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金融考研经验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渶姝h鐨勫尰闄?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这么严肃的文章里,不插歌是不可能的事情。2月得知他要到北京开演唱会整个人都被打了鸡血,买到了第三排中间的票,感觉老天开眼,过了多年还能看到男神。结果演唱会居然……在举行的前天取消了……?

这个经验贴自己早有念头要写,我的初试可以说是纯靠贸大学长(

科林的厨房)的一篇经验贴打怪通关,参考过一些其他经验贴,但远没有他写得详细,感觉语焉不详,受众模糊不清,再看下去会被误人子弟。因为感觉学长的经验贴也非常细致,我也没有加群,去过多打探专业课XXX考不考之类,在此真心要深深三鞠躬。自己也下定决心,如果成功通关,自己也要来写这样一个帖子。

首先比起学长,我觉得我显著话痨,比起学长很多时候倾向于客观陈述,我在很多方面的看法可能就相对主观,所以对于“主观观点”的部分(后面都用灰色标出来啦),大家务必批判的去看待。

我的专业是金融学,是在大三转到了特许金融分析师方向,和传统金融学同学们的差距仅在于专业课少学了银行相关的课程,而更多的是设计财务分析、公司估值、各项金融工具。最后我发现CFA所学的六门专业课加起来,约等于完完整整学了一遍博迪《投资学》整本……但严格来说,对于汇丰初试,系统学过这些课程并没有如虎添翼般的减小我的复习负担,和其他传统金融学方向的同学和跨考的同学没有说站在了多么更高的起点上。

虽然我知道这个时点的应届生大多都面临着焦虑和无尽peerpressure,且在这个时候要做出择校这一个可能影响一生的决定,对于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客观理性,自己认知在自信和自卑中快速震荡,但我还是想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多了解自己、了解各个学校初试的难度系数(包括: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录取人数及其趋势,专业课难度),教学风格,学院style,等等。学长学姐的经验贴、百度、知乎、甚至无秘、科学上网都是你了解的渠道。选校要做个比喻就我会觉得是选对象,这个选择项目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初试科目的准备,难度系数,还涵盖着对自我喜好、个人特质的测度,也间接地影响着之后在后期准备时能否保持定力。

今年汇丰报录比约:0,听说这个报录比算低的,但我还是对自己能否成为这十里挑一存在疑问。我觉得在择校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想要什么风格的教学,我觉得英文教学是我选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此外也对深圳(和隔壁HK的Disney)心存向往,此外觉得三年的学制能够给人多一年的缓冲期,不至于读了一年研究生就要开始匆忙找工作。巨大莫名的向往下就这么放弃了保本校。我知道“深圳”“英语”“三年”这三项,再加上每周都要大早上起来跑步,在许多人眼里是减分项,所以选校上,除了难度因素,也希望多多考虑一些其他的现实因素,不要盲目跟风,也衡量一下接不接受的起失败的结果,到时候怎么处理。到头来,对这些细节的细化会让你坚定你的选择的正确,在后期时稳定心态。

自我情况介绍

初试情况是:政治7,英语一76,数学三42,专业课,总分,排名第9。

最好的应该是数学,原因既有主观的重视和精力投入,也有客观上题比较简单的原因,而且尽管9年数学题在我感觉真的已经简单到爆炸,但在最后的结果看来也不是大部分人都拿到了5+的分数。

而最差的课是专业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早听辅导员和许多任课老师说过,专业课是我们学校同学的弱项,我怀疑有夸张的成分,最后发现果然组成了分母,而且分数也和8年两位学长学姐的分数如出一辙……我的专业课在所有进入的复试同学中基本垫底,我对其更详细的原因分析会在后面讲到。

其他两科政治7分,中等偏上水平,英语76,中等偏下水平。在考研刚开始我为自己每一科都定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底线分数是65,75,5,5,每一科不算太高,加起来是90,也为自己设了一个高标,因为知道“求其上者得其中”。无数次考试,考试的总分永远不可能每科超常,总有那么一两科超乎预期,也有几科让你懊悔,我知道我所需要做的,是尽量提高最后考试的均值,减小波动的标准差,而最后的结果也的确是靠数学补足了专业课的落后,总分勉勉强强。

