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与学校发展的隐喻
一
关于隐喻
在历史上,隐喻通常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和明喻相对应,又称暗喻、也称简喻。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
修辞上的比喻、隐喻可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规的词义,例如山腰的腰,原来大概是个比喻,今天已经约定俗成,我们不再觉得是个比喻。铁拳、蚕食、鲸吞,酝酿、覆没,都属于这种情况。从原来的表达式说,这些是所谓死隐喻〔deadmetaphor〕,从现有的表达式说,这些是语义的一部分,所谓比喻意义。比喻意义不同于比喻,我们用祖国的心脏来比喻首都,但首都不是心脏的意义。更有甚者,用来比喻的意思逐渐成了主要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反倒被人淡忘了,例如穷困原指走投无路,用来比喻没钱,这个比喻义现在成了穷困的主要意思,发火、责任也属此类。有些哲学家特别强调隐喻在词义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孔多塞断言:“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
莱柯夫和约翰森两人合著的《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是关于隐喻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在序言里说,他们发现,无论在语言学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人们都不大谈论隐喻,即使谈论,也未见适当。但隐喻却显而易见是到处可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作者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例如通过战争、战斗来理解、经验辩论。谈到一场辩论,我们会有如下说法:攻击某个薄弱环节、击中要害、摧毁了他的论点,采用了某种战略、赢得或输掉了一场辩论,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来自对战争的谈论,但作者进一步强调,我们不单单是这样“通过另一件事来谈论某事”,我们不仅使用击中要害、赢得辩论这些话来谈论辩论,而是通过战斗等等来“理解和经验”辩论,我们实际上这样看待辩论,实际上这样进行辩论。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
联想到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些日常语言,其实也充满着隐喻,比如“一线教师”,一线就是战争用语;“开学打响第一枪”“誓师大会”等都充满了战争的色彩。
二
教育界常见的一些隐喻
1.关于教师角色(略)
2.关于课程与教学(略)
三
学校发展的阶段论
关于学校发展的阶段论
现有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管理,往往根据校长个人的经历、经验和学识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所以,我们大家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等于有一个好学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学校出现某些方面的漏洞,或重视了教学忽视管理,或重视了学校的校园建设忽视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或重视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逐渐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走依法治校的道路。
第二阶段为规范化阶段(或合格学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挖掘管理的潜能,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如对教师的情感管理、对工作量的弹性管理、对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学生纪律的刚性管理、对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等。目前,大部分学校处尚于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能保持有序的状态,各部门各司其职,按制度办事,……实际上,此时,学校的发展出现一种“高原现象”。此种情况下,部分学校开始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和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创办学校的特色,形成新的闪光点,此时就进入了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个性化(或特色)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系统的思考和反思,搞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扬长”上下功夫,实行“优势拉动策略”,即用优势拉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扬长补短”的目的。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经过几年的努力,必将成为“特色学校”,也是名校的前身。
第四阶段为高级阶段,又称为核心化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兴校思路和办学理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风格。同时,要把自己的特色经验与队伍向外辐射,影响和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成为一个办学联合体的核心或示范性学校,这样也就成了社会公认的“名校”。
如果学校发展的这四阶段说成立,那么科研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
科研管理的几个隐喻
※“引擎”和“动车”论:
科研引领、课题引领——校长到底怎么看待科研的作用?校长自己的科研理念和科研能力很重要。单引擎、双引擎,甚至多引擎,对学校的初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少学校做不到,不少校长认识不到。(学校像一辆汽车,四轮驱动的动力,肯定优于非四轮驱动;动车与过去的火车相比,不是全靠火车头带)
——这种隐喻下,科研员要注意什么?
为学校培育真正的科研引领者,帮助学校形成具有引擎作用的龙头课题——重在理!
※“支撑”和“穿针”论:
教研、科研、德育三条腿,教、研、训一体化。(学校像架马车,千条线万条线,经过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到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一个针鼻子里)在学校进入正常化、规范化阶段,教研、科研、培训都有章可循的时候,各负其责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应付了事等现象。
——这种隐喻下,科研员要注意什么?
为学校减负,指导科研主任将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整合,但同时要形成科研规范,不能使得三条腿的一条变成瘸腿,使得“研训一体”变成“教研独大”。
※“套种”和“苹果”论:
如果学校是一亩田,那么教研、科研等日常工作是种庄稼,其中科研像种苹果树,两到三年才能挂果、成熟,香飘万家;教研像种水稻、小麦,每年两季,考核到位,是学校的主食。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点像苹果园里的套种,问题是,有多少学校会以苹果为主业,而放下水稻、小麦等主要作物呢?往往是到了想形成特色,想总结个性的时候,急吼吼地要科研工作者拿出“苹果”来!
——这种隐喻下,科研员要注意什么?
关于套种技术:
苹果树地里能套种下列植物(前3年)——大姜、大蒜、花生、绿豆、甘蓝、萝卜、菠菜、油菜、紫花苜蓿、鼠尾草、三叶草等矮杆植物。
也就是说,要指导学校,学会用种苹果的思维方式,来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科研化;寻找特色、亮点、个性时,要恰当,要跟学校真实的建设实践吻合,再用科研方法来提炼这些实践,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苹果”。要慎重引进外来理论,借力外援也要合理、适度。
※“自我导向学习轮”:
借鉴自成人教育学的重要理论——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作为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最早由成人教育学家塔夫(Tough)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由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
“成人教育学之父”诺尔斯(Knowles)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由个体自己引发,以评判自己的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
特别推荐给大家一个自我导向学习轮的模型,见上图。主要是针对个人学习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但我认为也可以借鉴到科研管理与指导实践当中,当我们把学校当成一个“自我导向学习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科研指导,使得学校走上自我导向的科研发展道路呢?
学习者处在核心位置,换句话说,学校、教师是基础教育科研的核心要素,他们的知识、态度、技能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的培训、推广等工作,都要指向他们的这三方面的提升,其中态度,又起着龙头作用,态度改变了,知识和技能都不是大问题。
我们科研员,处在学习促动者的位置,我们自身的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跟学习者一起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对学习者能否真正进入自我导向的科研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搞一些非常好的现场会,会对参与的学校形成一种促动;我们作为科研指导者,自身的能力很重要,做讲座、做点评、写鉴定意见,都有可能形成一种促动。
如“学习共同体”的系列活动,就给我们很深的启发,我们自己被促动,我们再通过参与、分享这类活动,去促动更多的学校、老师。关键是动!促而不动,可能是常态,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得促而动的比例提高,而且是律动,恒动,而不是心血来潮一阵子,心灰意冷、心如止水为结果。
这个轮子能否顺利转动起来,我们要充分考虑情境、资源等因素,而且,这些情境、资源,都是站在学习者自身立场来思考的,而不是我们为他创设情境,为他推荐资源。尽量帮助学校发掘自身可以获得的、和确实需要的资源。如《学习报》,郑重向大家约稿!!
情境则要考虑非正式的和正式的多种情况。有时候,一些非正式的场合,科研交流效果特别好!我们作为管理者,多多少少意味着控制,意味着一定的权力,这会让学校不舒服,当然,这种控制和权力,跟其他条线的管理者相比,又是弱控制、软权力。所以,我们要营造的是学术性的情境,把学校和老师慢慢吸引过来。
总之,我认为,科研管理,重在理,不在管,而理,就需要动脑筋,包括在这些隐喻上多做一些思考。或许,透过这些隐喻,能打开一些新思考的空间,所谓,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
小结:
王丽琴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