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862820.html写在前面
本文作者孙忻老师,是我的老领导——我馆的前任馆长,也是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最为真心热爱动物的一位。我记得,我还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大约22年前,我和他第一次说话是在北京图书大厦,我们都在买动物书。当时,我知道他在动物所担任所办主任,在所里见过,却没有攀谈过,没想到却在书店邂逅。孙老师尤其喜欢兽类和鸟类,在《大自然》等刊物上写过许多精彩的科普文章!
这篇文章,孙老师通过查找科学文献,介绍了犬浣熊家族的一位新成员——云雾林犬浣熊,对它的发现过程、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相关研究作了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物种的发现者KristoferM.Helgen,我也是刚从这篇文章中得知,他又回到澳大利亚。我们在十几年前认识的时候,他还是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博士后,我着实佩服他,他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世界上每一种哺乳动物的拉丁文学名,而且他比我小几岁,却已经发现、命名或者将亚种提升为种的兽类有多种!令我着实“羡慕嫉妒恨”啊!
无论是华盛顿,还是纽约的自然博物馆,都和大英、巴黎等自然博物馆一样,收藏有上千万号的动物标本,全世界动物分类学家都会前往这些国家自然博物馆检视标本,从事分类学研究工作。
过去,我们一直说,Kris将是DonWilson的学术继承人,Don退休以后,Kris曾担任过哺乳动物部主任。现在看来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同样祝福他!
很多新物种的发现都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国家动物博物馆会经常为大家推送相关文章,敬请期待!
张劲硕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年3月19日
打开刚刚出版的IllustratedChecklistoftheMammalsoftheWorld,翻到位于下卷最后位置的浣熊科动物的时候,与年出版的HandbookoftheMammalsoftheWorld:Carnivores比较,发现有一个新物种被记录,那就是本文介绍的物种——云雾林犬浣熊(Bassaricyonneblina)。云雾林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
查阅到该物种发现的文献时把我惊到了。这篇年发表于ZooKeys上题为Taxonomicrevisionoftheolingos(Bassaricyon),withdescriptionofanewspecies,theOlinguito的论文是我见过的发表新物种文章中最长的一篇,长达83页!年发表于ZooKeys上的论文分布在美洲的浣熊家族人丁不旺,仅有12个物种。本文所介绍的是浣熊科犬浣熊属的新物种被科学命名的发现史。年,由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Institution)举办的发布会引起了动物学界和有关媒体的轰动。因为在西半球,这是35年以来发现的第一个食肉类新物种。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肉食性哺乳动物新物种的发现很不寻常,最后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是年在马达加斯加被发现的。而在西半球,自年之后就没有新的食肉类哺乳动物被发现。此次云雾林犬浣熊的发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秘密尚未解开。动物学家KristoferM.Helgen(云雾林犬浣熊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云雾林犬浣熊的发现十分有趣,过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个犬浣熊新物种的标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已经保存了很长时间,但是无人知道它们是新的物种。年,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KristoferM.Helgen(云雾林犬浣熊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查看犬浣熊属的动物标本时,发现其中一些标本与其他犬浣熊标本有所不同。这些标本背部毛色更深、尾巴更短、皮毛更加浓密和柔软、头骨偏小且牙齿更细更长。这些差异让Helgen隐约觉得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南美洲的标本发现地去研究这种犬浣熊。查看动物标本是鉴定物种的基础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
两年后,Helgen一行与犬浣熊研究人员RolandKays(云雾林犬浣熊论文第三作者)来到存疑标本的发现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北部开展犬浣熊研究。随后的几年中,Helgen团队在安第斯山脉北部云雾雨林开展了多项野外研究工作,走访了六个国家的18个博物馆,研究了世界上95%的犬浣熊属动物标本,并在实验室完成了这些犬浣熊的DNA测序,最终确定了云雾林犬浣熊与其他犬浣熊属物种有着不同的演化关系,还发现云雾林犬浣熊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存在着四个亚种。这个研究发现由三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云雾林犬浣熊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存在着四个亚种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云雾林犬浣熊与犬浣熊属的其他3个成员在形态上还是有些区别的,云雾林犬浣熊头骨和身体结构与众不同,比如它们的体型较小、头骨偏小、牙齿更细、尾巴偏短、耳朵偏短、脸更圆、背部毛色长而浓密,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其吻部明显更短,更像浣熊科的另外一个物种——蜜熊。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研究表明,云雾林犬浣熊大约在万年前与其他3种犬浣熊的祖先分开从而独立演化,现今仅生活在海拔-米的安第斯山脉北段的山地雨林中,而其他3种犬浣熊均生活在海拔米以下的林地中。因此,云雾林犬浣熊是体型最小的犬浣熊,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犬浣熊。其学名Bassaricyonneblina中的“种加词”neblina就是西班牙语“云雾”的意思。本人为这个新物种所取的中文名“云雾林犬浣熊”也是来源于此。从上至下,分别是云雾林犬浣熊、西部低地犬浣熊、东部低地犬浣熊、加氏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非常有趣的是,虽然人类认识云雾林犬浣熊的时间很晚,但是它的身影早就出现在了动物园中。