关于复习的时长,我的暑假还较为作死的进行了一个每周四天的实习,实习结束时间是开学第一周,所以正式开始每天泡图书馆是从9月6日开始,自2月2日中午离开图书馆,前往北大,约5周。恳请大家不要解读此信息为“原来九月份开始准备也可以考上”,因为即使实习和暑课期间,我的每周也大约有三个整天、四个晚上在复习,在实习期间我也会每天完成十几道二重积分或者多元微分的题目,大概一周左右就可以刷完两三章高数,加每晚一个政治视频;而且我在学校做过三个学期宏观经济学红色助手,对于初级宏观的经济模型已经相当熟悉,没有过多的遗忘,所以只花了大概四五个下午就把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过了一遍并做了word版的笔记整理;我在假期的时候每天晚上会看一到两个陆寓丰老师的政治视频,到九月份开始已经把马原和毛中特的部分看了一遍。

我每天的timetable是

起床:7:0(后期自己会加快洗漱的速度,每天就可以赖到7:20)

洗漱、早餐直到进图书馆:7:20~8:00(7.45出门就可以保证8.00踏进图书馆)

上午学习时间8:00-约2:00

这个时段我一般刷至少2个小时的数学,剩下的时间酌情安排数学或者学政治。

吃饭、午休:约2:00~约:0

下午学习:约:0~7:00

这个时段我会学专业课和做英语题

晚饭每隔两天回寝室洗头:7:00~9:00

晚间学习:9:00-22:00

这个时段我会比较疲惫,所以会完成下午没有完成的任务,多是看数学和政治视频

晚休:0:00~:0

睡觉::0~7:0

除了双十一发烧和出去玩的几天日子,其余的每一天我都按照以上的日程完成了任务,没有荒废过哪一天,也没有出现过焦虑和厌学。

我不知道这个timetable在广大考研人群里是何种程度,但最后看来,一周下来能够完成不少事情。以及因为回看备考高考的时候的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我惋惜自己没有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常常做的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操作,所以在考研期间我永远把效率、完成度、做“有用功”放在第一位,时常衡量我在某个部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以我花了多少时间在一个任务上来衡量我的复习成效。

也可以看到我有很多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

我会在休息的时候看看kindle,中午的时候会拿着政治背诵手册瞄几眼。如此紧张的考研期间我居然还完整的看完了好几本书,大多是轻松易读的小说,比如《呼兰河传》《台北人》《冬牧场》,而且意外的发现,《台北人》这本小说和课上所讲的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结合蒋方舟《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作家梦魇》、对木心先生白先勇先生的文章和她每周三更新的“一本好书”,从另一个侧面补充了课上避而不谈的的东西,既看到了月亮的正面也看到了背面,所以对于一些事情豁然开朗,是非常意外的收获。这让我对政治的学习不仅没有抵触心理,还萌生了许多兴趣。

掐指一算,我在考研期间大概出去玩过六天,空余时会看看我非常喜欢的歌手ArianaGrande的各种访谈和insfb、专辑宣发,给我很多力量,除此之外每周没有固定的散心或者躺尸时间,累了就喜欢在草稿纸上瞎写些心情记录。我是标准急性子,在这种紧要关头对浪费时间有恐慌感,对“消遣”的要求相对苛刻,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懒得浪费一点时间。所以我遇到什么想打卡的消遣,那么不做会让自己牵肠挂肚,与其让其影响心绪,不如真正遇到想去的东西就会迅速安排上,然后安心学习。

我讲这些的目的一是想回答很多人都会问的“休闲放松的频率和时长”,二是想说,大家不必把玩得多玩的少看得非常重要,重要到影响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拿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跟别人攀比,或者一昧的追求清心寡欲、存天理灭人欲,然后就理所应当地觉得能取得好成绩。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整个过程,以严肃的姿态对待你手头的每一个知识点,不缺不漏,合理强化,才是真正考研的态度。

除了星期五,一节课必须要用手机签到,我在其他日子基本没有带手机。感觉没有手机并没有过多地不适,反而有莫名的神清气爽,倒是带了手机的日子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抵御想玩手机的念头,耗神费力。

关于研友,我的研友是我的好友,她的目标是金融学院的量化实验,我们两个考的是不同的项目,专业课和数学考试内容差别较大,所以不存在大家互相比较复习程度的情况。研友的问题大家也不用过度纠结,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回寝的路上说说话,中午吃饭偶尔互相抽背政治,互相敦促;没有研友,也可以灵活机动的跟自己对话,利用闲散的时间,平静地度过这一段需要非常集中精力的时间。

