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三多三少rdquo中国

北京哪些医院皮肤科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本文刊于《社会科学论坛》年3期,原题为《“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价值评析》,作者杨曾宪。

作者简介

杨曾宪,年出生,山东青岛即墨人。年开始自修人文学科,年高三毕业,属于所谓的“老三届”高中生。年开始在码头、工厂、学校、街道干过各种临时工,年因“顶替”正式就业。年起发表论文,年调入青岛社科所(后改名青岛社科院),职称逐级攀上,至研究员。年起在电大兼课。年享受国务院津贴,获山东省拔尖人才称号,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多年前,因对人文社科领域中学术泡沫泛滥现象深恶痛绝,我曾撰文揭露批判(《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南方周末》.11.10)。当时,便有网友指出,中国高校理工科领域中,泡沫学术现象同样很严重。这让我感到意外。因为理工科,特别是工科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这与人文成果大多仍生存于人文范畴,其价值难以检验的情况是大不同的,它们怎么也会泡沫丛生呢?此后,我便注意搜集相关讯息并做了些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高校理工科科研效率低下的状况确实存在,且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假花多、真花少;(开花)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结果)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这不能不令人焦虑,因为高校理工科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尽管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已开始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移,但高校科研“三多三少”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本文便企图对这个问题做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体制、机制改进创新建议。

高校理工科科研成果的“三多三少”

中国高校理工科科研(以下简称“高校科研”),包括理科基础性研究和工科应用性研究,皆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具体分析起来,还有三种不同情况:

A、“假花多、真花少”,指在高校科研中造假、抄袭、剽窃、注水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像震惊全国的“汉芯造假”那样的大案,可能容易被揭穿,但那种把别人论文拆分、拼凑,变相抄袭、重复前人的所谓成果,则很容易蒙混过关。这种大量存在的既无学术创新价值、也无科技进步意义的所谓成果,像假花一样,只能用来欺世盗名谋利。全国□□□□张涛曾尖锐地指出,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90%是泡沫,便主要指这种“假花盛开”的现象。

B、“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是指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虽不是“假花”,却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没实际意义,没有“结果”。这里的“果”不是指一般的科研成果,而是特指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有效成果”。这之中又分两种情况:B1是科研方法或科研方向错误,研究成果缺少理论创新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这属于“开花不结果”;B2是某些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因缺少动力、缺少助力,难以继续深化研究,或无法向产品转化,只能停留在论文、“课题结项书”、“科技成果奖”上,这属于“开花难结果”。撇开基础性理论研究不说,这两种情况共同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率太低的局面。有两组数字可说明这一点:年度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为45%,而同年高校申请专利数只占全国的4.7%;中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约1万项左右,但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C、“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则是指在高校有效的科研成果中,真正领先世界的成果很少。其中,最让国人汗颜的,则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依然是“诺贝尔”的后排看客。

我没有定量分析做根据,但这个“三多三少”的模糊结论,却可由以下实事佐证:一方面,中国已是世界上科技人口、科研论文总量排位第一、第二的“科技大国”,这就是所谓“多”的根据;另一方面,中国和中国大学的科技竞争力排位却在发达国家之后,甚至不及西欧一些小国,这就是所谓“少”的根据。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后者。自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年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