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地学耕耘硕果累累,百年人生谱写绚丽华

如何治了白癜风 http://www.wxlianghong.com/

沈其韩,年生,著名地质学家、勘探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在长达80年的地质生涯中,沈先生始终在地质勘察和科研第一线努力耕耘,在矿床普查与勘探、前寒武纪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石学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而且还在管理上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为我国矿产勘察、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地质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恰逢沈先生百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八十周年,在庆贺之际,我们回顾先生奋斗的历程,激励我们学习他爱国敬业不忘初心的精神,传承他严谨认真求实的学风。

沈其韩院士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不久返回祖籍江苏省海门县生活。年从私立海门中学毕业后,为求学救国,他历尽千辛万险由日寇占领区穿越封锁线到达重庆,考入重庆大学。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沈其韩先生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实习员和技佐;-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年在湖北大冶地质部队任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年在山西垣曲华北地质局队任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年10月调入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曾先后变革为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高工、副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导师,先后担任青海研究队队长、铁铜队副队长、研究室负责人、所行政领导小组成员、所长等职。曾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地质研究所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地质研究所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地质研究所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岩石学报》等期刊编委及《岩石矿物学杂志》和《地球学报》主编、IUGS变质岩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一、铁铜勘查贡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发展急需各种矿产资源,基础建设需要各种地质资料,沈其韩先生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中。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参与和组织了铁、铜、硼等金属矿种和许多非金属矿种的普查评价工作,为国家矿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沈其韩先生参加了政务院财经委组织的南满铁矿调查队,在李春昱先生和程裕淇先生两位正、副队长的领导下,对鞍山地区铁矿(BIF)进行的详细调查工作。他们提交了“辽宁鞍山樱桃园至眼前山铁矿研究报告”,这是东北解放后中国人在该区自己提出的第一份系统铁矿床研究成果,为鞍山钢铁公司所属矿山的恢复开采和后来的详勘,提供了极为宝贵资料。

-年间,沈其韩先生在湖北大冶队工作,参与组织了铁山矿区和领导了金山店矿区后期的详勘工作,与同事一起发现了大冶尖林山隐伏富矿体,为武汉钢铁公司第一期矿山建设提供了储量保证。他们还发现了铁矿伴生的铜矿及可利用的钴矿,为后来矿山铁铜兼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勘探工作的重大发现。

年在队工作期间,摄于湖北黄石

年在湖北大冶矿区沈其韩先生(左2)与边效曾(站立者)、董新菊(右边坐者)、何作瑞(左1)合影

-年沈先生又转战山西,在垣曲华北地勘局队工作,参与组织了中条山铜矿峪的详细勘探和外围的铜矿普查,他在矿床地质、矿区岩石学、矿床物质成分、矿床成因和远景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与王植、白瑾一起确定了该区矿床为细脉浸染的古斑岩型铜矿,为中国有色冶金工业铜矿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随着后续的工作,中条山已成为我国铜矿资源的重要基地之一。每每谈及当年的找矿勘探工作,尽管十分艰苦,但沈先生都很开心,觉得能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是很自豪的事。为表彰队的功绩,原地矿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专为队在垣曲县树立了一座功勋纪念碑。

年7月,不同时期从事过中条山铜矿勘察的工作者一起对中条山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从左至右依次为:翟裕生院士、沈宝丰研究员、陈文明研究员、沈其韩院士、白瑾研究员、胡小蝶研究员和聂凤军研究员。可以看出作为当年的工作者,他们是由衷地感到欣慰与高兴。

“文革”期间(-),沈其韩先生受命组织青海铁矿研究队,与青海省有关地质队和矿床所研究队合作,开展青海都兰-格尔木地质矿产普查和磁法扫面工作,为青藏铁路选线服务,编写了“青海都兰-格尔木一带铁矿的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成果为以后铁矿普查提供了线索,为青藏铁路选线提供了矿产资源方面的确切依据。

