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家好像普遍的感觉C刊越来越难发了,有的猜测是不是自己单位平台变低的缘故,有的猜测可能是没有之前读书挂老板的原因,有的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研究水平下降了,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期刊论文发表,然而,背后影响比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呢?发表记尝试通过大数据还原背后的真实世界。发表记对-年间CSSCI收录的25个学科本期刊的发文量统计(约万篇论文),发现如下结果和结论:第一,你的感觉没有错,C刊近几年确实是越来越难发。-年,全国研究生规模增幅达48%,而CSSCI期刊刊文量近10年降幅达22.65%,两头一增一减,极大增加了发表难度。第二,所有人都会感觉到C刊越来越难发。所有学科的C刊刊文量都在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体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感觉最为强烈。第三,C刊刊文量下降幅度和趋势超乎你的想象。本期刊中,大约有80%的期刊均呈现刊文量下降趋势,约有48%的C刊刊文量降幅超20%。当前刊文量上涨的期刊预计将很快出现下降趋势。第四,不仅现在难发,后面你会感觉越来越难发。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C刊刊文量仍将持续以每年以2.5%的幅度下降。且近年来较多期刊开始专题组稿、约稿,版面资源争夺进一步加剧。鉴于此,小编建议,尽快采取中文和英文期刊混合发表策略将是最优选择,否则将来的你很快将会陷入中文发不了、英文不会发的尴尬境地。
关于数据处理的几点说明
本报告涉及期刊多、年份久,存在不同期刊进入C刊年份不统一,少量期刊刊文量存在跳跃式变化等诸多细节问题,为了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变化情况,在具体测算过程中灵活采取了方法:1.发文量趋势整体使用-年;2.部分期刊的增刊论文不在统计范围;3.有少数期刊年刊文量尚不完整,采用年刊文量数据;4.有些期刊刊文量存在跳跃式变化,截取该期刊最近年份连续数据进行测算;5.其它方式。尽管我们极力采取各种计算方法以保证能够接近最真实情况,但数据量巨大,难免有极少数期刊增减幅度有一些误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如上结论。-年各学科C刊发文量趋势
-发文量增幅超30%的期刊
-发文量降幅超50%的期刊
1
马克思主义理论2
管理学3
哲学4
宗教学5
语言学6
外国文学、中国文学7
艺术学8
历史学9
考古学10
经济学11
政治学12
法学13
社会学14
民族学与文化学15
新闻学与传播学16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7
教育学18
体育学19
统计学、心理学20
综合社科21
自然资源与环境22
高校学报CSSCI越来越难以发表,那么能够限制博士招生呢?有一篇专业论文可以做出正面回应!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数十年里取得重要成绩,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一种典型的看法是,研究生质量下降,原因是招生太多,应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点,压缩研究生规模。本文作者认为,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看似痛快,实际上行不通。他认为中国教育一个最严肃的教训就是“别折腾”。不能仅从教育本身,还要从社会角度来考虑研究生培养问题,真正的要害是教育资源错配:那些无意以学术为追求而希望借高学历来实现升官、发财或出名者的大量涌入,那些不太有必要大搞研究却争着设硕博点的专业的增加,实际上对有志也有潜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造成了无形的挤压。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尽管本文发表年份较早,却对理解今天的问题依然具有参考意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作者: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原标题:“数量与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和回应”尽管“XX”前——当时还没有建立学位制度——中国的少数著名高校就开始了研究生教育,但无疑,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过去30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巨大成就。仅就每年获得学位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而言,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做事就肯定会出问题;而且问题还不老少。
其中一种比较普遍,而且很致命的批评是,目前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原因是招生规模太大,学位授权单位和“点”太多。而对应措施,除了加大国家的教育投入、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外,最主要是压缩研究生教育。例如有学者建议:按照大学的功能定位,重新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资格;纯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不允许招收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只招收硕士研究生;少部分研究型大学,才能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全国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这种看法在学界有一定代表性。
他的某些判断和建议有道理,但我不完全同意他有关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判断,特别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加强行政监管的思路。我认为,无论是分析、判断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提出必要和可行的调整,都应当基于中国社会的语境以及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不是基于抽象的教育理念或局促于某个学科;尽管我不排除政府的作用,但我认为,调整和改革必须更多交给事实已存在的(广义的)教育市场、受教育者和教育机构,而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彻底整顿”。
01.质量有问题?
中国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了,特别是在年代以后;毕业生的平均质量也确实下降了。但这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了?更重要的是,是否对中国社会很不利?质量下降和数量增加之间肯定有因果关系,但是什么样的?回答似乎一目了然;但我的分析会展示,答案并不那么确定;许多答案甚至取决于定义。
从宏观上看,一个社会的无论哪个层面的教育,一旦开始从精英选拔向更多人扩展,无论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双方)做出何等努力,学生的平均教育质量都一定趋于下降。这个铁律,与社会的教育投资、教学软硬件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刻苦程度无关。
关键是,教育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者,还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潜质,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虽然理论上说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提高自己,但人的天赋不同,通过教育提高和改善自己的可能就总是有限度;即使天赋相近,由于求学者的偏好不同,对未来职业和收益的期待不同,也会影响他学习意愿和学习的自觉投入。教师和其他外部条件不决定一切。同样面对孔子的循循善诱,弟子三千中,也只有七十贤人;颜渊“欲罢不能”,而宰予却大白天睡觉,乃至令孔子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因此,虽自诩“诲人不倦”,孔子对那些思维不灵活的学生并不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不认为人的自然禀赋或学习能力是相同的。
假定任何社会全部人口中,颜渊类、宰予类以及介乎其间者比例大致稳定,那么随着教育的从精英向大众扩展,学生平均质量就一定下降。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位老师只招收一位学生,碰巧招到了爱因斯坦或颜回,那它或他/她的教学平均质量就是任何其他学校或老师不可企及的;而既然并非所有求学者都是潜在的爱因斯坦或颜回,教育扩大导致学生平均水平下降则是必然。事实上,所有国家的无论所有层次的教育一旦从精英开始走向大众,是渐进地还是急剧地,其毕业生的平均质量都下降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正经历这个宿命,快速地;但原因之一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比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更为迅速。
20年前,我听到中国教育界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说,中国大学生平均水平比许多发达国家一点不差(隐含地是,还可能超过):而今天,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23%的中国,教育界人士就很少这么说了。这表明研究生平均质量与教育条件和导师有关,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关系那么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即所谓“人才”。
数量增加,平均质量就下降。这似乎是教育的悲哀。但真是吗?也许用平均质量作为判断标准本身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教育界视野局促,对自身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夸大了教育功能。判断标准应是社会效用的;据此,更有意义的标准,无论对教师、学校还是国家,应当是也从来都是其“培养”的少数顶尖人才的水平。我们不是根据宰予,而是根据颜回、曾参来评判孔子的。
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