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后的邂逅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调查与评

为迎接在中国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云南南部数县市的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评估。

调查中发现了许多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真菌。其中,头状小舌菌是本次考察中遇到的一种真菌,它是真菌学家戴芳澜院士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发表的新种,所依据的模式标本由姚荷生于年8月10日采自云南景洪。该种发表后,没有更多采集记载。年8月25日,课题组在景洪野外考察中遇到了一种拟似该种的真菌(图1)。后来,经过室内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确定它的确就是头状小舌菌。该种与北美的长孢小舌菌(Microglossumlongisporum)很相近,有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为同物异名。这次调查中首次获得了该种的野外生境彩色图片、高质量的标本和分子研究材料,对进一步解决其分类问题和保护此类稀有物种积累了有用的科学资料。

年9月14日课题组在屏边县考察中遇到了一种鹅膏属独特的真菌(图2),其菌托上被有锈褐色绒状鳞片,进一步研究发现它是绒托鹅膏。该种年7月4日第一次采集到,之后的27年科研人员再没有见过其踪迹,因此年它被研究人员评定为易危物种。野外考察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种的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该种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文:蔡箐,杨祝良,王庚申,贾留坤,武揆

责任编辑:李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1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