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史满分,三门理科总计才25分的奇才年6月,有位年轻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一个月后成绩出炉,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一共六门考试,满分是分,年轻人考了分。当时国文考试作文题目“梦游清华园赋”,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这位年轻人45分钟写了一篇字的赋。多年后接受采访时,他笑着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就给了一百分。他的叔叔钱穆在看过他的高考作文后,批评他写的太过骄傲、张扬。国文和历史试题都是陈寅恪所出,历史只有一题,要求考生写出《二十四史》的全部书名、作者、卷数和注者。如此刁钻古怪的题目,很多考生考了零分,只有他考了满分。凭借文史奇才,年轻人被清华大学录取。但他进了清华后,一没进中文系,二没去历史系。却拿着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才20分的理科成绩,软磨硬泡转去了物理系,开启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科学学术生涯。这位年轻人就是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钱伟长。弃文从理、科学救国年9月17日,18岁的钱伟长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不料,在第二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侵占沈阳,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青年学子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支持抗日。在得知国民党军队的不抵抗政策后,钱伟长义愤填膺地说,没有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飞机大炮。由此,钱伟长改变了学文的想法,要求转入物理系,学飞机大炮。当年,清华大学共录取了位新生,其中就有21个人申请物理系。凭着5分的物理成绩,毫无意外,他的转系申请被拒了。当时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态度很坚决地说:“物理系每年就收这么些学生,你进物理系就会占别人的名额。我和陈寅恪教授、杨树达教授(语言文字学家)都很熟,就没听说过历史、国文就不能救国的”。吴有训教授看他身体瘦小羸弱,又劝说他,物理系学业繁重,每年都有一半不堪学业重负而转系。吴有训教授可谓软硬兼施,想让钱伟长知难而退,好好地去学文科。不过,面对困难就退缩,可不是钱伟长的性格。有的同学给他支招说,你就泡那个物理系主任,天天去,软磨硬泡。每天早晨6点钟,钱伟长就去吴有训教授的办公室门前等着,吴有训教授一来就上去磨,要求进物理系。天天去,跑了一个礼拜,搞得吴有训教授无法办公。(吴有训,闻名国际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他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了该理论。在康普顿的《X光学》中,有30多节引用了他的结论。康普顿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发现。康普顿效应被验证后,康普顿以该理论成就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周后,吴有训教授无奈松了口,同意钱伟长试读一年,但条件是,在一年级结束后,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都要在70分以上,并且,还要同时选修化学,加强体育锻炼。否则,就必须转系。改变学习方法万事开头难。虽然进了物理系,高考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学习开始并不顺利。一周一次的课堂测验,一连7个星期不及格。吴有训教授指导他,[学物理不像学中文,不要追求文字的记忆硬背,要体会其严格的概念,要学通,通了就是懂了,懂了才能用,用了就自然记得了。上课不要只顾记笔记,至多写一些简单的标题和名词,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一堂课至多写出5条到10条就足够了。在写的过程中发现有不明白的,可以看有关的参考书。](上述文字出自钱伟长写的文章,怀念我的老师吴有训教授。在日后,钱伟长也成为教育学家,并撰写了论教育等一系列教育论著,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促使大家掌握这种方法。)与华罗庚拼刻苦抱着要造坦克的理想,又有了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面对薄弱的理科基础,钱伟长知道,剩下还需要的就是,刻苦。转系后,钱伟长自己也有点害怕,怕自己学不好,因而就拼命学。每天睡眠最多5小时。晚上12点才睡,宿舍晚上10点熄灯,就跑到卫生间去看书。早晨5点就起床,去科学馆背书。这么刻苦用功的他,有一天发现,清华大学里竟然还有一个人比他勤奋,这人就是华罗庚。每天早晨钱伟长去科学馆时,发现华罗庚已经背完书了。从此两个人就暗暗较上了劲,互相比着,看谁更刻苦,谁更用功,“以后我们就一年一年拼了下去”。如是循环往复4年,当年申请转系学物理的有5个学生,只有钱伟长坚持了下来,而且还成了物理学的最好的学生。清华历史身高不达标第一人年9月17日,清华大学入学报到的第一天,新生们都要到体育馆参加体能检测。当时,主管这项体能检测的是马约翰教授(中国近代杰出的体育家和教育家)。体检结果,钱伟长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主要项目均不合格,年近19岁的他,此时身高只有1米49。当时一旁的夏翔老师非常惊奇,带着常州口音说:“啊,来了一个清华历史上身高不达标的学生!”马约翰先生说:“没关系,可以锻炼嘛!”此后,在刻苦学习的同时,钱伟长开始了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每天清晨起来,就是长跑,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钱伟长曾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从清华大学跑到天安门,是米。”马约翰先生知道了钱伟长在晨练,就让他加入了清华大学越野长跑队。在马约翰先生的训练指导下,第二年他参加越野跑步比赛,竟得了第八名。他还参加了跨栏运动,根据自己身材不高,步频快的特点,把传统的三步跨栏改为四步跨栏,得到了马约翰先生的支持。第三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一举夺得了米栏的第三名!年,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钱伟长身高已长到了1米66。钱伟长一生都重视体育运动,他说,“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不这样看,要把一项事业做到一个高度,都是需要动脑筋的。体育比赛总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解决的方案,才能进步。我们做学问也一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质,也能发展健全的人格。”(查阅资料时,看到许多文章说,年钱伟长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了远东运动会,比赛还踢进了一个球,吊打日本男足,取得了九连冠的恐怖成绩。但是,有人考据,年没有举办远东运动会,年的远东运动会上,国足确实与菲律宾对阵过。但当时的阵容与进球人员均无钱伟长的名字。无论是否有那么场运动会,不减分毫我们对钱伟长科学家的敬佩之心,只是有些媒体内容过于不实,提示大家甄别一二。)28岁在国际力学和数学界展露头角年9月20日,27岁的钱伟长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临行前他对叔父说,此次西行不为功成名就,不为锦绣前程,只为救国。年,美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决定为冯·卡门教授(世界导弹之父)出祝寿文集。老师辛格教授提出,由钱伟长将他们两人的理论合在一起写成一篇论文。两个月内,钱伟长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并被收集在祝寿文集中。该文集一共21篇论文,作者26人,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28岁的钱伟长是最年轻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国学者。爱因斯坦看了他的论文后,更是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活到老学到老的万能科学家钱伟长一生致力学术科研,成果颇丰。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钱伟长一生经历坎坷,有着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更有着异常豁达的人生观,拳拳爱国之心。在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回国后,担任了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的一名教授。为了培养更好的学生,同时他还在其它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没有专业,国家需要什么专业,我就干什么专业。20世纪50年代,钱伟长建议在我国渤海湾地区勘探石油,很多人便因此讥笑他为“万能科学家”。钱伟长说,我只要办的事情对国家好就行。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钱伟长用一生实践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二战期间帮助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也曾在71岁高龄,不领工资,没有住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小记:在假期前,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了钱伟长的轶事。清明节后,又陆续看了关于钱伟长文章、传记,还有当年央视采访钱伟长的视频,整理了这篇小文。整理此文的初衷,是想象读者是一群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知道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能够看到,天才也是如此刻苦的学习,科学家也是注重体育锻炼对学习和工作的作用,还有在面对困难和坎坷时,要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希望看到本文的孩子们,能够获得启发。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找对学习方法,刻苦学习,加强体育锻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END—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