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冠军团队,从科研项目走向创业的故事

《技术公司初创的故事》之“高校科研转化”,我们将分享数位在高校的研究生或者教授早期创业的故事,不是讲创业如何成功,而是一个个勇敢开启新一代技术创新浪潮的故事,是“开始”的故事。

本期的主人公是奇绩秋季营校友-臻泰智能CEO王浩冲。文章很长,但是很值得认真阅读,因为他的很多经验都可以复制。

本文主要内容:(1)如何在校组建团队,与学校、教授、校友股权分配原则;(2)科研产品和创业去做的市场产品之间最大的区别;()没有商业经验的在校团队,如何向社会快速学习;()软硬件一体+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长研发周期创业,如何规划产品和市场路径;(5)如何触达投资人等。

采写

奇绩创业探究者计划成员任月

编辑

奇绩内容组张煜晗

年,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在科幻片中,当时在美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主人公杰克因在战斗中负伤而导致下身瘫痪,他被安排住在一个半人半外星人的身体里,就像操纵木偶的人一样,依靠大脑意念控制着阿凡达。

今年,阿凡达重新走进电影院,还是那个故事,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却已经开始走向商业应用了。本期的主人公王浩冲是一位高校技术创业者,他的创业项目就是运用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脑控康复机器人产品。

王浩冲的创业项目曾斩获第十八届全国机器人创业大赛特等奖、世界医疗机器人大赛中国区冠军、联想AI精英挑战赛全国总冠军等国内外多个大奖。我们对他进行了一个访谈,希望分享他作为在校研究生从0到1创业的经历。

访谈部分

《奇绩》:如何从研究生走向创业者?

王浩冲:作为一名典型的理工男,我们在校参加创业类比赛时,就一直希望自己研发的产品可以被真正应用到市场中去。年保研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后,我参与了脑机接口与康复机器人研究,开始做医疗机器人的研发。

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一次是我们课题组走进渐冻症患者家中,让她使用脑控拼字系统成功打出了第一个字,通过意念与外界沟通,这让我很震撼,也期待“脑机接口能够成为人类沟通的终极方式”;医院康复科,使用我们产品的有许多高位截瘫的年轻患者,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当时很受冲击,就觉得“一定要通过技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这也是臻泰智能创立的初心,以“科技服务于生命”。

《奇绩》:周围人对你在校园内就开始创业是怎么看待的?

王浩冲:创业是需要不断学习很多新技能的,而创业过程的认知转变同样也是需要不断提升的。

当时我的同学们几乎都去了BAT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而我和改革是我们专业唯一创业的,并且是在校阶段就开始创业的。这对于我们来讲,其实也是比较艰难的,也有刚开始并不看好我们的,认为创业做产品会很艰难,周围人也会感觉我们在做与众不同的事,和大家相比会显得有点奇怪,但假如你一直专注于此并且是持续成长的,很多原来质疑你的人会慢慢开始相信你。起初我们很幸运获得了研究所和导师的支持与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如果想创业的话,在校园的不同阶段可以做点不同的准备,比如本科或研究生时期,首先要先去好好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去深入了解一个领域,先去积累行业知识,然后慢慢聚拢一帮志同道合,同样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小伙伴,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有了好的项目idea后,通过参加一些创业大赛,接触一些风投,然后就可以理性思考并决定是否真正要创业了。

《奇绩》:如何在校园开始组建团队?

王浩冲:当时在西安交大和我同课题组的史改革,也是一个有着创业情怀的人,现在是臻泰智能的CTO。

史改革,我们叫他外号「三天三夜」,因为一聊起来技术,他三天三夜都停不下来,对技术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大四的时候,也曾参与过导师的创业公司。他很喜欢科幻小说,认为技术做到极致和魔法无异。

后来,在研究所和导师徐光华教授的支持下,依托86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我和史改革,还有大师兄韩丞丞博士,联合老师一起在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了「臻泰智能」公司,并决定毕业后全职创业,导师则担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奇绩》:像你们这样的医疗器械类科研团队创业,早期股份分配的原则是怎样的?比如说CEO、CTO、教授和学校之间?

