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只是我们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走得太久,逐渐忘记因为什么而出发。毕竟途中有美景也有陷阱。身处高速发展又充满诱惑的时代,有多少人追求“短平快”的效应而忘记为自己的人生聚焦。
没有聚焦的人生,或许也能因为各种因素暴富爆红,但那往往是昙花一现的小概率事件,天上掉馅饼的偶然事件只会给众多奋斗中的普通人增加焦虑感。对于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大师。
事实上,现在连杰出人才都十分稀缺。正应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还有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施一公也在呐喊: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大师、杰出人才、精英从何而来?笔者以为这不仅需要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更需要个人聚焦和坚持的力量。
屠呦呦的成功背后
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她的团队不仅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治疗方案,还在“青蒿素红斑狼疮治疗”等方面取得进展,相关中医药科研论著更有望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一时间,人们记住了屠呦呦这个名字。纷纷盛赞: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这并非是屠呦呦带给我们的初次惊喜,早在年,屠呦呦便凭借着“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然而,光环背后,过程的艰辛只有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才深有体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启动全民抗疟疾的项目到今天已经有40余年。81岁高龄的屠呦呦尽管造福了数亿人,但在她获奖之前一直“默默无闻”。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似有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
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年10月4日,在经历了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媒体说。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据世卫组织最新的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屠呦呦获了奖,世界怎么看
诺奖委员会在颁奖现场的宣奖词说道:“这项研究使人类在对抗疟疾这种容易大伤元气的疾病时有了全新的方法,它每年帮助亿万人改善健康,摆脱疟疾折磨,贡献之大难以估量。”
听闻此声,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第一时间发出祝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共事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说:“她是个执著的人。”
英国《卫报》评价说:“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屠呦呦的获奖并不是对中药的一种奖励,而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年拉斯克奖基金会在授予屠呦呦大奖时,对其作出高度评价:“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已有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不仅在国内,当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美国《科学》杂志曾探讨过相关的争议:“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摘录自微博和twitter上的评论...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即便如此,是金子还是发光了。今天的事情告诉我们,科研能力和是不是院士没有直接关系。”
“她一直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如今终于实现,实至名归。”
屠呦呦获了奖,她自己怎么看
面对如此多的议论,已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教授的回应却是如此淡然:
“我是看了电视才知道自己获奖。没有特别意外的感觉,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在年获得拉斯克奖、面临极大争议时,她也毫不犹豫地将奖项分享给了整个中医界。
要知道屠呦呦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没有大奖、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年的两院院士评选,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选。评选委员会给出了她落选的理由:
1、没有留洋背景;
2、没有博士学位;
3、没有足够的论文。
屠呦呦教授的论文数量极其稀少,因为她和她的团队长期埋头于各种理论研究和试验,也许上万次的实验才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那论文数量自然不会多。而如今青蒿素也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药学创举”,这或许是对这位进入耄耋之年的学者最好的肯定。
年,屠呦呦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中阐述了她一生的信念和希望:“以上所述内容只是中药馈赠给人类的小部分礼物(或潜力)。我的梦想是用中药帮助我们在全球战胜危及生命的疾病,造福全人类。”
屠呦呦的梦想实现了,她学医的使命和初心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至于获奖之后别人怎么看并不是这样一位老人所在意的。正所谓过程即结果,聚焦的人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也抓得住生命中的盐和光,最终让信心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最后,作一首短诗以结尾:
在屠呦呦女士这样的年龄
香气四溢,弥漫科学的空间。
疟疾是人间魔咒,谁来解除
专注是一种力量,不拿武器的人
赤手一搏。
她终日在实验室与试管、烧杯
耳鬓厮磨。
突然,一束光穿过苍苍青蒿
穿过中医学几千年的孤独
进来了,她构思的乙醚溶剂
在实验室翻涌。干涩呆板的手势
赶上一束光,一时人间欢呼。
用大爱召唤真理的身影
洗劫咒语留给人类的灾难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Xe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