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对话》栏目:通过受访嘉宾真实、亲历、自然的讲述,用最直观、最简洁、最轻松的方式展现北科院重要科技成果、科研进展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思想。
寻踪远古生命奥秘
前行脚步永无止境
在多数人眼中,科研工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为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科研工作者付出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心智与汗水。对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研团队来说,他们也无捷径可走,但却另有一番感受。孟庆金馆长讲述自己曾经的科研经历
“你可以说搞科研辛苦,但它绝对不枯燥。”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有这样一群科研人员,他们为了工作需要常常行走于大漠深处,白山黑水间,踏足于田间巷陌,人迹罕至之地,只为了探究生命演化的奥秘,他们誓要用人生的短短百年,绘制亿万年前生命演化的蓝图。他们就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研究团队。作为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和古人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继年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燕辽-热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动物宏演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年牵头完成的《晚中生代哺乳动物生态适应研究》项目,又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自然博物馆获奖科研成果标本展示
该项目以我国东北部地区晚中生代“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哺乳类化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能够反映早期哺乳类适应演化和生态域拓展,以及对生物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化石。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种模式标本,代表了哺乳动物早期演化史中生态适应的新类型和新模式,表明最早期哺乳动物生态功能的多样适应和演替分异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预想。同时,也为运用现代哺乳动物的发育机制来阐释远古化石类哺乳动物的形态功能的适应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全新化石证据。如此重大的科学发现必然历时多年。早在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就确定了“晚中生代哺乳动物生态适应”的研究方向,其实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行。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
年复一年的研究,终于收获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这种对未知生命世界的探索,并非经历付出就能换来回报。“每当我们研究进入了死胡同,搞不清楚研究方向对错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下去。不坚持,没有成果;坚持,到最后也可能没有成果,但我们一定会坚持,不怕失败。”孟庆金说,“有没有耐心坚持下去,有没有能力继续攻坚克难,是对我们科研人员最大的考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说的就是这群人对待科研工作最真实的写照。坚持科学探索
追寻科研真谛
公元年,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重修嘉峪关,并亲题“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雄关以北,茫茫戈壁,杳无人烟。百余年后,一个20余人的科考团队来到这片茫茫戈壁滩,此去百十公里,依旧人迹罕至,音信全无。这就是孟庆金带领的科考队,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探寻中生代脊椎动物的踪影,追溯赋存化石的地层,在“生命禁区”里觅寻远古生命的遗踪。军用帐篷支起来,装几个沙袋当床腿,再拼上木板,简易的行军床就成形了。白天外面温度三十多度,躺在帐篷里仿佛享受大自然的桑拿,汗水浸湿了毛巾,拧干蒙在脸上,如同火烤一般。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至两三度,偶遇暴雨来袭,裹挟着沙粒的狂风会瞬间掀翻帐篷,不平静的夜晚就在难眠中度过了。这种极端的环境,在野外是家常便饭,对科研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孟庆金至今回想起来,竟仍是心驰神往。孟庆金接受采访照片
“哎呀,好玩啊!”孟庆金说,“白天考察结束,晚上点上篝火围着唱歌,我们的狗趴在旁边。静谧的夜晚,璀璨的银河高高斜挂在夜空中,感觉星星都离得很近,不时有流星滑落,多么美的夜景,劳累的身心顿时得以放松。不过戈壁滩上的老鼠真大,晚上老是往帐篷里钻。”张玉光讲述获奖科研成果的科学意义
对于孟庆金的感受,当年科考队的成员,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玉光给出了佐证:“野外工作自然是很苦,但大家都是从事这个艰苦专业的,心怀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就坦然面对,不觉得苦了。干这行必须受得了苦,才有可能出点儿成果。”
外人可能难以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快乐。在探索的过程中,邂逅亿万年前的生命遗迹,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独特经历,对于这群热衷于科研探索的人们来说,内心常会迸发出无以言表的幸福和喜悦。
北京自然博物馆获奖科研成果化石
“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这里突然发现一个亿万年前的生命,确定它在演化过程中处于哪个位置、跟后来的哪类生物存在比较亲近的关系,通过它可以解释生命演化中的一些重大历史节点问题,等等。”张玉光说。通过不断发现大量的化石标本,持续的研究和修正,之前对生命演化的认识也会被慢慢改变。孟庆金常和大家说,研究过程总是艰辛的,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大量前期野外勘测,还要在实验室内对化石进行精心修复、仔细测量、精准绘图,以及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可能花费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却没有任何成果,但我们坚信遇到挫折,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放弃者绝不会成功,我们必须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这是科研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和精神。发挥“传帮带”作用