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负责地质部重点项目冀东前震旦纪铁硅质建造铁矿等专题的研究,他明确提出了冀东地区不利于大面积风化淋滤型富铁矿形成的证据,为后来调整铁矿找矿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前寒武调查勤开拓变质岩研究奠基础

由于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需要,年10月,沈其韩先生被调入刚成立的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从内心讲沈先生更愿意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家建设,但他毫无怨言,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以基础地质研究为主的工作,主要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年冬,中国地质科学院第四室(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成员与院领导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冯宁生、冯志爽(副院长)、程裕淇(副院长)、習东光(副院长)、王曰伦、谭树田(第四室行政副主任)、沈其韩、王喆(室秘书);第二排左起依次为:王泽九、白云彬、任富根、崔永德、刘长安、陈荣辉、陆宗斌。

-年,他参与了程裕淇和王曰伦为首的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的首次总结和1: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及矿产图的编制,在我国前寒武纪质地质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年参与程裕淇为首并和其他同志合著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是当时区域普查、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对当时变质岩区普查和区调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于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开放交流促合作

年8月沈其韩先生曾去加拿大考察前寒武纪铁矿与选矿,年8-9月曾去坦桑尼亚求尼亚验收援坦铁矿勘察工程,年9月,参加巴西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国际会议,年6月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与考察,通过这些考察与合作研究,积极推动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年8月赴加拿大铁矿考察时,在渥太华加拿大地调局合影,前排左3为沈其韩、左4为加拿大铁矿专家A.Gross教授、左6为时任加拿大地调局局长、左5为夏惠民(领队)、右三为姚培慧(副领队)

年9月,在坦桑尼亚参加求尼亚铁矿勘探成果验收时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区留影

年9月,参加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国际会议,在巴西巴依亚洲萨尔瓦多会议中心外留影。

年赴法国雷恩大学合作交流前在巴黎留影

四、变质地质学探索勇创新

80年代初,他参与了以程裕淇为首的山东新泰泰山群变质岩的研究,正确区分了变基性熔岩和基性凝灰岩,详细地划分了泰山群的基本地层单位,深入研究了该区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在该区雁翎关组中首次发现了多层科马提岩,并提出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相当于部分绿岩带的认识。

年6月在山东新泰石棚水库旁观察基性火山岩露头,站立者为郑良峙,右为沈其韩,下蹲者为程裕淇

年9月在山东泰山经石峪观察花岗质片麻岩,从左至右依次为:徐惠芬、王万统、曹国权、赵志高、程裕淇、郑良峙、沈其韩、董一杰

-年,沈其韩先生作为副主编参与了董申保院士主持的《1: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编制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演化》的总结工作,该图创新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成果分别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国家出版总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年5月,《中国变质地质图》部分编制人员考察嵩山前寒武纪地质后,在嵩山书院唐柏前与同行们合影留念,左2为张树业研究员,向右依次为程裕淇院士、沈其韩院士、李树勋研究员、孙大中院士和贺高品研究员

年12月9日在长春参加全国变质地质图编图工作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第五人为孙大中,第七人为沈其韩,其右侧为董申葆

年代期间,他领导了对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深入研究,以丰富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确立了太古宙地质年代表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有关研究成果《内蒙古中南部太古宙变质岩》、《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等分别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年沈其韩先生与不同时期的研究生在河北迁安桑园进行野外工作,从左至右为万渝生、陈涛、沈其韩和尹庆柱

年9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参加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部分与会人员合影。中排就座者从左至右为:冯本智、张树业、沈其韩、董申保、Zwazt(原世界编图委员会变质图编图主席)、程裕淇;卢良兆(右3)、李树勋(右2)、贺同兴(右1)

年代,沈其韩先生及其研究群体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年代格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了“华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模式”和“山东沂水汞丹山地块太古宙麻粒岩相带和地壳演化”的研究。他领导编著了《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太古宙地层。

年11月20日在山东新泰对雁翎关组变质基性火山岩考察后在雁翎关村留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泽九研究员、陆松年研究员、程裕淇院士、林尉星研究员和沈其韩院士

