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面对面见贤思齐,带你走上科研之路

在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

众多武林高手齐聚华山论剑

角逐一本武林绝学《九阴真经》

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

国奖的舞台就如同华山之巅

国奖得主就好像“武林高手”一般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

他们在科研方面到底有什么“独门诀窍”

今天,我们带你拂去他们神秘的“面纱”

通过对师兄师姐们的采访

给大家带来学术科研方面的宝贵经验

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嘉宾

吴越

陈全

金旭

鲍鹏

矫文书

杨婕睿

Part1

人物采访INTERVIEW

吴越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网频率控制、低频减载

师兄的第一篇论文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整理的,期间有什么曲折的经历吗?比如从创新点的形成到仿真的落实再到论文的投稿?

我参与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项目论文,整体上的参与度并不高。我想在这里谈一谈我第一篇主要参与的论文,也就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已经被录用的SCI论文。这篇论文起步的时间比较早,我是在大四下学期就在李常刚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着手相关的研究。在开展研究和写论文这块是比较顺利的,在我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课题组已经具备了研究基础。在研究的过程中李常刚老师也是全程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此外,因为我在之前参与了两篇项目论文的写作,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最终论文大概在十月下旬就顺利成稿了。

但是后续的审稿、修改的过程还是比较曲折坎坷的。当时第一稿的审稿意见大概是四个月之后才给出,四位审稿专家共计提出了大约十五条修改意见,并且其中有两位专家对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提出了比较强烈的质疑。起初我比较沮丧,一直在担心这次修回之后论文会不会被毙掉。后来我及时转换心态,只管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对审稿专家的意见逐条进行了详细的回复,并且根据建议对论文进行了大修。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回报,其中三位审稿专家对第二版的内容表示满意。在经历了类似过程的第二次修改之后,文章被接收了,我觉得这和先前对审稿意见的详细回复关系是比较大的。

师兄,这边了解到你已经有一篇一区SCI论文已录用,还有一篇SCI一区,一篇SCI二区论文在审,师兄投了这么多论文大概都是什么时间点呐?

第一篇SCI论文是在研一上学期,大概是十月下旬投出去的。然后是在今年的四、五、六月份分别投出去了两篇会议论文和第二篇SCI论文。其中的一篇会议论文在录用后转推至一个SCI二区的期刊进行审稿。

师兄写了这么多论文,英语写作水平一定很不错,在这方面有没有与大家分享的写作经验呢?

我觉得在英文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英语水平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因素,但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些因素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我就按照论文写作的步骤来展开讲一下。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搭好框架,想清楚文章创新点,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展现,文章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搭好框架之后,第二步才是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英文论文的写作经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我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吧就是论文的写作一定是平铺直叙的。应该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在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一直被老师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写作要多用从句,多使用高级词汇,这样才能得高分。但是,论文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篇科技论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复杂的从句,会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大大降低,审稿专家可能不太愿意去读这样的文章。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尝试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来论述,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也会降低写作的难度。

师兄,发表了这么多篇论文,应该容易转博,为什么没有选择读博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的你对读博和工作之间的想法吗?

我当时确实是在转博和找工作之间纠结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找工作。促使我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我觉得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其实是不足的,我觉得对于一名博士生,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那么科研生活一定是枯燥且痛苦的。二是考虑到家人的意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我觉得目前而言找工作是更好的选择。当然,我也觉得读博和找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可能有一些同学会出于担心找不到好工作而决定读博,我个人感觉这种想法是不太可取的,作为一个学生迟早要面对就业压力的,这样的决定只是把就业压力从现在转移到了未来。

Part2

人物采访INTERVIEW

陈全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

师兄在仿真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连续性的瓶颈期如无法得到预想的结果,是如何调节自己的?

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准备一些零食,听音乐,调节自己心情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同时请教师兄和导师是极好的办法:他们也许没有研究过同样的内容,但是理论漏洞、仿真漏洞,师兄和导师也许可以看的更清晰。

在研究生期间师兄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创新竞赛等比赛,是如何将自己的课题与之结合的?

在科研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以数学理论知识为背景的算法和模型,深入理解这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可以在竞赛的具体问题中进一步应用它们。

在SCI发表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心得,研一应该做哪些准备?

主动积累基础的编程知识、仿真工具应用,多阅读文献,打好基础理论研究知识,同时和导师、师兄多交流,对当下课题研究方向进行了解,争取尽早确定属于自己的研究点,进而全身心投入。

文献中遇到公式障碍或者研究方法障碍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

这时候请教研究这个方向的人指点一二,就可以快速理解公式的本质,了解公式所对应的模型意义。在以理论数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字面上不是很通俗,而导师和师兄理解更为深入且接地气,寻求他们的帮助不仅可以加快研究进程,还可以了解到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文献阅读会有诸多益处。

研一找到自主科研和科研方向的经验?

首先多看行业顶级期刊,了解课题研究最新成果,理解专家的研究思维、行文思路;二是多和导师交流,及时纠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中出现的错误,产生自己的研究兴趣。

Part3

人物采访INTERVIEW

金旭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输电线路的动态增容技术

刚步入研究生生活,从零开始的科研之路是怎样的?

研一的时候就是上课,读文献,论文中有很多我一开始理解不了的算法、模型,这时,我首先会自己去搜索一些相关文章、资料来看,努力靠自己去弄懂。如果有师兄师姐恰好知道这些,我也会向他们请教。后来课程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我开始参与到课题组的项目中,边做项目,边写论文,慢慢的步入了科研的正轨。

论文从构思到发表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体会最深的感受要分享给大家吗?

