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时隔这么久,终于又开始写文章了。读了许多,写了许多,做了许多,才感觉有了一些积累,和更深的理解。

进入新环境,不管是刚上大学,还是刚上研究生,迷茫是人之常态。

迷惑专业前景,思考就业去向,课程难懂,

同时有导师的课题任务,原本优秀的你在一个大环境,变得普普通通的心理落差。

以上是最近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后,知道的她们的困扰。

因此,这篇文章讲讲自己一点小经验,希望对屏幕前,暂时停滞不前的你,有一点帮助。如今博一下,时间.10.26。

选题——读文章——(做实验计划)做实验(分析数据)——(前三个迭代后)写文章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做科研的四个步骤,将挨个谈谈自己的经验。

1选题

一个好的方向是顺利科研的基础。

我们所大多是老师指定一个方向。

研一当时和其他学校的研究生交流,发现他们是自己读大量的文献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和老师交流,最终得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两种各有利弊,老师指定帮你省掉了很多时间,并且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肯定是足够的。弊端在于没有大量阅读文献,缺乏深刻理解,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不知道其他人做了什么。甚至老师常年不在一线,他提的想法,其他团队已经做过。

总之,选题,最重要的创新性。怎么找创新?

简单分成4个方面:

1)根本创新,开创性的创新。需要天才。

什么牛顿定理,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属于这一类。肯定是最难的一类。

2)重复别人做过的,发现新的现象,对旧现象提出新的解释,等等。吃技术红利。

主要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最新发展的测量技术,可以捕捉到更细的结构;计算能力增强,可以画更细的网格。

技术只要一直在发展,将前人做的实验一直重做,虽然是炒冷饭,但是又得到新的东西。怎么不可以呢?

3)补全别人做的,系统性的研究。需要投入时间。

比如圆柱的流致振动,应用背景是在核反应堆中。

第一个做它的人,使用的是圆柱,你可以用方柱,椭圆柱,球体,异型柱等等,也包括不同的参数。参数有无穷的变化,就可以做无穷的实验。

当然,前提是有价值,有意义,但是价值和意义是后验的,不做怎么知道呢?经验可以指导实验,也可以蒙蔽实验。需要权衡,与师兄老师交流。

4)交叉。博学

湍流是经典物理中最后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无数的天才进入这个坑就再也没有爬出来。既然走不通,何必死磕呢。交叉学科也挺有意思。生物流体,大气湍流,植物生长等等,还有火起来的人工智能+流体力学。我认为他们都是学科交叉。

要么用本专业知识,指导改善其他专业的某些问题,比如,翻过一本书《从流体动力学角度论血压》就是用伯努利方程解释血管血液流动。

要么用其他专业的方法,来突破本专业的问题。比如,用人工智能方法,做流动控制中的参数优化,或者加速计算速度;还有人脸识别的本征正交分解PCA方法,识别流体图像的主要特征,等等。有一篇知乎的回答说,用玄学对抗玄学,我觉得很有意思。

以上是四个创新的思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2)读文章

一个研究生,一定是有1/3的时间在读文献。

老板说: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之时,要成为你的领域的专家,一定要对这个世界上其他团队,哪些人做了什么事,了如指掌。

知乎说:日读文献篇,不会写来也会编。

可见读文献的重要性。

读文献,我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a,读完3-4篇,中文,以及英文的;初窥门径。

b,读经典书籍,知道理论基础;读经典文献,知道来龙去脉;读最新文献,知道最新发展;

c,只读摘要,结论,重要图片;

d,一天读几十篇,找自己需要的,写论文的时候一般会这样。

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得循序渐进,这四个字我领悟了一年。

在我研二时,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阅读文献》,也会有参考意义,适合研究生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

研究生们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是怎么看的?

