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今天的话题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14岁就远离父母,去到异国他乡,你会害怕吗?
一般去美国读高中有最低年龄限制,至少得14岁。走出国门,面对的不仅是学术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应。
如果没有强大的家庭支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久而久之会成为压垮低龄留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Roxie当初就是14岁独自一人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旅程。
本期小藤将带大家走进Roxie,分享她的求学之旅以及对美本申请逻辑的解析,看她如何与留学家庭一起斩获美国Top30名校Offer。
01
14岁踏上美国之旅,
让我早早明白了人类的多样化...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14岁的Roxie初入美国就表现出了与该年龄段不相符的冷静与娴熟,这都要归功于她在出国前培养的广泛兴趣爱好。
中学期间,Roxie近乎于对人文社科,比如心理学、历史和美学、电影鉴赏等达到痴迷的状态。
她从小就练习钢琴、学习画画、中国舞以及唱歌,还擅长演讲。几乎涉猎的所有领域都有证书在手,比如钢琴和中国舞10级等。
在校期间,她以文艺委员的身份负责编排班级舞蹈;组织大家一起拍莎士比亚话剧;搞僵尸新娘主题的万圣节活动等等。
到了美高,这些兴趣爱好顺利让她攻入“敌人内部”,赢得一众追捧,打破了国外对亚裔孩子固有形象的认知。即便如此一颗有趣的灵魂还是会碰壁。
Roxie当初上的是走读高中,中途多次更换住家,亲历了人性的多样化:
从第一次监护人家里小孩过多疏于照管自己到第二个住家待人处事过于情绪化,再到最后顺利找到让自己体会到温暖的一个中国老师的住家。
这让年幼的Roxie早早懂得了人性的复杂,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自己一种类型的人,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群一起共存着。
自己能做的就是改变心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寻找与他们融洽相处的方法,这也更加深了她对美国人思维方式和多元文化的了解。
这种早期就获得的成长意识,让当初刚刚走进留学行业的Roxie获益颇深,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和家长都能从容应对。
02
高中是一个心理断奶期,
也是培养习惯、探索自我的良机!
美高结束,Roxie在本科期间还从艺术类专业转到了商科专业,毕业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方工作了一段时间。
所以她非常清楚高中生普遍特质、美本申请的规划路径、了解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各个大学及其专业的就业情况等。
高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正处于脱离父母的心理断奶期。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迫切想从父母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慢慢发展,但内心世界活跃,却不愿轻易向外界吐露心声。
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看,高中生认知还处在一个比较懵懂的水平,家长不能有揠苗助长的心态存在。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结,叫醒他们内心沉睡的猛狮有时候只需从一个小小的触点开始,这也是让他们养成习惯、探索自我的一个契机。
Roxie规划过的J同学和C同学就是2个典型的案例。
J同学:
从抗拒刷分到CMU录取,
每位学生都深藏洪荒之力!
J同学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想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
但因为非常抗拒刷标化,决定出国之前,各项分数一直原地踏步,托福一直徘徊在左右,专业竞赛也没有结果,活动也很零散。
在J同学非常焦虑的状态下,Roxie和家长一起给予学生情绪正向疏导,让Ta先啃掉标化这块硬骨头。
之后再一一解决选题、科研、竞赛和夏校等问题。闲余时间,Roxie也会给J同学分享一些国外生活话题以此激励Ta。
提分阶段,Roxie每天监督Ta学习打卡:每天背多少单词、口语和阅读的练习情况.....一步步带Ta走出舒适区,最终托福考到了+,ACT也拿到了33分。
时间紧,任务重,攻下标化后,Roxie建议J同学再申请下夏校。
夏校是本新申请的演习,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和专业领域知识,还能提前吸取申请的经验教训。
目标清晰之后,J同学也没有之前那么焦虑。在Roxie的指导下,早早准备了夏校申请文书,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提交完成了三所Top10的学分夏校课程申请,最终都得到了录取。
在此期间,J同学还按照Roxie的规划方案,创办了1个体育社团和1个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暑假还参加了数学竞赛成功获奖,还有其他竞赛,也都获得了个人优胜奖。
最终,RD录到了心心念念的梦校卡梅!
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与J同学类似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就算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没有精力去投入。
Roxie导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规划,更多的是发掘孩子内在的洪荒之力。
C同学:
从量变到质变,
只因为一个观念的转变!
和J同学不同,C同学标化无需督促就能拿到满意分数,GPA成绩位于班级前10%,能按照老师的安排保质保量完成选课计划,也明白自己感兴趣的是商科领域,目标院校是UCLA。
所以,C同学的规划已经不再是基础性的填充,而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拔高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的是他们发散性思维。
因为C同学的基本的硬性指标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Roxie就建议C同学从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上进一步发力。
当初C同学计划做一个实操性的科研项目,利用掌握的知识做出一个应用软件。
Roxie没有直接否定Ta的决定,而是慢慢引导,向Ta说明申请的底层逻辑。
Roxie告诉C同学,做科研并不是一个流于表面的实践,而是要带着自己的Mission,有明确的初衷,能通过一次科研同时达到展示学术能力与服务大众、有人文关怀的作用。
C同学听从了Roxie的意见,重新找到了能展示Ta文理兼修的科研项目,并在明德立人的帮助下,着手写了一篇关于音乐治疗的论文,表明了Ta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想让人人都有学习音乐的机会,最后也成功发表了这篇论文。
除了做科研和发表论文,Roxie还让C同学申请了UCLA、USC、UNC荣誉项目。
毫不意外,Ta不仅同时得到了加州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大学的青睐,也获得了北卡的双学位项目录取,这也暗示了对C同学能力的认可!
这种质的飞跃,不仅是Roxie对美本申请的了解,更是对高中生认知水平的了然于胸。
而在申请规划过程中,就是帮助家长和孩子走出目前美国大学招生和高中生之间的误区。
美国大学提倡的博雅教育,希望学生有无限潜力,可以更好的贡献社会,而不是成为高分低能儿。
03
文书不是剧本,也不是艺术品
它是学生价值观的反映!
Roxie当初自己申请时,算是半个DIY人。因为对申请不懂,又存在信息差,学生时代的Roxie在网上花$20找外国人给自己修改了文书。本以为他们会改得很好,毕竟他们通晓英语这门语言。改完才发现这群人并不会给申请者提供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不会抱着让学生冲击排名更高的大学的心态修改,只是按照文章的通顺度和文笔流畅度来做调整。因为这段经历,Roxie对申请文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文书是美本申请的一个重头戏,到底怎样的文书才算是一篇好文书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Roxie非常肯定的是文书绝不是一件雕刻浮夸的艺术品,或者一部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文书最终的目的是方便招生官在最短时间里勾勒出真实的申请者形象,所以文书的语言一定要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能太浮夸,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度的拔高。其次文书也不是剧本,不需要极度的情绪渲染以及跌宕起伏的场景切换。一篇高质量的文书其实是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反映自己独特的思考。Roxie在指导学生文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想法不多,不知道如何挖掘素材。所以动笔之前,Roxie通常会花大量时间与各个学生开展多次会议,通过列出一些小问题来了解他们。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慢慢跟他们培养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找些话题主动与他们交流。比如:1.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及如何克服的?2.理想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3.对大学生活有什么憧憬?4.和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5.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都是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头脑风暴的背后都是有目的性的,它们反映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本质上探究的是学生思想价值和人格的形成过程。而一篇高质量的文书,素材正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话题中催生的。文书素材并不一定要是高大上的,而是从生活小事入手,用个人视角展示自己的学术、成长、社会和文化的反思,通过故事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表明态度,以小见大去激发招生官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