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比较磨砺人的过程。其中最深的感受是,论文大修的时候,我在实验室忙了一个通宵,一直改到截稿前一个小时,走出实验室的时候身心俱疲,我想自己应该这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个夜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吧,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也不要放弃,毕竟坚持才有希望嘛。

师兄你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的经历都很丰富,你是如何平衡项目和论文两者的投入?如何高效有质量地完成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呢?

这两个事情是研究生生活必须要经历的,我个人感觉主要看项目的进度吧,如果项目进度正常,那就每天规划固定时间做项目,固定的时间写论文;如果项目很急,那就只能先以项目为主,大量的投入时间,然后抽时间写论文,这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避免在玩手机等其它杂事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Part4

人物采访INTERVIEW

鲍鹏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网频率控制、需求响应

师兄能够发表sci,是不是科研的入门与旁人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经验能够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我记得当时入门比较晚,做毕设的时候什么也不懂,模型也不知道,大家入门都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后期努力,多读文献。

师兄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取得了国家一等奖,师兄的英语一定特别好,您觉得英语水平的高低,对我们搞科研的影响大吗?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是不是我们研究生阶段还是不能放下英语?

英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明确现阶段的英语不是以前学的那种英语,首先第一点英语对科研肯定很重要,我感触很深的是跟师兄说看文献,刚开始看的是中文文献,看了很久发现没有什么用,后来就看一些英文文献,发现它们很浓缩很精华,看的时候可能不太好看懂,但是高质量的论文都会发在英文文献上。第二点是英语不是向高中那样全面学习,它是有套路的,像我们这种科技的英语多看英文文献,不懂就查,大概看个十几二十篇就能找到套路。

师兄参加过很多的科研项目、实习,您觉得这些对您的科研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帮助呢?您在科研学习阶段有没有遇到过您觉得值得分享给师弟师妹们的挫折或者难忘的经历?

这个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老师比较重视科研,老师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和课题很契合的,差的很远的一般不会让你做,项目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但有些老师没有接课题相关的项目。如果相关的话,首先内容是为项目提供服务的,第二点项目会有许多实际的东西,它可以给你提供数据,平台,甚至可以给你提供硬件设施,一般自己高效率做是做不出来的,还是要借助项目。

Part5

人物采访INTERVIEW

矫文书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实时电压控制

作为研一的新生大多数同学对于科研还是比较陌生的,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如何在零基础情况下开始科研么?

研一最重要的是完成一些复现工作,刚进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对于老师或者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留下来的一些已经做过东西,如果我们能把他们已经做过的东西完成的话,对于我们之后的科研之路来说就容易很多。

在科研的过程中一定是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请问师兄你在阅读文献方面有什么技巧么?

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的话,对于一方面的知识我们会阅读大量的文献,这种效率确实是比较低下的,但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研究的这个方向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能知道具体的点是什么,从中能发现我们具体感兴趣的点,等我们找到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将大范围的文献压缩到比较精的点上,然后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比如遇到跟课题有关陌生的概念或者名词像风机的建模,就可以找与之密切相关的文献,快速的阅读比之前精读大量文献有效很多。

我们都知道作为国奖获得者,师兄发表了一篇SCI二区如此高水平的文章,能和我们传授一下发表SCI的经验么,我们应为发文章做些什么准备呢?

写一篇文章投出去无非就是有一定的成果,首先要掌握各个软件的使用能力,第二是在研究领域中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把比较困难的问题或者创新点实现之后,就有东西支撑起一篇文章,这些东西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然后就是进行论文的写作工作,在这之前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优秀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样的,从中借鉴就会知道一篇文章如何去写,在改和投的过程中和师兄师姐多多交流,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其余的就很顺理成章。

在科研之路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有一次老师让我把自己的想法复现出来,在仿真的时候说自己一个月就能完成,在自己编程序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没有预想到的问题,一个月之后跟老师说不太行,没有预料到那么多问题,高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要静下心来,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要僵在问题里,保持一个正常的节奏。

Part6

人物采访INTERVIEW

杨婕睿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师姐能回忆一下研一入学是怎么一步步进入科研状态的吗,对于新入学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呢?

我是入学前那个暑假开始做一些科研工作,我觉得一开始要遵循老师的指导阅读一些文献,了解你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存在一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细致深入地探索解决的方法,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很重要的,师弟师妹们要多和老师讨论课题,让老师多给一些建议。

师姐的第一篇大论文的点子是怎么想到的呢?

老师带领我们课题组一直在做这个方向,在我之前的师姐和师兄在这个领域上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我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到的这个创新点,因此要谢谢师兄师姐和老师给予我的帮助,让我能够整理出这篇文章。

师姐在科研路上遇见比较大的挫折是什么呢?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比较大的挫折应该是被毙过两篇文章,克服的方法就是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就像我就觉得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和创新点的凝练能力还需要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努力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刚刚开始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比较难以入手,师姐有什么阅读英文文献的好方法介绍给师弟师妹吗?

我一开始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也觉得很难,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话,可以先用翻译软件翻译了以后在读,当你看多了这个领域的文献,很多专业名词都熟悉了以后,就能比较轻松地阅读了。如果要快速有效地阅读文献,重点要看文献的摘要和引言,读完摘要和引言就能大概知道这篇文章有什么创新点,做了哪些工作。

看了师兄师姐们分享的经验

大家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要投入科研了呢?

友情提示:努力科研也要劳逸结合呦~

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么优秀的师兄师姐们科研之余都在做什么吧?

预告一下,下期国奖面对面将带大家走近师兄师姐们的科研之余~

END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素材

学术科创中心

排版

吴昊

审核

王永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