现在的领悟是更加深刻,我也早已更新了往日的办法。

目前,我只用文件夹(最简洁,回归本质)来保存文献。由我们所Noack老师上课时,产生的灵感。

分类为5个区域,

a,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及东南亚地区

b,印度

c,欧洲

d,美国

e,南美洲(好像是这个名字,因为这个类别我是空的,没有找到人做)

每个区域中小文件夹又分为各个学校,或者研究机构,或者公司。

文件夹就是这两层。接下来是文献的命名。

文献pdf的名称规则为:Zhou-JFM-turbulentboundarylayercontrol.pdf

第一个是大佬名字,第二个是期刊名字+发表年份,第三个是论文标题。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看我另外一个随手写的回答,这个回答是我随手写的,当我被人问到谁做了什么工作,哪些国家有哪些机构时,我能够轻而易举的举例。

欧洲有哪些机器学习流体力学做的好的组?力学也可以?

我甚至知道,弗吉尼亚州立大学,Mclaughlin组,lele曾经当过他的学生,印度理工学院某某谁后面比较牛,也当了老师,留在哪里任教,这样细节性的信息。

我相信刚读研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不是我刻意去记的。

我发现用其他分类方法,会记混。

比如我曾经用过,

按控制方法分类,零质量射流,等离子体,涡流发生器等等。

按研究目标分类,噪声,混合,减阻。

按文笔好的分类,xxx,xxx。以后方便写的时候模仿。

我发现这些都会记混,搞不清楚谁谁做了什么研究。

以至于,硕士快毕业的几次presentation汇报,老板问我这个有人做过吗?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我连着被批评了两三个月,一度有些恐惧组会。

后面想改变现状,便想到了这个按五大类,按学校机构的分类方法。后面在没有出过差错,文献方面有较强的自信。

其实,用地点记忆,是有理论基础的。这也是我后面知道的。人类天生善于记忆空间概念的事物,你可以很快记住学校的教学楼布局,但是你无法很快记住,概念上的分类,参考书籍《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

回归正题,方法是有了,但是你会碰到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找机构,如何知道这个机构,谁是大佬?因为一篇文章有很多共同作者,如何知道里面谁是大佬?如果记住了第一作者的名字,但是他一般是学生,知名度有限,跟老板交流,老板都没听过这个人。沟通失败。

一定要找那些老家伙(大佬)。

示例:(可能会有局限性,但思路一样)

两个圆圈中的符合,有注意是什么含义么?下面有解释。

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授,后面是各种名头。

那肯定教授是大佬咯。然后可以用Mcguirk(姓)-AIAA-Subsonicjetmixingviaactivecontrolusingsteadyandpulsedcontroljets,作为标题了。

放置于文件夹哪里呢?横行部分。是学校名称-LoughboroughUniversity

百科一下:(拉夫堡大学),好家伙还挺好的学校。

然后文件夹名称就是:文件夹“Europe”中文件夹“拉夫堡大学”中的文件“Mcguirk(姓)-AIAA-Subsonicjetmixingviaactivecontrolusingsteadyandpulsedcontroljets”

以上做法非常简单有效,赶紧把手上的文献全部照葫芦画瓢分一边类吧。

这个过程中你会收获一些有意思的信息(八卦),比如某个实验室有两个大佬,都是教授,他们的名字都经常重复。然后我发现,一个大佬是另外一个大佬的学生,在00年代他的名头(画圈部分),还是students,然后某一天,他变成了assistantprofessor,然后另一篇文章,又变成了professor。。。然后我就推算他花了几年博士毕业,花了几年转正。。。(坏笑,估计这是每一个博士都很好奇但不敢当面问同行的问题。)总之就是很有意思。

在说一句,使用这个方法,你不仅会记住他们的研究内容,也会顺便记住学校,人名,等。说不定你以后想去国外读博士,或者博后,都是很有帮助的,不再盲目。

接下来,你需要注册一个账号。ResearchGate

Findandshareresearch

researchgate,这个全世界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在用的平台。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平台是与其他期刊互联的。意思是你在上面搜索一篇文章,可以直接跳转到下载界面。但这不是我想说的主要功能(圈中部分)。

搜索刚刚知道的大佬名字,或者重要文献,或者和你做的比较像的,那个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3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