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讲

年10月份,受学校有关部门的委托,刘晓程老师录制了一堂题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讲述科学人的“牦牛精神”》的微党课。这堂微党课是-年中科院兰州分院委托的“走进科研一线采访报道活动”的延伸,讲述了兰大校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老师的故事。牛年到了,我们通过追忆苏建平,了解一段有关“牦牛精神”的经历。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讲述科学人的“牦牛精神”

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这堂党课,我想谈一个有点“大”的话题——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可能有人疑惑,现在是和平年代,爱国奋斗不那么迫切了;也可能有人纳闷,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建功立业的事儿跟我太远了吧。

说实话,我以前也有这样的认识,总以为这类宏大议题离我很遥远。直到我发现了科学家的“牦牛精神”,才觉得这样的人和事儿就在你我身边。

前年,我带着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群文科生开展了“走进科研一线采访报道活动”,而我的发现也是从这次活动开始的。这也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首先看“走进科研一线”。

“走进科研一线采访报道”活动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委托我们做的一项教学实践项目。整个活动从年9月持续到了年3月,我和学生一共采访了10多个一线专家(或团队)。

采访对象中有坚持60载、传棒四代人,为祖国固体润滑事业默默奉献的研究团队;有40年初心不改,将一粒小麦看作整个世界重量的育种人;有多年如一日,披高原风霜,捧出颗颗丹心的“盐湖工作者”;还有一群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的“牦牛精神传承人”……

整个活动大获成功。有15篇稿件在中科院官方科普平台“科学大院”上刊发,有多篇稿件被甘肃日报、学习时报、学习强国转载,还有部分稿件被领导批示并推动相关科研工作展开。

而我今天更想分享的是采写背后传递的熠熠生辉的精神品质,后者让我们的活动变身为一堂堂生动形象的思政课,也让我和我的学生逐渐理解了爱国奋斗与建功立业的真意。

今天在这里,我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位“羊粪博士”的故事。

他叫苏建平,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论关系,他还是我们兰州大学的校友。年,他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随后扎根青海,长期从事高原生态学研究。

一开始,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我和“走进科研一线”的小伙伴十分意外,因为在主办方提供的采访名单中,“苏建平”三个字加了方框。是的,我们要报道的是一位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校友——苏建平。

在回溯他的生平时,我们了解到,苏建平当年主动请缨前往青海工作,他的理由是:“国家要开发西北,青海更需要做科研的人”。

到了青海,他常常讲给同事和学生的又是这样一句话:“搞生态研究的人,必须用一生亲近大自然。”

这既是许诺,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从年算起,苏建平在青海工作了35年。35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野外度过的。他曾先后30多次进入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藏羚羊及其它濒危动物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可可西里平均海拔米,因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但苏建平并没有退缩,相反,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可可西里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危险总是不期而至。在一次野外科考中,与苏建平同住一个帐篷的队友被棕熊咬伤,次日凌晨5点,他们就带着伤员往外赶。返程途中,一辆考察车陷在了无人区的泥潭里。为了让伤员得到尽快救治,苏建平命令学生带着伤员坐着剩下的唯一一辆考察车撤离。他则和其余队员徒步前行,在无人区里走了三天三夜,一度都准备依靠抓老鼠来充饥。就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们碰见了巡山队员,才死里逃生。

这件事可能会让不少人落下阴影,在心里暗暗感叹,“工作哪有命重要”。但苏建平却一笑置之,紧接着,又将科考的脚步伸向更远的地方。

在与他有着过命之交的巡山队员的眼中,苏建平并不像一个科学家,更像是一个只会捡羊粪蛋的普通人。但是这个“羊粪博士”的心却始终和基层巡山弟兄的心靠在一起、劲也使在一处,就是保护藏羚羊,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用学术的眼光来看,苏建平的研究方向很独特,穷其一生,他都在破译藏羚羊的迁徙之谜。这是一个冷门知识,每年冬季藏羚羊都会在既有栖息地交配,次年5-6月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产羔,到7月底又返回栖息地准备过冬,来回迁徙行程达多公里。

苏建平认为,藏羚羊成群结队翻过昆仑山、蹚过冰河,长途跋涉,一心向着水草丰美的卓乃湖迁徙产羔,一定暗藏着亟待探索的“生态密码”。如果能将其成功破译,探寻出藏羚羊产羔地和越冬地的联系,就有望通过动物生态学手段,定位其迁徙路线,提出更科学、完善的保护对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最终,苏建平提出了一个超有想象力的论断:藏羚羊迁徙之谜可能源自一种“种群集体记忆”。

可惜的是,在还没有给出足够科学证据的时候,苏建平就病倒了。年6月27日,他因病去世,享年55岁。

苏建平走了,但他的科研成果却被永远保存了下来。

他的科考数据成为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福娃“迎迎”担纲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支撑。

他负责完成的《可可西里地区生物资源考察报告》,又在可可西里获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历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年6月,为表彰苏建平在申遗中的卓越贡献,青海省委省政府专门授予他“青海可可西里申报自然遗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就是兰大校友苏建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背后,有一个“牦牛”的精神符号,被人不断传说。

这里的“牦牛精神”,是西高所老所长夏武平先生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在我看来,他的意涵就是八个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正是这种精神,也感动了我和我的学生。

这个“牦牛精神”在西高所的院子里随处可见,除了这堵墙,在一楼走廊的宣传栏里、电子屏上都能见到这段话。

我记得走进科研一线的小伙伴儿刚见到这些“牦牛精神”时很好奇,他们一顿乱拍,到处念叨,不时调侃。甚至觉得这样的精神口号有点儿传统和土气。但是,听完苏建平等人的故事以后,大伙儿的眼里心里都是钦佩。我想,这是小伙伴们读懂了苏建平,继而理解了“牦牛精神”的深刻内涵。

还是这群小伙伴儿,在采访现场和采访对象一起“泪流满面”。很多同学回到驻地还不能平静。一位女同学不知是轻微高反还是情绪波动太大,在第二天突然晕倒了。后来担任主笔的赵玉琴同学更是一边哭着,一边写着,坚持了半个多月才完成初稿。她说:“那段时间,我每天从凌晨0点写到3点,亢奋过,也绝望过。但记忆最深的是最真实的痛感——是苏建平老师的精神打动了我。

我想说的是,当像“牦牛精神”这样可贵的品质不再是“雾里看花”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在哪个年代,谈奉献、谈坚守、谈建功立业都不会“过时”。

所以,我们应以兰州大学校友苏建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牦牛精神”。这种“牦牛精神”与兰大人长期推崇的“胡杨精神”“红柳品格”一样,就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把家国情怀转换为奋斗激情,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我今天的授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年8月7日第六版)苏建平:可可西里守望者

走进科研一线原文:走进科研一线

他走了,也带走了可可西里的谜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1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