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维“弃文从医”
英国著名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和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从而确立了生理学的科学地位。哈维的功绩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那样伟大。因此,威廉?哈维被尊称为“生理学之父”。
图1 威廉?哈维
年4月1日,威廉?哈维出生于英国南海岸的法克斯敦市。年,哈维进入剑桥大学凯厄斯学院学文学,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但是,哈维真正的兴趣在医学,所以他立志“弃文从医”。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哈维来到近代科学技术的中心意大利,进入了著名的帕多瓦大学——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高级科学学府,在著名的解剖学家法布里克斯指导下学习。哈维经常解剖动物和人体进行研究,被同学们誉为“小解剖家”。由于哈维学习刻苦,独立操作能力强,他年出色地获得了帕多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其时年仅24岁。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哈维返回了英国剑桥大学,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解剖学博士学位。
后来,哈维成为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御医。他选择“血液的秘密”作为专题开始了专门研究。然而,在当时研究血液的秘密是一条十分危险的道路。公元2世纪,古希腊解剖学家盖仑提出:人体的血液由肝脏制造,从心脏流出,靠“灵气”推动流向全身后就无影无踪了。尽管盖仑的“血液流动、一去不复返”的观点充满了谬误,但中世纪教廷却将它纳入基督教教义,加以神化。人们对盖仑之说只能顶礼膜拜,不得提出任何反对。
说到盖仑的“血液流动、一去不复返”学说,不得不再多介绍一位大科学家——安德烈·维萨里(-)。安德烈·维萨里,比利时著名医生、解剖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与哥白尼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
年12月31日,维萨里生于布鲁塞尔的一个医学世家。维萨里幼年时代就立志当一个医生。他曾就教于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精通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著作,但他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认为必须亲自解剖、观察人体构造,创立了当时少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教学局面,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维萨里的主要贡献是年发表了《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但因在书中对盖仑之说提出异议而被教廷判罪、流放。同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结果二人都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遭教会迫害。
悲剧继续上演,千百年来一个个追求科学真理的斗士最终死于权贵的傲慢。年,西班牙生理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秘密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人体血液的肺循环原理;他认为“血液由心脏流出,通过肺部被改造成‘红色’后,返回心脏。”由此激怒了宗教人士。教廷就在日内瓦烧死了塞尔维特,而且把他活活地烤了两个小时!
接着说哈维的故事。面对统治欧洲多年的盖仑之说,哈维没有盲从;面对教廷的残酷威胁,哈维没有却步。哈维坚定地说:“解剖学家要以实验为依据,而不能以教义为依据。”哈维经过对人体反复进行解剖,发现盖仑之说是毫无依据的,而塞尔维特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了深入进行研究,哈维第一次把数学方法引进生理学研究,对血液循环进行了计量实验。他作了这样的测定:人体每分钟心脏跳动约72次,每次从左心室流出的血液约56.7克重,那么在1小时内就从左心室流出千克血液,这相当于一个人体重的3倍!铁一般的数字,完全驳倒了盖仑的“血液流动、一去不复还”的谬论。
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哈维经过潜心研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流动的。从心脏流出,经过动脉血管,流入静脉血管,重新回到心脏。这就是哈维创立的著名的“血液循环学说”。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和心脏的功能,其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图2)也像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图2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2.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图3鲁迅画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鲁迅13岁时,鲁迅的父亲很不幸得了肺病,经常吐血。因家道败落,无钱治病,于是就按照绍兴民间的土办法来止血,让病人喝陈年磨研出来的墨水。又吃了不少中药和稀奇古怪的药引,最终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因此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鲁迅痛定思痛,决定好好学习西医,希望能够借此来救治那些被中医所害的人,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因为前面惨痛的经历,鲁迅先生对于中医没有半点好感,所以他选择学西医,最终目的也是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年,鲁迅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因成绩优异,他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鲁迅于年到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图4)。鲁迅在仙台学习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马上使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他发现医生能救治的也只是少量的人,而文字却可以唤醒大量沉睡中的人们。
图4日本东北大学校园内的鲁迅雕像
这件事在在鲁迅的《藤野先生》《呐喊·自序》中说到,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
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教室。鲁迅先生倍感屈辱:“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要唤醒人们,中国才能有希望。
如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民众呢?鲁迅认为,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于是,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不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弃医从文”主要是由于对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无限担忧,并且对于麻木的民众的痛心,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国家走出昏聩之中,让民众能够不再被麻木无情的看客思想左右着,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十分的重大,对于鲁迅自己而言是一次个人的觉醒,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觉醒的开端。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思索。他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严厉质问。这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此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他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年10月19号,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非常推崇鲁迅,认为鲁迅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领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3.后记
哈维和鲁迅,东西方两位名人,各自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而最终的目标却是一样的――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从上面的故事不免让人联想到最近在网上热炒的“X教授举报X院士科研造假”的事件。自古以来,权力天生就是傲慢的。面对强权和傲慢,孱弱的庶民百姓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样的网络流行语难以慰藉自己。不如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自嘲》来得解气。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AQiao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