扶掖年轻人才成长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至关重要,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除了需要经验和学识丰富的科研人员带头,更需要不断为团队补充“新鲜血液”。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研工作中,众多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都用“传帮带”的方式来培养青年科研工作者,通过老带新一步步把团队巩固发展。比如刚入职的新成员,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会帮他们分析科研定位,在自身专业的基础上申请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来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据悉,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已初见成效,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形成了梯队式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刘迪讲述北京自然博物馆其他老师对自己的帮助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刘迪就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科研过程中孟馆长和各位老师对我帮助特别大,我刚到自然馆报道的时候,对一些具体业务根本不清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这让我成长特别快。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吃苦、彼此包容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这对古生物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研究标本或学术问题必须要非常客观。”对于“传帮带”的团队模式,孟庆金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类比:“一个科研团队就好比足球队,每个人分工职能不同。足球队有前锋、后卫、守门员、替补等等,要制定战术去进攻。我们科研团队也是,有前面攻关的学术带头人,有后面闷头做基础研究的支撑团队,还要不断培养新的研究型人才作为补充,当然我们也要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方向。”孟庆金讲述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建设
据孟庆金介绍,科研团队必须分工明确,因为古生物的研究门类包括了恐龙、鸟类、哺乳动物,还有昆虫、植物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课题,科研人员各自有各自的方向,任何一个环节干不好,都会影响团队研究计划的实施和研究结果的形成。因为所有这些门类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才能解开当时不同门类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谜。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每当发现有些研究方向应该拓宽或加强时,就会挑选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才加入,而且经常是跨学科选人才,也正是通过不断补齐短板,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研究才做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扎实。强化博物馆职能
让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讲话,并明确指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职能决定了它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要承担科普教育任务,而如何做到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二者融合发展,是一门大学问。科普教育若想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传播的有效性,就需要科学研究做支撑,对博物馆而言更是如此。博物馆要展览什么、如何正确解读、通过什么方式让公众接受并理解,这些都需要科研工作来支持。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库房
因为是自然博物馆,各项工作必然围绕“自然”开展。通常大家了解自然博物馆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观展览陈列或者参加自然博物馆组织的科普活动,“自然”就是展览陈列和科普活动的主题。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的基本陈列是以生物演化为主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浓缩了地球自然界的生命万物,构筑起一幅生命发生——发展——繁盛的全景图。而在科普活动方面,北京自然博物馆为满足观众需求不断发展创新,开辟一系列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以吸引热爱自然的人们参与其中,探索自然万象,感受科学魅力。北京自然博物馆发现的似叉骨祖翼兽化
而要将“自然”的神奇生动地展现给公众,就少不了自然科学的研究。科研人员们依托丰富的标本收藏,每年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大量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正如本次获奖的科研项目,发现了两种哺乳动物演化谱系中早期分化灭绝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和具有完整演化序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欧亚皱纹齿兽等等。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原有的认知,也必然会引起人们无穷的兴趣。“研究成果固然吸引人,但现在我们更想把研究的过程告诉孩子们。”孟庆金说,“很多自然博物馆只是说明这是什么动物、吃什么、长什么样子等等,而我们要告诉孩子们为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那儿,跟当时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知道有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有现在呈现出来的成果,而且这个结果还在研究中不断有所创新和更新补充,甚至还会产生一些颠覆性的结论。科学无止境,要勤思考,多怀疑,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
孟庆金说,“直到今天,生物界和生物自身,包括我们人类在内,一直在不断发生变革。为什么恐龙会长出羽毛,并向鸟类演化发展?在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统治天下的时代,哺乳动物如何寻找更广阔的生态空间去延续种族生存?又如何与当时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羽毛演化、鸟类起源、飞行起源、哺乳动物分异发展等重大生命演化问题,也都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加以证明和解释。自然博物馆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搭建起了平台,我愿意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做一点工作。”同时,孟庆金一直力求在科研、科普方面构建北京自然博物馆独有的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努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对科学知识、对好的展览、好的科普活动的需求,这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面向国际,博物馆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对标国际高水平的同类博物馆,做精做强,并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面向未来,博物馆必须要建设智慧博物馆,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藏品收藏、人才资源、展览展示、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提升。彩蛋蛋蛋
想知道北京自然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赶紧和小编一起看一看
孟馆长对于自然馆未来的发展
到底有哪些规划吧!
文章审校:孟庆金、张玉光
指导:臧振远
策划:魏永莲
编辑:吴亦凡、刘珈玮
排版:付琦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属唯一的大型多学科高水平科研机构,以服务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己任,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服务兴院”发展战略,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公益研究和科技服务发展定位,努力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你对北京科技、科普的
“大事小情”感兴趣,
就一定不要错过哦!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