初试数学

我用过的资料有:李正元复习全书,李永乐线代讲义,李永乐题,数学三真题,张宇的八套卷、张宇闭关修炼00题、李正元冲刺5分、张宇题,李永乐的6+2、合工大超越共创模拟卷、张宇四套卷、李正元配套冲刺卷。视频是张宇的基础班视频+张宇强化班视频,习惯了2倍速之后都不习惯原速看任何视频了……

在7~8月的首轮复习,我刷完了李正元复习全书,李正元的书题目难度在同等的复习全书里据说顶格,数学题如果有可能,尽量选高难度的。配上张宇的基础班视频2倍速,线代部分听从了经验贴换成了李永乐线代讲义,难度和题型基本顶格,一本足矣。

9月份我刷完了李永乐题,听学长说难度很大,的确。而且最后刷完真题之后发现这本题就是真题摘选,而且这本书涵盖了许多概念和理解上的易错易混,刷完之后感觉信心增加不少。

此外,我在0月日之前把复习全书仔仔细细看了第二遍,并对高数部分额外做了半本笔记,摘录每章框架图、每章对应的题型和对应的例题。

张宇老师视频课里要求大家在月之前刷完2年的数学三真题,于是自己也跟随老师指挥,在月前就刷完了2年的真题。除了2年以前题量较小的年份,一天两套,其余时间每天刷一套。每套做完,我会及时反思错因,是思维定势、低级错误,或是知识点和方法上没有很好地掌握。最后把所有的错题、易错易混按照数学考纲知识点一一对应,汇总成了两个word文档。

左边是考纲对应的考察点,右边是错题

0-月是强化阶段,在这之间刷了张宇的八套卷、张宇闭关修炼00题、李正元冲刺5分、张宇题(选做,张宇老师在微博上给了一个必做部分),配合看了张宇强化班的视频(但看的时候我一度很恍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的是基础班的视频,的确有很多重复。不过觉得重复并不代表浪费,而且感觉很多知识点还不够熟练,还是一个不落的两倍速看下来了)。

月后期到2月的冲刺阶段会用李永乐的6+2、合工大超越共创模拟卷、张宇四套卷、李正元配套冲刺卷。这几个资料都不错,做着做着能感觉到各类题不同的出题风格,其中我觉得超越共创模拟卷的出题风格是最接近真题的,没有过于花哨的包装和很繁复的思维过程,但不缺思维量,也有难度。刷这几个冲刺卷时我依旧以对待真题的态度对待,每一套题的错题都会一道不落的做摘录。直到考前一天,我每天上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做2个多小时一套数学。

我没有做其他人的复习全书,在看完张宇老师的视频之后也没有花费很多的时间看教材。因为犹记在考试之前考上五道口的若兰学姐一再跟我强调,数学做题不要一昧求多。张宇老师说,上考场至少要做道数学题,我最后计算了一下,如果稳扎稳打大部分考研同学所做的题量应该是远远大于这个数的。还记得张宇老师在视频里吐槽数学这个科目,说每年出数学题是非常花功夫的,因为公式定理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知识点也是固定的,每年还要花样翻新的来考你,不像政治,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热点,难道你们不觉得出数学卷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吗?(呸,可就算这样数学还是最虐人的小妖精啊)的确,刷题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在训练中不断地巩固定理概念、解题方法和思路,形成对数学整体的掌控,而不是扩大你的“题库”、混“眼熟”。考研数学需要拿到一个高分,不仅仅是靠刷题,更多的是要靠遇到难题时对如何破题的本能反应,对通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我在刷完真题之后开始整理一个word的错题集和一个word的易错易混整理,我按照考纲列了一个表格,后期每一个错题、每一个易错易混都按照对应的考纲归纳到知识点的表格里,最后到考试之前,错题集约20页,易错易混0页。这是我自己习惯的整合的方法,能够让我在整理的同时很容易瞻前顾后,回顾知识点,电子文档也方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在数学考试的前一晚,我整个人一目十行的看完了自己整理的专属自己的“葵花宝典”。这二十多页密密麻麻的文档就是我在做题里犯过的每一个错误,我相信,如果我能避免我犯过的错误的再次发生,那最后我的分数不会太差。

数学题存在“大小年”的情况,这种难易交替的规律非常显著,8年考研的学长学姐考完数学,票圈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形容做起来“举步维艰”,漏题风波更是为大家焦灼的心绪火上浇油,6年的题目也是难到不行;而9年我在考场上做好了“向我开炮”的心理准备,精神前所未有集中地做完了前一张半的试题,满脑袋白人问号,一度觉得“我拿到了一张假卷子”。