王浩冲:很多高校都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转化政策,我们当时涉及两项发明专利,拿去做了价值评估,然后按估值占股。

当时学校的政策是一个固定分配比例,一部分可以用现金去购买,其他比例是奖励给专利的持有人,这样我们就转化成立了公司,以最开始的技术为一个起点,依托技术平台,然后又研发了很多新的知识产权。

公司股权的初步架构方面,我们的经验是,重要合伙人以及CEO,首席科学家,员工期权要综合考虑现阶段和未来的长期贡献。

《奇绩》:从科研项目到创业做产品,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王浩冲:高校技术的创业者们,掌握着最前沿一代的技术,还有着一流的团队资源,但是从发现问题到创业点子再到团队执行,一切都只是“英雄梦”的浪漫开始,创业首要面临的第一步:研发产品,如何让产品正确匹配市场需求,真正被市场买单,就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改变有2个:

从“科研课题”到“用户需求”的改变:

从科研课题到用户需求,科研是为了突破前沿技术,而创业则大不相同,创业是了解决问题,做用户真正需要的、能用的产品。

在初试水创业后,面对市场,我们发现,科研课题设计的产品理想化程度太高了,还欠缺很多成熟度,没法直接拿到市场上销售,在课题里最重要的是取得新成果,验证新方案,而市场则不是,市场是需求导向的。

举例来说,一个用于“手部康复的机器人”,如果是在做课题研究,那机器人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创新,比如采用创新的结构设计,以及尽可能多的给机器人手指设计复杂的控制动作。但在临床应用中,早期用户可能并不需要2种动作都满足,只需要实现2-个简单的核心关键动作即可,比复杂技术更重要的是产品稳定、简便易用、价格合理,甚至好看的外观也很重要。

从“工程思维“到“产品思维”的改变

从工程思维到产品思维,这背后的决策机制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工程思维是技术有哪些能力、它可以做什么;而产品思维则是产品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会遇到哪些问题、要如何更好的解决。

臻泰智能研发的第一个脑机产品是「全脑形态的无线多通道脑电帽」,早期使用这个「脑电帽」,用户需要提前打导电膏,这会导致使用后满头是胶,必须洗头,整个使用流程也很复杂,患者和医生都很难接受。我们把这总结为典型的「工程思维」导向的产品,只是简单的满足功能要求。

科研技术团队在早期创业的时候,必须改变这一思维习惯,快速学会从产品思维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我们摸索出来的经验就是让技术人员亲自到现场去使用产品。医院,在真实场景下帮助患者进行佩戴操作的时候,发现患者使用体验很差,技术人员就本能地想要把产品改简单,慢慢学会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现在我们也在不断的优化产品体验。

创业不仅仅只是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认知的跨越,需要深入实践的执行。

《奇绩》:医疗产品要申请CFDA证书,这是一个较长的等待过程,这期间你们的经营策略是怎样的?

王浩冲:产品的获证是在产品定型后开始申请的,医疗器械产品定型,完成临床试验就意味着产品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就差最终获证的审批。在年,我们的主产品获证过程中,公司没有完全只是在等待,同时还有在做其他方向布局,比如在社区、养老院这块,我们有在同步推广康养产品线,相当于两条路都在走。

另外臻泰的基本战略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开源共享平台。虽然公司聚焦的第一个业务是医疗康复,但本质上臻泰智能是一家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人机交互公司,脑机接口技术在心理治疗、儿童自闭、多动症治疗,VR/AR以及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的应用场景,为助力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脑-机接口应用研究,臻泰的开源平台服务会把核心的硬件和算法平台开源共享出来,这样科研人员都可以通过开放平台快速开展相应技术研究,也为不同方向产品孵化奠定基础。

