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那些从旧时光穿越来的老物件

北京看皮肤病好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6172005.html
     褪色的笔记本、逝者的旅行包、戈壁滩上赤膊挥镐的石油汉子……这些老物件儿、旧照片是否有如烟往事、如潮情感让你热泪潸然?   4月,又是一季梨花开,又一个塔里木石油人会战的纪念日如约而来。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们看着老物件儿,听着老故事,缅忆峥嵘岁月,感恩前辈,把塔里木会战精神一代代践行、传承下去。1人物:“抭坑”状元王悦来历史时间:年历史背景:物探人在戈壁滩上挖炮坑   照片中这个叫王悦来的物探人,是38年前著名的“抭坑”状元,是艰苦奋斗的典型。年,柯克亚地区固满构造二维项目开工,在柯克亚,王悦来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挖炮坑。   戈壁滩上卵石成堆,砾石硬似铁,镐头一刨就冒火星,两手震得酸疼。没几天,大伙儿身上就伤痕累累。刚开始,男队员最多一天能挖一个,女队员一个都挖不了。指挥部领导急了,决定搞比赛,还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叫《抭坑简报》,天天统计挖坑数量,宣传“抭坑”英雄。   当年王悦来40岁,身为转业军人的他,在部队练就了一幅好身板。比赛第一天,他在戈壁滩上打着火把,挖了21个小时,挖出2.5个炮坑,荣获状元。他的“对手”、壮得像牛犊一样的同龄队友赵振怀也在戈壁滩上打着火把挖,22个小时,挖了两个,得了第二名。赵振怀不服,发誓要干过王悦来。   于是,两人从酷暑7月一直拼到秋季10月,谁也不服输。到了最后一天,王悦来挖了63个。赵振怀在挖到第62个时,实在没力气了,才哭着放下镐头。   不过,对王悦来这个“抭坑”状元,当年第二名的“抭坑”英雄、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赵振怀爷爷还是“不大服气”。“当年我们好多人都跟老王一样拼命,我们亏就亏在没当过兵,缺乏训练。”赵爷爷可爱地说。   其实,当年大家拼命争夺的“抭坑”状元,奖品只是一朵纸做的大红花。   主编《抭坑简报》的宣传员给王悦来拍了这张“赤膊挥镐”的“工作照”,他视若珍宝。前些年,“油二代”的儿子将照片做成了电子版,储存到全家人的手机里。2物件名称:笔记本历史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科研人员野外考察时所带的笔记本夜深人静的时候,张丽娟习惯看看20年前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的都是当年跑野外看露头的那些事。   翻开那已经有些褪色的笔记本,思绪不由得回到了那些激情岁月……   有一次,大伙儿去考察新露头,出山时遇到洪水拦路。有人提议回去继续工作,等洪水退了再出来。于是大伙儿重回山里。可看来看去都是熟悉的寒武系,大伙儿憋着劲儿,想探索出一个新露头,就继续往深山里走。当他们终于发现新露头时,也发现了缓缓下沉的太阳。可此时他们已经迷路了。那一次,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在荒山野岭转到深夜,才找到熟悉的公路脱险。   全国劳模、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张丽娟:“那时我们20多岁,特别虔诚、谦卑,如今40多岁,仍然虔诚、谦卑。在塔里木的科研路上,我们永远虔诚、谦卑。”3物件名称:闹钟历史时间:年历史背景:塔里木油田“原油日产上万吨”的纪念品   “老开发人”看过来,这个年的、写着“塔里木原油日产上万吨纪念”的闹钟,你还记得吗?开发事业部采油工程部主任任今明至今仍珍藏着它。   21年前,大学毕业的任今明怀揣建功立业的滚烫梦想,来到被称为“开发事业摇篮”的轮南作业区。茫茫戈壁滩上,几间铁皮房子孤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他在塔里木的第一个舞台——轮南采油队计量间。每天,任今明就在这孤零零的房子里,一个人孤零零地上班,不是油井计量,就是擦设备、扫地。后来任今明被调到轮南联合站,仍然是独自一人值班,每晚的“两小时一巡检”,他一次也没落过。   开发工作像居家过日子,单调重复,平淡无奇,容易丧失激情。尤其在前线,沙漠戈壁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见过千万次的人,走过千万次的路,干过千万次的活,实在是枯燥寂寞。但任今明却在轮南、塔中满怀激情地工作了18年,在枯燥寂寞中创造了局级以上科技成果40多项,还荣获塔里木油田公司“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任今明:“年原油日产上万吨时我就想:啥时油气能日产两万吨就好了。