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世”百年
植物物种
////////
贝叶芒毛苣苔
科研人员在整理近年野外考察采集的植物标本
发现了这株采集于
西藏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沿岸森林中的
贝叶芒毛苣苔
经查阅国内外资料
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
采集时间均在多年以前
植物属性
贝叶芒毛苣苔
芒毛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属于小叶类型的附生亚灌木,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盖有短腺毛,花色鲜艳,花冠长约4厘米,花量较多,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
发现过程
邱园标本馆馆藏标本
科研人员年采集的物种标本
贝叶芒毛苣苔
发现该物种与国内已经记录的所有芒毛苣苔种类均不符合后,研究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上,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所记录的采集时间均在年以前,并且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存放在英国伦敦邱园标本馆的指定模式标本,他们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完美匹配。
有了“中国籍”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和评估其未来的保护状况,研究人员根据考察时记录的原始影像资料和新采集的标本,补充了物种描述,还讨论了该物种采集时的原始记录及其拉丁命名问题。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研究人员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经过了科考调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等各项严谨的环节,这个物种闻世百年来,终于有一个中文名字了。有了名字,上户口的时候“籍贯”一栏也需要填写。因此,关于贝叶芒毛苣苔,还有一个不得不厘清的关键问题——分布地问题。
据了解,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员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值得注意的是,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而不是原记录的印度。
贝叶芒毛苣苔
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也改写了之前世界上对该物种产地的错误界定。
end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