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简单的年份,高手们可以不太费力地拿到高分,若你不小心失误,要靠其他科目拉分非常困难;而在题困难的年份,若能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可以非常迅速地拉开你和别人的距离。

因为预计9年的题目不会过于困难,我给自己定的策略是“减少错误大于一切”。我没有在数学上遇到过多的思维困难,对于数学还挺有“感觉”,但是回想高中数学,我很少能考到很高的分数,原因并非是简单的数学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我的小学、初中、高中数学老师都不止一次批评过我“不够仔细”,在之前,我自己从来不会去在乎自己的错误,认为这些错误并不是我不理解,只是脑袋短路而已,所以就放任自流letitgo。而当后面隐隐地察觉,自己其实为同一道题跌倒两次的时候不在少数,才发现思维定式和对数学做题的舍本逐末。因此,我在还没有进入考研时就一再提醒自己,宁愿少做两道题,也不放过一道错题。最后我甚至跟自己较劲到了,在最后一个月甚至把这些乘以2写成了乘以、除法写成乘法、抄错了数字这种鸡毛蒜皮的错误都一个不落记了下来。

今年数学成绩出来看到自己的分数,感觉这种杀鸡用牛刀的执拗任性终于让我在考场上赶走了它,而数学的分数的确也对初试过线起了极大的作用。我最后也看到一些考数三的同学,在专业课、政治、英语上拿到了非常漂亮的分数,却因为数学成绩平平而导致总分落败,总之“成也数学,败也数学”此话的确不虚,20年的考研数学应非善茬,bb这么多,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数学的复习。

金融学综合微观经济学

资料有:教材《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圣才范里安课后题详解》(必备)《钟根元中级微观经济学指南》(几乎是必备)《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同样是几乎必备)

此外,一些其他的同学还使用了《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和《考天下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核心考点红宝书》,据说《平新乔》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有些超纲,如果有兴趣有条件,可以看产业结构那部分的内容。而后一本据说除了里面的产业结构的部分题目可以做一下,所以我便没有购买和参考。

此外,我还做了能找到的汇丰金融学4真题和0年汇丰西方经济学考研的微观部分。第一遍复习,我按照圣才对微观抄了一本笔记,刷了一遍圣才的题目,跟着刷了《钟根元中级微观经济学指南》的题目,第二遍复习按照消费者理论、局部均衡、生产者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他理论分块复习,把各个模块的核心要义、一些典例合在一起,做了一个9页的cheatingsheet。

个人就喜欢这种密恐看了都害怕的……

学长说,感觉汇丰的考题比较怪,8年考了一个0分的序列博弈,这是非核心内容但是作为了一个分析题,且感觉汇丰有偏理论化的倾向,比如爱考N种商品求数学表达式之类的。所以2月考试前夕,我还对教材里出现过的题例都过了一遍。我感觉今年汇丰微观没有过于剑走偏锋的题目,难在金融学部分,微观上爱考逻辑严明、体系正统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而且考得都不浅尝辄止,务必深刻理解。

宏观经济学

资料:《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圣才布兰查德课后解析》(必备)《布兰查德考研题库-淘宝打印版》(确实不错,是各个学校主要是厦大的考研真题,因为考布兰查德的院校很少,所以宏观题目有限。)《布兰查德官方配套电子练习题》。

同样,我没有参考曼昆或者多恩布什的宏观,此外,之前的学长也有参考《考天下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核心考点红宝书》,我也没有过多参考,因为感觉宏观不同作者差异过大,感觉没有太大的必要。

我对宏观的复习也和微观类似,从书、圣才,到最后刷题、按照布兰查德的框架分块复习、记录名词解释等等,总结一个0页左右的cheatingsheet。

今年宏观的考题感觉也没有过于剑走偏锋,六个选择题涉及的考点是IS-LM,对经济增长趋同理论的理解,利率政策考了两道,一个政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选择题是“一个开放经济对下列哪一个选项最不利”:进口该商品的公司,出口该商品的公司,在出口该商品公司工作的员工,还有一个选项忘记了。感觉这样就把国金知识包装的非常灵活,大题是必考的索罗增长模型,比较常规。

投资学和公司理财

《投资学》《公司理财》+圣才配套的课后解析,再加上为数不多且质量堪忧的汇丰金融4真题和《公司理财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学长也参考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1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