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分享一
SCI论文就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方面使得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准。因此,SCI论文发表是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一个主要追求。但如何写作及发表SCI论文一直是国内广大科研工作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些心得。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非一日之功,前期要阅读大量文献,并将阅读文献做一个小记,这样不会出现读完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引用参考文献很重要,要有针对性,不能乱引用。建议大家采用Endnote管理文献,该软件对文献管理与论文写作非常有用。采用该软件你可将所有的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并可在摘要内做适当记录。在书写论文时,Endnote在参考文献管理方面的优势很明显,参考文献只需一键输入,根本不用手写。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且实验也基本完成的时候,就需要着手写论文了。写作论文时一定要集中时间写。在写作时不一定非要从Abstract写到Acknowledgement,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写作,怎么样省时、高效,就按什么顺序来写。但是摘要一定字斟句酌,因为摘要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成功发表的敲门砖。还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讨论,讨论就是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进一步探究。SCI期刊的讨论不像国内期刊最后的讨论那样写的天马行空,就事论事、简洁是讨论写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论文的每一部分都不能轻视,要想早日发表SCI论文,就得端正态度,注重细节。
期刊选择及投稿
文章写完后,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估,来评定自己的论文在哪个杂志上成功发表的概率大。期刊的选择和定位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就要了解SCI论文在哪里查询比较方便。通常我会在Google学术上搜索该领域最前沿的文章,通过比较评估自己的文章是否是新的研究,研究的意义大不大,来确定影响因子。然后就可以根据暂定的影响因子来选择期刊了。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有很多网站能实现,但一个个的查显然会浪费很多时间。建议大家去下载或整理一个近3年的影响因子表格,然后将期刊影响因子按降序排列。接下来就比较方便了,根据确定的影响因子去那个范围里找合适的期刊就行了。
投稿的时候需要注意杂志的要求和格式,最好能完全符合杂志要求,给杂志留个好印象。写一封coverletter也是必要的,可以让杂志快速了解你文章的创新性和意义。如果有审稿意见的话,说明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仔细阅读并深刻理解审稿意见,逐一回复,并在原文中标出修改地方。只要认真对待,经过几次修改后,文章就会被录用了。
分享二
1、正确选择对口的SCI期刊。原则上是先投递高影响因子的杂志,然后不断降低IF,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改投一种杂志,我们可能光改变格式可能很长时间,除非你采用了文献管理软件。我认为也不能盲目投递杂志,应该要结合专业知识、年度影响因子表和他人经验来综合选择要投递的期刊,然后再进入该期刊文章查询系统查询近年来的文章走向,包括专业内容、种属等。
2、不能进行一稿两投。这种投机取巧之事最好不要做,因为许多杂志之间的编委是相同的,一旦同一篇文章两次发到同一个编委或审稿人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尤其那些投递手稿时就需要转移协议的,切记主要版权问题。
3、如何正确选择必需推荐的审稿人?
一般编辑不会选择你推荐的审稿人,但你还是尽量选择同行中的小专家。但这也与你的投稿目的有关,若十分自信文章的创新性和中肯意见,你可以从参考文献中挑选大专家。
4、如何礼貌地向编辑咨询稿件状态?我曾经在ToxicologicalScience上投一篇文章,2个月时我“很不礼貌”地向编辑咨询稿件状态,其实不是有意的,只是写英文信的口气完全按照中文语气,不委婉。后来次日编辑就回信说rejectthepaper,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带着性格。但与人相处时,是存在感情因素的,尤其是可以accept或者也可以reject时,很有用。
5、如何提高一次投稿的成功率?文章本身的创新性是第一位因素,对口期刊选择、文章格式完美、语句通顺(尤其符合英文习惯)等也很重要。
6、版权协议和利益冲突表格要谨慎填写。签名时尽量不要代签,以免被编辑发现时的尴尬。
7、尽可能参照投稿说明,认真修改手稿格式。这一点是衡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程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Introductionforsubmission,逐条地改正,以防延误同行评审时间。
8、修回后投稿一定要核对初稿中改正的地方:
标题、摘要、coverletter等。
9、要了解此刊是否需要审稿费和版面费?大家都知道版面费一般都是用美元衡量的,建议最好选择不需要版面费的(不用彩图也收版面费的)。但是有些杂志,如Endocrinology等杂志就需要版面费,多数杂志若有彩图印刷都要版面费的,大家谨慎选择。
10、一般外文SCI杂志的审稿周期是1-3月。
大家一方面耐心等待,若2月左右没有消息,可以通过e-mail咨询一下稿件状态。我的感觉是好一点杂志审稿周期短一点,而往往是差一点的杂志却老是拖,曾经遇到一个IF2.5的杂志3个多月后原因是找不到审稿人,多少审稿人推脱最近很忙。
国内核心期刊
分享三
《统计与决策》投稿、录用经历分享
首先声明一下,俺在论坛里也逛了两三年了,眼看着今年年底硕士毕业,但无奈我只是一个非、高校的小硕,学校的毕业要求是发表一篇国际会议论文(要有届数、有检索),毕业要求不高。但老板评职称需要CSSCI期刊,于是乎俺从刚入学就开始了论文写作,期间自学了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本人本科的时候发过一些文章,但都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了。从研一到现在写了大概6-7篇文章,目前都压箱底。
这次写出来的文章始于年11月底,中间隔了个新年,年1月份完稿,全文大概字,字符。中间给导师看过一次,她直接和我说看不懂,让俺去找其他老师指导,我没有去找(实际上导师自己连北大核心都没发过,还不如不找),考虑到导师的副教授头衔有可能有点用,挂上她的大名就开始投稿了。
写文章是一个体力活,精神和肉体上要受到双倍的摧残,这个过程没点忍耐力真挺不下来;投文章就更折腾人了,每天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去看稿件的状态,信心满怀——欣喜——紧张——失落,每次都是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作为小硕,精神压力大啊,不管别人说你如何如何牛逼、如何如何能力强大,关键时刻拿不出来成果,那你就和别人在一个档次,越到后来越难受。
在介绍投稿过程之前,我承认我一稿多投了,小硕急于毕业,木有办法,批评我的话语都虚心接受!但我坚决不会一稿多发,这是原则问题。
下面介绍我的文章的投稿历程:年1月中旬,先是出击了《经济与管理》、《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工业技术经济》、《学习与实践》、《资源开发与市场》,这些都是CSSCI扩展版,小试一下牛刀。结果工业技术经济一个月外审退稿,说论文与录用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实际上这个期刊我已经冲击过四次了。除了《资源开发与市场》半个月给了录用通知(6个版面,元),其他的都没有任何消息,电话确认被毙掉了。《资源开发与市场》的主编人不错,沟通了几次建议我压缩版面,都是辛辛苦苦一个字一个敲出来的,舍不得删,于是打算拒掉了,这个过程下了很大决心,因为发在它上面我也完全可以毕业了。其实人都有个特点,当你没有得到它的时候,会觉得它很珍贵,一旦得到了,就想要个更好的,有点像谈恋爱的过程,哈哈!