年,一只取名为“Ringerl”的云雾林犬浣熊在哥伦比亚被当地人饲养,后来来到包括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在内的多个动物园巡回展出。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只东部低地犬浣熊(Bassaricyonalleni),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发现Ringerl从不与其他犬浣熊玩耍,显得特立独行。Ringerl死后,其DNA保存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Genbank中。当Helgen团队的研究人员对从安第斯山脉野外采集的云雾林犬浣熊DNA与Ringerl的DNA进行对比后,发现两份DNA相同,证实Ringerl确实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云雾林犬浣熊。DNA证实Ringerl是一只云雾林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较大型哺乳动物(本文是指啮齿目、翼手目之外的兽类)的发现无疑在动物学界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何况云雾林犬浣熊还是食肉类动物。Helgen团队十年的研究表明,云雾林犬浣熊虽然种群状况良好,但是依然面对着人类活动频繁和栖息地丧失的影响。由于云雾林犬浣熊仅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北部的云雾森林中,分布区狭窄,种群生存状况极易受到栖息地丧失的影响,因此其命运如何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安第斯山脉云雾林生境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
值得指出的是,云雾林犬浣熊论文的作者之一DonE.Wilson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必须隆重介绍给大家。他是世纪巨著HandbookoftheMammalsoftheWorld的首席主编,这套历时11年共9卷的图书是西班牙Lynx出版公司继16卷HandbookofthebirdsoftheWorld之后的又一部巨著。这两套巨著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集合全球顶级科学家对世界现存的所有鸟类和兽类进行了极为完整和详细的科学绘画和图文描述,堪称传世之作!动物学家DonE.Wilson
DonE.Wilson为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自然博物馆哺乳动物部主任,其作为主编完成的MammalSpeciesoftheWorld:ATaxonomicandGeographicReference和HandbookoftheMammalsoftheWorld,以及刚刚出版的IllustratedChecklistoftheMammalsoftheWorld对世界现生哺乳动物分类系统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处有意思的地方也被我扒了出来。在年云雾林犬浣熊论文发表后,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肉食性哺乳动物新物种的发现很不寻常,最后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是年在马达加斯加被发现的。的确,在当今这个时代发现大型兽类新物种极为罕见。然而,对于年发现的食肉类新物种最终还是一场“乌龙事件”。西部低地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
年,杜瑞尔野生动物保护信托基金会(DurrellWildlifeConservationTrust)一个研究团队在野外考察工作中,偶然在马达加斯加的阿劳特拉湖湿地(LacAlaotramarshes)中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马岛狸。年,一篇论文发表在SystematicsandBiodiversity刊物上,命名了马岛狸科出现的新物种——杜瑞尔马岛獴(Salanoiadurrelli)。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证实这个新物种与纯色獴(Salanoiaconcolor)为同物异名,并非新物种。上述事件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在科研道路上也属于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科学就是在不断修正中进步的。不过,这也更加说明在现今这个时代发现一个新物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云雾林犬浣熊的发现源于Helgen对于博物馆馆藏标本的研究。事实上,不少新物种的发现都是源于科研人员对于博物馆馆藏尘封标本认真细致的观察、测量和对比研究。云雾林犬浣熊的发现令从事科学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的人员更加自豪和充满激情。东部低地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
KristoferM.Helgen离开美国国立自然博物馆后,担任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所(AustralianMuseumResearchInstitute)首席科学家兼所长。年下半年,Helgen受聘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UniversityofAdelaide)任教授,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Helgen教授曾前往50多个国家开展科研工作,记录了大约种以前被忽视的现存哺乳动物,对哺乳动物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年和年,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的科研团队两次在学术刊物AmericanJournalofPrimatology上发表论文,发现并命名了两个灵长类新物种——白颊猕猴(Macacaleucogenys)和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tianxing),其中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发现和命名工作得到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科研人员的参与。如今的科研工作需要全球各领域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速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揭开大自然美丽画卷的征程。加氏犬浣熊图片引自ZooKeys论文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求知的心灵,你也可以成为达尔文。撰文:孙忻
供图:孙忻
编辑:陈迟
审校:张劲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