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诺贝尔奖虽然一直被全世界公认为科学界最至高无上的荣耀,甚至没有之一,但由于评选结构都出自欧美这些西方机构。因此我国的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的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这3个奖项势必要有更有说服力的科研发现才有可能。
诺贝尔奖的评选更看重“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发现,我国的科学家要想获得诺奖难度太大,那么以诺奖作为参照对象来看,我国目前能达到诺奖级别的科研发现,或许就只有这个3个吧。
薛其坤院士: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院士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现如今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
薛其坤院士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在年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不同于量子霍尔效应,它不依赖于强磁场而由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
薛其坤院士的该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未来科技奖,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薛其坤院士是我国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获得菲列兹·伦敦奖的科学家。
王怡芳院士:发现了中微子第三震荡模式
王怡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欧洲核子中心和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现在王怡芳院士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等职位。
王怡芳院士在年率领团队在深圳大鹏的核电实验室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在今年被确认为中微子第三震荡模式。该实验的发现,重新定义了中微子的震荡模式,无疑是诺奖级的发现。
曹原:确立了石墨烯传导的全方位理论
95后的天才物理学家曹原出生于年,年,年仅14岁的曹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从中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前往麻省理工攻读博士,现如今在麻省理工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作为我国物理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在年,年仅21岁的曹原通过实验发现石墨烯的排列结构中具有非规超导电性的因子,经过六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后,最终确立了石墨烯传导的全方位理论。该项研究的发现,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连续两篇报道了曹原关于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
曹原的这一发现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新领域”,有无数学者试图重复、拓展他的研究,这一成果堪称‘第五大发明’。
诺奖的评选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科学家要想获奖有着超脱学术之外的巨大阻力,而薛其坤院士、王怡芳院士和曹原博士的这三项研究,都是基于创新的发现,无论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些都是“诺奖级别”的科学发现。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科学发现能称得上是“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