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然按语:不少中青年学者对如何选题以及如何判断其是否可行颇伤脑筋,更有甚者,尚未仔细斟酌选题可行性,便急着将不当选题仓促下笔写成全文初稿,很容易使之成为改之无果弃之可惜的“鸡肋”,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为了帮助中青年学者少走弯路,避免敝帚自珍事倍功半,我在百人科研团队中推广“毛氏六问”,试点一年颇见成效。现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research专栏之邀,将“毛氏六问”与全国中青年学者公益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梳理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选题思路,传递科研正能量。抛砖引玉,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期待完善。
毛氏六问:
1、你想做什么?
2、从什么起点开始做?
3、想怎么做?
4、能做出什么?
5、有什么用?
6、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
“毛氏六问”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回答好,殊为不易。“毛氏六问”回答要点详述如下:
1、你想做什么?(字内)
1.1选题或标题名称是什么?(30字以内,不要诗化泛化,不捉迷藏不绕圈子,要让评审专家对你的具体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1.2具体研究问题是什么?(必须用不超过70字的一两句话表述清楚你的具体研究问题)
1.3选题要点:接地气,具体化,可操作,有亮点。
2、从什么起点开始做?(字内)
2.1文献综述三要素:定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起点(指出前人不足),引出研究问题。
2.2前人研究有何具体不足?研究不足的几个问题中,你能搞定的是哪几个?
2.3述评不能天女散花,不能流水账罗列,而应漏斗式倒葫芦型,述评结合,一摸一打,有的放矢,点穴批判。
3、想怎么做?(字内)
3.1具体想怎么做?如何采集语料或获得数据?为什么选取这些数据?样本代表性如何?信度效度如何?语料如何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如何多层次分析这些语料或数据?
3.2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还是真能比前人更有效地弥补不足解决问题?有没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故弄玄虚之嫌?是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方法而方法?你真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吗?
3.3核心研究内容各要点间有无逻辑关系?最核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难点如何突破?为何选择某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选择多个理论时,理论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是什么?理论的主旋律是什么?
4、能做出什么?(字内)
4.1具体研究发现有哪些?是别人无需研究也能得出的教材式或常识性结论吗?研究结论是不是只有宽度没有深度?这些研究发现真的能解决好前面提出的问题吗?有没有为创新而创新或仅仅只是移花接木大盖帽贴标签?
4.2创新点具体有哪些?真的算创新点吗?核心观点与创新点能否条分缕析地列出来?每一点是否都有理据支撑?这些理据与结论之间真的具有严密且直接的逻辑关系吗?
4.3研究发现如果整理为图表,能生成几个图表?2个还是6个?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图表?这些图表是层层深入递进的吗?
5、有什么用?(字内)
5.1再真诚地扪心自问一下:这个选题真的是值得研究的国家或社会或一线教学的重大关切之问题吗?是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有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5.2你的这些研究发现和创新点能值多少?0??2万?10万?还是20万?不妨适当进行“选题价值货币化”,就知道自己的论文能发何级别的期刊,自己的课题适合申报何级别的项目。
5.3这些研究发现与创新点相对于已有研究有何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否接地气?是否具体化?是否可操作?会不会“一试点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有没有人为盲目夸大研究成果的意义?有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研究结论会不会被人质疑Sowhat?
6、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字内)
6.1这个问题前人真的还没解决好吗?你真的能搞定吗?凭什么相信你能搞定?是角度更新颖,切入点更具体更有深度?还是基于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新语料新资源?有多少“创新”是山寨版?
6.2你此前做过或学习过相关研究吗?有没有相关的语料基础或pilotstudy?对回答如上“毛氏六问”时你有多少自欺欺人走过场的地方?
更多科研对话内容请参考:
1、与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团队伙伴的科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