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专才还是通才最新的科学告诉我们通才是

送孩子去练钢琴时,发现老师正在教一个很小的学生,3岁的小女孩一脸稚嫩,屁股在凳子上挪来挪去,肉乎乎的小手在琴键的欢快的爬着,而老师则耐心地哄着。

和小女孩的妈妈简单地聊了几句,原来幼儿园很多同学都在学习钢琴、小提琴,妈妈觉得不能比别人落后,否则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赢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推崇的真理,1万小时成功定律也广为流传,确实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定律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在《成长的边界》一书中,爱泼斯坦用最新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案例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在超专业化时代,通才更能成功。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发展得通才呢?在《成长的边界》中,作者爱泼斯坦提出了几个不错的方法。

01、赢在起跑线不适合所有人

泰格伍兹很小就开始接触高尔夫球,两岁就参加了第1项锦标赛,获得了10岁以下组的冠军。

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很早就开始规划儿子的未来,他是运动员出身,相信自己的儿子在高尔夫方面有极强的天赋,加上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让泰格伍兹在高尔夫球运动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这并不是所有人通向成功的万能钥匙。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虎妈蔡美儿很早就为女儿进行规划,相信专注精准,希望培养出音乐专才,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她预期的美好。

蔡美儿为了让女儿露露赢在起跑线上,为她选择了小提琴作为终身学习的乐器,很小就开始学习,每天都会监督她训练3~4个小时,有的时候长达5个小时。露露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很多人认为她的音乐天赋无人能及,所以她在小提琴上的进步也非常的神速。

但最终,露露并没有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因为她在13岁的时候就选择放弃了大部分小提琴课程,因为她认为小提琴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乐器。

这件事情促使蔡美儿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如果一开始并不是只学小提琴,那么凭着露露的音乐天赋,让她多接触几种乐器,她是不是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乐器,从而能够成为专业的演奏家呢?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想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够为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哪一项是最适合他们发展,或者是说能够让他们更加优秀的。

毕竟这个世界上像泰格伍兹这样的例子,选择的道路恰好是天赋所在,并不是很常见。

02、早期尽可能多样化的尝试

相对而言,在人的早期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会更适合大众。事实上多样化的学习,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不但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才,而且能够成为通才。

爱因斯坦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物理方面的成就是众人皆知的,但他同样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曾有一度他想成为小提琴演奏家。

爱因斯坦开始研究物理学的时候,他的音乐也并没有成为他的困扰,相反成为了他的助力,当他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音乐就为他开启头脑风暴,为他带来科学灵感。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训练和学术成功之间的关联:学习演奏乐器可以刺激大脑,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抽象推理能力,这对科学研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罗杰费德勒是著名的网球运动员,但是他并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网球。事实上,他不仅学习过踢球,尝试过滑雪、摔跤、游泳、滑板,而且还打过篮球,手球,网球,甚至打过羽毛球,各种的运动几乎都接触过。

可以说费德勒在成长的早期进行了多样化的运动尝试,在青少年时期才逐渐被网球所吸引的,慢慢地开始打比赛,而他的父母对他打网球并不重视。

有意思的是他在网球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而且最终选择网球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

为什么费德勒并不是像泰格伍兹那样从小训练,依然取得了体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呢?

那是因为他接触了非常多的体育项目,相当于是一个体育运动方面通才,这些运动帮助他锻炼了他的运动天赋和手眼协调能力,所以能够让他在网球运动中如此快速的成为顶尖选手。

正如《成长的边界》中所说的超专业化时代通才更能取得成功。

03、勇于尝试,发现自身更多的可能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但是他最初的梦想不是写作。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音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于是,他努力去学习各种乐器,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乐器演奏者,所以他选择放弃音乐家的梦想,而是开了一家爵士酒吧。

有一次在看棒球比赛的时候,他突然兴起了一个念头:想写小说。于是他开始写小说,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小说家。作家和音乐家似乎没有什么重合的地方,但是村上春树的14部小说都和音乐有着关联,可以说音乐对他的文学创作提供极好的养分。

无独有偶,中国的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经历也非常丰富。她曾经是个军人,从卫生员做起,后来成为军医,从内科医生到心理咨询师。从医20年后,才开始写作,她的代表作有《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无一例外都和她早年的医学背景息息相关。

在《成长的边界》中列举的很多例子,都说明很多人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那一条,相反,他们都在尽可能的探索自我的边界,发现自身的无限可能,最终找到自己的才能。

写在最后

在教育内卷时代,明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并不是至理名言,让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更加从容、淡定。

瞬息万变的未来,要敢于做更多的尝试,探索不相关的领域,相比专才,通才更加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xt/13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