年5月2日在山东沂水胡家庄对麻粒岩进行研究

五、勤政爱所殚精竭力

沈其韩先生不仅在地质勘察和地质研究中成就卓著,还曾长期担任过地质研究所的主要领导职务以及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做了大量的管理及学术组织活动。当时刚拨乱反正不久,百废待兴,为了地质所的发展,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他较早地认识到办好一个研究所,人才是第一位的,因而全力推动全所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他积极邀请外国专家来所讲学,主动派年轻人出国进修,鼓励青年人去国外留学等。当年培养的研究生如今多数都已成为了所里的骨干力量,有的留学人员回到所内,已成为中坚,事实证明这一远见卓识的举措为地质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在所领导班子中有人主张多数项目要停下来,进行重大调整与重组。沈其韩先生力排众议,认为这些科研项目绝大部分是符合科研发展方向的,而且多已执行过半,不宜大动,应因势利导。事后证明,沈其韩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避免了大起大落造成的混乱,绝大多数项目按计划完成了预定任务,有多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这一事实说明基础科学研究应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切记大起大落,这无疑对当今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年12月-年4月任地质研究所所长时与行政业务班子成员合影:自左至右为:肖序常(副所长)、沈其韩(所长)、许贵生(行政副所长)、项礼文(副所长)

年10月1日,在天安门观礼台旁院士合影。由左至右为:汪集旸院士、肖序常院士、沈其韩院士、陈庆宣院士和李廷栋院士

年8月20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在香山召开全体扩大会议时合影。前排就座者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泽九研究员、沈其韩院士、杨遵仪院士、程裕淇院士、寿嘉华副部长、张宗祜院士,穆西南院士

六、老骥伏枥耕耘不辍

年以来,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沈先生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亲自参与第二代1:万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项目。广泛涉猎文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讨论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及70年来变质岩和变质地质学的新进展;总结了华北克拉通的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过程;总结了有关鞍山式铁矿若干矿区的稀土、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富铁矿形成特征,以及鞍山式铁矿在整装勘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变质矿床成因分类建议等。

年8月19日,沈先生在办公室伏案写作

年6月30日,沈先生在办公室阅读文献

耄耋之年坚持每天上班,年1月21日,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

七、扶助后学诲人不倦

沈其韩先生对青年人关怀备至,言传身教,百问不厌,希望他们后来居上。他非常重视学生们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地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科学,野外的详细观察是最重要而且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而基础的岩相学和矿物学工作更是测试分析的依据。只有将基础打实,将宏观和微观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要遵循观察、认识、再观察、再认识的过程。尽管沈其韩承担着重要的科研工作,但他仍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查修改年轻人的学术论文以及各种立项申请,为他们解答问题、出谋划策。

年8月14日,沈其韩院士(右)做客腾讯,与网友展开互动,漫谈人生经历,普及地学知识,鼓励年轻人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左为主持人郭桐兴(照片引自腾讯网)

年4月,沈先生与研究室同事和研究生在地科院合影

年4月17日,参加中国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讨会

年3月25日,通过视频录播形式在基础地质研究高层研讨会上做报告

年4月17日,通过视频录播形式寄语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八、学养道德皆楷模

时光如炬,岁月如梭,在长达80年的地质生涯中,沈其韩先生孜孜不倦,勤奋耕耘,淡泊名利,为矿产勘查以及推动变质岩和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对地质事业一直充满信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始终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诠释着爱国敬业的精神。

沈先生胸怀坦荡,为人正派,没有门户之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沈其韩虽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但从不居高临下,与人和善,待人宽厚,行事低调。他治学严谨、求实,学术上一丝不苟,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和基础性的地质工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对学术界的一些浮躁作风和某些炒作行为,先生深感忧虑,一再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功近利。他的学识、学养以及品格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为我们树立了道德和学术的楷模,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和品德,让其随时光延伸而发扬光大。

在期颐之年的大喜日子里,谨祝沈先生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年4月27日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1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