉人生是规划不来的。从上海离职之后又陷入了像刚开始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落差感,也想过转行去做别的。

开始决定创业的原因比较简单,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些年的经验,可以做事情的技术,笨是笨了点,试一试还是可以的。然后把我的同学又拉回来了一波,“连哄带骗”让他们辞职下水坐「创业」这条船,他们也愿意「背水一战」。就是这样凭着不知哪里来信念感,一直坚持到现在。其二就是整个行业开始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1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