《奇绩》:硬件类产品从想法到产品周期很长,医疗器械类更是如此,你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王浩冲:创业中小团队其实是可以学习借鉴大公司成熟体系的,医疗器械研发本身也都会有一个很规范化的流程。

研发第一步首先是要立项,立项的前期准备可能就会占用半年的时间,而这半年的任务就是一定不要贸然启动,不要去采购硬件直接去做,不要想当然的去想象临床需求,不然到最后都是要推倒重来的,因为很多可能不合规,或者临床上根本不需要,这半年主要就是去跑临床一线客户去调研需求,包括产品需求,用户需求,法规要求等等。

产品立项完之后要策划,策划就是去规划产品的研发周期要大概多久、需要多少个人、每个环节需要什么样能力的人,根据这个先去匹配好设计团队,这样都准备好之后才到去做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然后就是开发样机,样机定型之后就开始小批量生产,定型后再通过型式检验、临床试验及报证注册之后才可以正式上市销售。

我们基本也是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大家也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灵活取舍。

《奇绩》:医疗器械类和其它软、硬件相关的创业相比,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浩冲:医疗器械产品有它特有的行业属性,比如传统的医疗康复设备以被动训练器械为主,我们创新的脑机康复产品不仅是机械硬件,还要配一个全周期康复治疗的训练评估软件,软硬件是要同时兼顾的,这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软件行业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硬件行业不是,医疗器械更做不到这么快,因为需要每一步精益求精,细致打磨。

另外医疗产品的迭代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临床的反馈来进行,更是需要在患者真实使用过程中,才能给出反馈,而开展临床试验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当然在这方面,有一些途径和可借鉴的方法,比如医疗领域的很多专家都会在学会圈子里,产品一有新动态,我们就会和这些医生沟通,他们会提出很多反馈建议;还有就是一线的康复治疗师,每天在和患者的直接接触过程中,他们也能给出很多产品的反馈。

这是产品研发过程中,产品研发出来以后,最后能不能把产品卖出去,还受到政策、法规、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比如针对药监局、医检院,产品的对应检测标准是否合格,你做的医疗产品是不是有收费目录,也将会直接决定这个东西能不能进行售卖。我们研发一个医疗器械产品,如果连收费目录都没有,医院购买了产品,也无法直接对患者收费,这在研发初期就很考验你对行业的理解,而熟悉行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和一线的临床人员沟通。

除此之外,在和传统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中,我们也会有很多困难,脑机技术还是比较新的,我们就像医疗行业的特斯拉,引进新的技术试图改变传统行业,当然就会面临一些传统认知上的冲击。有的公司会担心这个技术稳定吗?还有一些专家会觉得现在谈脑机还太早,应该等22世纪吧?虽然会有一些质疑,但是在和临床的不断磨合中,还是有幸得到了很多医生和专家的认可。

《奇绩》:第一次参加“创业大赛”的原因是什么?它对后来的创业会有什么影响吗?

王浩冲:我第一次参加创业大赛是在大学的时候,比赛是由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这个比赛每个学校都会有的,参加比赛主要就是考虑想在专业上获得一个实践和训练的机会,并没有抱着说一定要创业的想法。

但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是有结识到很多同频率的人,大家都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总的来说,参加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奇绩》:参加了这么多比赛,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场?通过比赛最大的收获有哪些?

王浩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比赛是“年世界医疗机器人大赛”,我们是中国区冠军,当时夺冠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激励,毕竟冠军只有一个!那场比赛后,我们有了“冠军之心”,有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也想尝试是否可以将技术进行商业转化,当时正好联想创投就在那次比赛现场,他们在听完项目路演后,便联系我说想参观我们的实验室,随后还邀请我们参加了“联想AI挑战赛”,后来也就是在“联想AI挑战赛”上,团队获得了全国总冠军,随后也获得了联想创投的天使投资。

其实创业比赛最重要的意义是给许多年轻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和投资人、政府部门沟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创业者可以获得一些资源上的对接与媒体的宣传,在政府类的比赛中,大家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1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