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研温儒敏新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主

课外阅读权威解读课程体系

温儒敏:新版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

01

秋学期,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这一变化之外,教材内容还有哪些创新之处?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请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细细说来。

缓解入学焦虑先汉字再拼音

对于这一变化,“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表示,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可能损伤孩子学语文的兴趣。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做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挪了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再开始5至6课的识字教学,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根据去年使用部编教材的老师反馈:第一单元不学拼音,而是学一些简单的汉字,老师教、学生学,压力都比较小,也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觉得语文不难。拼音比过去推迟一个单元学习,有利于缓解孩子和家长入学初的焦虑,起到了很好的有效衔接和心理过渡。

缩减课内精讲扩大课外阅读量

根据去年使用情况来看,与拼音汉字的教学顺序调整相比,家长更应该重视课本其他变化,包括“强调运用,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比如‘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儿歌、童谣,使孩子觉得亲切。另外,是将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纳入语文学习。‘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的设置,都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在温儒敏看来,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因此“部编本”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温儒敏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温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温儒敏特别强调。 

02

选篇

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

温儒敏教授说:”我们在课文选篇更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在新教材中,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篇。与原来的人教版相比都有提高。此外,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

识字

一年级识字量减至字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识字量从字减到字。字的基本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先学哪些字。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哪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样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表达

综合学习中培养口语表达

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

03

精读略读指向明确

原有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有讲究。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部编教材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此外,“部编本”语文教材更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







































娌绘剤鐧界櫆椋庤垂鐢?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涓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