瞧现在,咱们塔里木已是中国第四大油田啦!”4物件名称:沙漠里的帐篷历史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秦振超工作过的野外支撑点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人,3年里天天待在沙漠中,而且只待在平方米的空间里,你信吗?   沙雅支撑点,是塔里木第一个野外物资支撑点,为钻探塔中的第一口井--满西1井而设。年4月,52岁的钻井工人秦振超“改行”到此,为支撑点守发电机。因人手紧缺,他就一个人顶了四个人的岗,装油、卸油、白天晚上守发电机。   在支撑点的3年里,秦振超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休过半天假。妻子大病,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领导要调他回大二线,他说“我自己想办法”,让兄妹将妻子接回老家照顾。妻子病逝,他在沙漠里对着老家的方向哭着给妻子磕长头,但仍没有离开支撑点。   3年里,发电机房、装油点、卸油点、食堂和睡觉的帐篷,就是他全部的世界。这“世界”全部加起来,顶多也就平方米的空间。而且,这“世界”地处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天热死人,冬天冻死人,四季风沙不断,半夜帐篷常被风掀翻。   但在这样的生活中,秦振超每天却乐呵呵、笑眯眯的,工作干劲十足,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秦振超:“哈哈哈,我高兴啊!我小时候穷得要饭,是油田让我有钱挣,有肉吃,有了老婆孩子。现在油田需要我多干点,这是给我报答的机会。要是没这机会,我一个要饭娃拿什么去感恩呢?”5物件名称:旅行包历史背景:已故全国劳模、塔中井项目组组长梁龙智上井用的、写有他名字的旅行包   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字幕:“塔里木沙漠腹地发现一个上亿吨储量的整装油田。”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坚守与智慧——梁龙智。   年1月,塔中井喜获高产油气流。   已故的全国劳模梁龙智,是钻探塔中井的项目组组长。年9月,他刚到塔中,就遇上交井期间的塔中4井发生井涌。由于当时井场抢险物资所剩无几,情况非常危急。紧急关头,梁龙智率先冲上钻台,用他丰富的工作经验采取紧急措施,只用了一夜时间就控制了险情,避免了事故发生。同时,他还创新管理方法,创新使用钻具结构,使钻井大幅提速,节约钻井周期两个月,还创下了当时全井钻井无事故的最新记录。   塔中井,是塔里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老一辈石油人的智慧的体现,更是对他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回报。6物件名称:餐布历史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维吾尔族老乡给困于洪水中的石油人送食物用过的餐布   年近八旬的塔运司老司机李开年的家里,一直保留着这块老旧的维吾尔族传统餐布:达斯提汗。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李开年他们到南疆执行紧急任务。由太吐拉车组成的车队,拉着井上急需的物资,星夜兼程奔向地处南疆戈壁滩的井场。当他们经过叶河大桥时,被不断上涨的洪水困在了桥中央进退不得。此时李开年他们已经一天没吃饭。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时,一个维吾尔族老乡得知这些“穿红衣服的朋友”还饿着肚子时,立即把消息带回了村里。不一会儿,一群维吾尔族老乡就拿着食物向叶河跑来。没有船,他们就将食物包在达斯提汗餐布里,然后顺着叶河上空的电线,将布包滑行到河中间。滔滔洪水中,李开年他们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馕和香甜的水果,一边喇叭齐鸣,向岸边的维吾尔族老乡感恩致谢。   李开年:“我当时留下这块餐布,是想亲自还给维吾尔族老乡,顺便也表示一下感谢。但后来一直没机会再去那里,也不知道这餐布的主人是谁。我一直留着,几次搬家都没丢。这是兄弟情谊,不能丢!”记者:蒋莉 特约记者:李涛制图:王成凯摄影:袁镜武 秦丽娟 郑贤 孙新堂 李进全编辑:吴小凤 审核:杨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1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