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榜样以青年之名勇立时代潮头以奋斗之路谱写青春华章为迎接建党周年,以南京市青联委员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青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优异的工作实绩,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实践中展现青春力量,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青年联合会特别策划“‘了不起的奋斗者’——青联榜样说”栏目,以榜样的力量重塑新时代偶像的定义。此栏目由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南京青年商会、南京市青联新闻出版和新媒体界别、龙虎网承办,苏青创业园、南京朗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第三期嘉宾——
郑鹏
作为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将向我们讲述做科研是怎样一种体验
郑鹏,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部,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后,28岁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郑鹏
数年磨一剑
科研就是要成为世界第一兴趣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郑鹏童年的时候就对自然特别好奇,喜欢拿着放大镜到处看,看别人的嘴巴和鼻子,看自己的指纹,看昆虫……大夏天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顶着烈日、拿着放大镜在田野里玩耍。尽管因此被朋友们取笑,却乐此不疲。回顾童年,他认为,启发他开始科研之路的就是从未熄灭的好奇心。而长时间观察、深入探索、动手实践,则是打开科研大门的三把钥匙。郑鹏说,他理解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同行竞争,成为世界第一。这背后需要通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和训练。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科研嗅觉,才能在遇到机会时第一个抓住,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解决。他也许就是比大部分同龄人早一点开始积累,早一点开始学习。科研无捷径
用奋斗和专注重新定义热爱
在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他也曾因为一时的骄傲和懈怠,接受过深刻的教训。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郑鹏愈发地理解导师当时对他的责备与教诲。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科研领域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没有轻松的科研之路,努力和奋斗贯穿始终。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时候,郑鹏的一个实验做了好几个月依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他绞尽脑汁、吃饭走路都在想这个问题。有一天,他从早上进实验室忙到晚上天黑,小心翼翼一整天,终于把实验做出来。大功告成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废寝忘食”的研究精神。现在的他戏言道:“虽然说很多时候做实验,觉得手头上的事情很重要,来不及吃饭,就决定晚点或者不吃,但是还真没有感受过‘忘食’这件事情。”追逐目标,专注地进行研究,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无问西东
郑鹏后来从事化学研究的内生动力,源自于大学期间遇到了几位上课特别精彩的老师。不同于个人的科研行为,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面对诸多的学生,对郑鹏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他说,科研讲究的是交流,除了与物质交流,更重要的是与人进行交流。对待教学,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用对学术的热爱感染更多的学生走上科研之路。一次课堂上的食盐重结晶实验,让他对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其实教书和做科研也很像,只要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有真才实学,真心对待和帮助学生,学生也一定会尊重老师。
近年来,郑鹏从事的是化学与生物的交叉研究工作,并逐渐将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研究领域中,用世界先进的原子力显微镜作为单分子力谱仪器研究各种蛋白质分子的性质。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也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郑鹏带领课题组马上开展了新冠病毒相关的蛋白质机器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关键的发现。这些发现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们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同时对于开发和优化新冠病毒的疫苗,特别是针对新发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的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郑鹏说,正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能够将自己的热爱、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相结合,这一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和伙伴。
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征服,对于科研而言,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有希望。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郑鹏坚信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才能大有所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自己的青春韶华。—END—
来源:南京青联
编辑丨采蘑菇的熊本熊
主编丨刘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