2月底的时候,开始正式出击CSSCI来源期刊,首先投了《财经论丛》、《软科学》、《经济地理》,结果前一个两天后退稿,后一个半个月后退稿,《软科学》也在一审中被枪毙,让我表示鸭梨很大,每天都在看各种期刊,研究它们的风格。3月初又投了《统计与决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后来看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邮箱今年换了,我投稿的邮箱已经不用,这个期刊也就没怎么 评审—退修(.11.06—.11.12):在这半个月中,由于对这次投稿实在是升不起一点信心,不止一次有“转投”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断安抚自己“再等等吧,反正这个期刊速度不慢”。最后在12号的傍晚,电脑弹出了邮件提醒,于是,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退修”资格。当时的心情至今记忆深刻,久久无法平静,就好像中彩票了一般兴奋。审稿专家给出的审稿评价较高(理论的创新性:有新意;方法的创新性:适用;论据的充分性:充分、确切;结论的可靠性:准确、可靠;图、表质量:规范、正确;公式、变量表达:准确;参考文献:引用广泛、恰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意义),审稿结论是“修改后发表”。同一天的傍晚,我的一位跟我一样“苦逼”了很久的好朋友也获了奖,扬眉吐气了一番,真是“好事成双”。 修回—评审(.11.13—.11.21):参考论坛中前辈们的经验,我以为“修回”后就应该是“复审”或“终审”了。但是,没想到又经历了一次“评审”。一度以为是编辑部弄错了。于是打电话到《资源科学》,接电话的是一位女老师,态度很好。她耐心告诉我,我的稿件需要送3位外审专家,因此“评审”之后再“评审”是正常的。她还告诉我目前送的就是第3位,就等这位专家的意见了。
评审—二次退修(.11.21—.12.11):再次“评审”,就增加了变数。忐忑不安中迎来了第2次退修。这次的审稿评价还不错,但没有第一次好,最后有一条“综合以上意见,建议进行重大修改后,补充相关的……方面的研究后,再发表”。当时没有理解“重大修改”的意思,因为从具体修改意见来看,似乎要修改的地方不多,因此对这一条建议没有考虑那么多。
修回—终审—三次退修(.12.12—.12.13—.12.28):《资源科学》是非常尊重外审专家意见的,在其《审稿规则》中有明文规定:终审结论分为“优先发表”和“采用”,仅有少量稿件可能还会要求作者做进一步修改或做退稿处理。虽说如此,但心里还是很忐忑。于是打电话去编辑部。这次接电话的是一位男老师,态度很好。我问编辑老师,进入终审后退稿的几率有多大。他回答说:见刊之前都有可能退稿,有的稿件在交了版面费后都退了,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对我的稿件很有兴趣。他说他阅读过我的稿件,并谈了一些他的看法,还询问了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他说:“既然我们都觉得这篇论文有意义,主编也应该会觉得,所以,再等等吧”。放下电话后,虽然仍旧不知道结果,但编辑老师最后那句话还是让我很高兴的。
最终,我踩到“地雷”了,成为了“少量稿件”之一,需要进一步修改。主编终审给的审稿评价只能说是一般(理论的创新性:平淡;方法的创新性:适用;论据的充分性:需补充;结论的可靠性:需完善……),幸好审稿结论给的是“修改后发表”,而不是退稿。其中一条意见跟第二次退修的意见是一致的(也即前文中“重大修改”),需要补充理论基础。编辑老师可能觉得我在二次退修时没有弄懂“重大修改”的意思,于是具体指出了需要补充的内容。还有一条意见让我非常纠结,编辑老师提出了增加2个变量的要求。这个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名副其实的“重大修改”。经过几天的努力,论文字符数(计空格)也顺利突破2万。
修回—终审—采用(.01.02—.01.05—.01.21):期间又一次打电话去编辑部询问稿件情况。这次接电话的依旧是一位男老师,态度依旧很好。这位老师要我耐心等待。他还告诉我,在评审阶段,有一位审稿专家给出了“退稿”的意见(这可能就是我的稿件会送第3个外审的原因了)。最后在年1月21日晚上等到了稿件采用通知。在审稿意见中,编辑老师还勉励了我一番,并鼓励我继续深入研究,让我小小地感动了一把。
总之,《资源科学》给我的印象是:审稿严谨且效率高、尊重外审专家意见、不歧视学历、编辑老师热情耐心、不会因为催稿而退稿。
来源:小木虫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