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
地质人的野外之殇-野外季缅怀那些消逝的生命
作者:宋帅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近日,某地矿局下属单位新疆项目技术负责人,在野外一线被泥石流冲走,因公殉职!噩耗袭来,唏嘘之余,又一次地将地质野外工作的危险性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炎炎夏日是地质人出野外的黄金季节。野外工作是一切科研生产工作的基础,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科研院所,无数奋斗在地质工作一线的“地质郎”又开始打点行囊,奔赴记载着青春印记的野外工区。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野外工区多数都远离人烟,属于无人区,一部分工作区甚至地处生命禁区。野外中最原始最惊艳的风景,沙漠夜空里的银河,原始森林中的古树,只有地质人可以欣赏。但是绝世的美景往往意味着远离人烟,缺少一切可以保障生命安全的条件,因此,对于每一位地质人而言,野外工作,就宛如高空中走钢丝一般,虽然精彩刺激,却又危险万分。虽然一直有预防,但可悲的是每一年的野外作业,都有地质人牺牲在工作区一线......
50年的等待,老一辈地质魂终归故土
年11月,青海捡石爱好者在青海茫崖大浪滩沙滩上发现一具白骨化的尸体,风化的地质包中有防风眼镜和手电筒,根据信件信息以及DNA配对,死者最终确定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失踪地质工作者李中华。五十年的时光,牺牲在野外一线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终于魂归故土,让88岁老妻得到迟来的音讯,虽然伊人已成枯骨,但总算等回了他,好在不算太迟。
遇难者的地质包以及其中的防风镜和手电筒
青海茫崖矿产调查地质队员的帐篷
为地灾防治献身的地质英才-李祥龙博士
李祥龙(右一)参加中德项目合作有关会议
李祥龙(右四)参加四川北川陈家坝滑坡调查
年7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李祥龙博士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时,为了查明一个滑坡体的成灾机理,原本定于当日回家的他,推迟了回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却在爬进探槽取样时,不幸被坍塌的黄土掩埋。挖开黄土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李祥龙身体站得笔直,他左手拿着一把地质锤,贴在胸前,被黄土紧紧挤压在胸口上,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陪伴他的,依旧是那把陪伴着他无数个野外工作日子的地质锤。为防灾地质事业献出了生命的他,年仅30岁!殉职时,他的女儿刚满一岁半…
青海考察不幸坠崖身亡的地大研究生
年7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龚健鹏带领一个地质小组,在青海化隆县塔加乡塔加村出发,经积石山清水段,原计划在循化县清水乡阿玛查村黄河大桥集中。
当天下午作业过程中,突降大雨,小组在下山过程中,组内一个大三学生,由于缺乏野外经验且体质较差,返回路途中掉队。做为队长的龚健鹏,带领几位同学原路寻找失踪同学,途中在翻越一陡崖时,不幸坠落。坠落的山谷中没有任何信号,需要徒步走出山谷才能打电话求援。医生到来时,由于天黑路滑,行进速度很慢,医院经抢救无效离世。
事发时的陡崖
消逝在可可西里沱沱河中的年轻生命
年9月,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执行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的3名地质工作人员进入可可西里地区进行地质勘察。地点位于距沱沱河西约公里豌豆湖附近的青藏高原腹地无人区,海拔米,高原湖沼密布,气候多变,自然条件非常恶劣。11月16日外出作业,当晚未按时归队,无法联络。17日上午11时,发现于佳遇难,之后另外两名遇难者遗体也被发现。其中,24岁的于佳年刚刚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乐观积极的他,QQ空间里,纪录着他生命最后的绝唱:
10月24日05:48:凌晨5点半到达沱沱河,夜凉如冰,走挪似龟气喘胜牛……
10月25日19:22:m沱沱河荒凉破败,大段大段的头疼辗转,整宿整宿的无眠,有人说你会看到你最渴求难忘的,我不知道。
10月26日11:53:上吐下泄,头痛欲裂……这是一场战争!
10月28日09:11: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
可可西里豌豆湖
同年2月份,三名陕西省地质队员在青海可可西里野外作业时失踪,直至年2月5日,才找到其中一名遇难地质队员的遗体,其余二人遗体,至今未找到,专家推测其余二人可能随车一起沉入了湖底。
以上只是笔者整理出的一小部分地质工作者遇难事件。
一桩桩的牺牲事件,回忆起来无不令人扼腕叹息,他们中有尚未毕业的学生,有初为人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有长眠野外五十余年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更有魂归野外,永远与野外的山与水相伴的地质人...
没有人烟的荒漠、深山、戈壁,地质人不会因此而退缩,因为这就是我们实现理想、冲锋陷阵的战场!
野外危险无处不在,但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野外考察注意事项,牢牢把握安全红线,脑子里警钟长鸣,就能避免很多类似的悲剧事件。笔者谨从自身角度出发,浅谈几点应对野外危险的办法。
第一,装备层面。随着经济发展,现今的野外考察安全装备已经十分齐全。随身的地质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GPS掌机,基础急救包,对讲机,甚至深入无人区时装备的卫星电话,以及近段时间国土资源系统开始普及的,具有主动式短报文通信功能北斗定位终端,都能够使我们在野外遭遇突发事件时大大增加生存概率。
从上到下依次是GPS掌机,卫星电话,对讲机,急救包,北斗RDSS通讯终端
第二,意识层面。野外作业,装备是基础,时刻紧绷的安全意识是关键。工作考察前期需要对工作区进行系统调研,了解工作区的潜在危险。野外禁止单人作业,考察路线至少需要两人以上才能进行。平时也需要学习并且强化应对紧急情况的急救技能。
第三,组织层面。大型项目负责人或者科研考察负责人,在整个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与任务,并且强化安全应急救援机制,项目部与所在区域的救护队、救援组织取得密切联系,并使全员熟知救援方式、电话等,在遇险时能保证更高级别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作为地质人,危险面前,要头脑清晰,学会自救及配合高效的救援!愿大家野外工作顺利,平平安安回家!
笔者于年夏摄于北疆额敏深山
来自: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感谢原作者
最后,为大家献上本平台整理的应急救援手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愿大家工作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家去!
急救
01
地矿人的应急救援手册
点击按钮查看对应急救方法
点击图标查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