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刘泽玮文琳记者智文学)见证光明实验室实景三维重建模型技术能力从“厘米级”升至“毫米级”的重大突破;体验眼底拍照一体机瞬时输出与图片分析相匹配的“光明速度”;了解针对出现大脑功能衰退的人群进行认知功能提升和延缓衰退神经调控认知评估训练系统(Braingine-EC)……11月15日—19日,在第24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深圳福田会场1号馆的光明展区人流如织,吸引了众多科技爱好者、科创企业的的聚集。
光明区是深圳北部中心,肩负着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重任。本次高交会,光明携区内2家科研单位和19家科技企业集中亮相,全面展示了光明区激活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效能的特色优势和阶段性成果。
高交会光明展区。(光轩/图)
创新模式革故鼎新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基础研究,则是催动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点开光明区的宣传视频,从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东省实验室(深圳)……9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中,集中布局了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9个大科学装置、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原始创新策源地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深圳湾实验室是光明科学城中两所广东省实验室之一。不久前,该实验室物理与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周耀旗发现,核糖核酸(RNA)与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人体基因组转变成RNA的比例达70%,如果RNA作用被进一步开发,将对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周耀旗说:“通常创新药都是靶向蛋白质的。目前,用小分子来针对RNA进行药物试制几乎还没有。因此,如果能做到,那将会是革命性的范式转变。”
为此,周耀旗团队与深圳湾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携手将该项目研究推进至靶向创新药研发阶段。
同一个实验室,同时涵盖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又各有侧重、互补互通,这与传统实验室的布局截然不同。
据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介绍,深圳湾实验室是以科学家为原点推动建设的,实验室的95个课题小组不但拥有“自由探索+联合攻关”的科研环境,还享有近4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各中心可根据自身项目建设需要,自主引进人才、攻克难题。
实际上,在光明科学城建设之初,就已经明确“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更聚焦应用基础研究”的定位。也正因为此,该区重点布局了信息、生命、新材料三个既有产业基础优势,又有巨大潜力的领域。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截至目前,光明科学城陆续进驻的创新团队已达余支、院士团队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员超过人,形成了创新模式开放融合、多元并进的发展形势。
科研产出量质齐升
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推广借鉴的“47条深圳经验”中,“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就源自于光明区。
由光明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的策源地,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此牵引众多创新创业团队实现了日新月异、加速快跑的目标。
成立于年的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垠生物)就是其中之一。“搞研发,这里能快速形成合力;搞产业转化,这里又能分化出新的突破口,这种高效快捷的‘加速度’模式在其他城市不敢想象。”柏垠生物创始人钟超表示,企业从今年5月入驻后,很快得到资本青睐,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两个月后就登上了“大湾区高成长性企业TOP50”榜单,这一切离不开光明区对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研制生产的蛋白组织黏合剂已在医用领域打开市场。
有资料显示,目前,创新中心已累计完成9批共95家企业遴选工作,有33家企业进驻光明区,融资总额超10亿元,估值超94亿元。
这一成果与光明区精准发力的产业扶持密切相关。年,光明区出台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从“战略科技力量”“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四大板块推出22条专项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四个万”支持,即重点科技专项支持最高万元、用房租金补贴最高万元、GMP厂房改造补贴最高万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最高万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过去三年,国内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超过一半落户深圳,有近70%集聚在光明区。
据了解,未来,光明区还将复制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迭代升级“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2.0模式,持续推动“中心创新、圈层创业”,加快改造辖区内适合的产业园区,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体2.0,加速科研经济高质量产出。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