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开局,到哥大斯坦福芝大等五所顶尖

学员背景-L同学

国内Top2大学

英语文学

雅思:8.0+

GPA:3.8/4.0

录取院校

ColumbiaUniversity

MasterofArtsinEnglishandComparativeLiterature

StanfordUniversity

MasterofArtsinChinese

UniversityofChicago

MasterofArtsProgramintheHumanities

NewYorkUniversity

MasterofArtsinEnglishandAmericanLiterature

UniversityofEdinburgh

EnglishLiteratureMScR

*本文内容由再来人学员撰写,Valeon编辑排版发出。

仅供学习使用,不代表再来人立场。

图片来自网络

“少有人走过的路”

从国内的英语文学专业本科申请国外的英语文学专业硕士,这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哪怕在文科生中,纯文学类申请也不多见。没有案例,没有参考,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我遇到了再来人,在老师和学导的帮助下,得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度过一段格外“险象环生”、充满挑战的申请季。

我从大二暑假就开始接触再来人,从那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服务高效、专业、经验丰富的留学团队,也是一个对待学生耐心、细心的大家庭,这也是我选择再来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申请季中,除了持续的陪伴和鼓励,再来人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是给我匹配了一位专业匹配的学术导师,二是提醒我寻找文科适合的小众科研项目和活动。在最开始只有绩点、标化,连一篇学术产出都没有的“三无”阶段,是学导和再来人的CD姐姐们给我信心和鼓励,让我最终争取并获得一段暑校、一段交换、两段科研的丰富经历,成为了简历中的核心亮点。

如此,一段“少有人走过的路”,渐渐变得清晰明了;有了老师们的陪伴,本是一个人摸索的路,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图片来自网络

小众专业的“简历难”

我本科是英语文学专业,三年的学习让我明确了在这个领域的持久兴趣与热爱,也产生了走上学术之路的想法。我优先选择申请研究生项目,并很早就将适合的项目罗列、筛选出来。

在申请初期,让我最为焦虑的就是没有对口的科研和课外活动。文学类的申请不在意公益活动的多少,社会实践的优先级也排在后面,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学术内容。而作为国内的英语文学本科生,科研对我来说还是天方夜谭。到那时为止,除了在本科院系按部就班上过的课、写过的课程作业,我的简历还是一片空白。这无疑给我的申请前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大二暑假与再来人初次接触时,CD姐姐就针对我的困扰提出了适时的建议。她建议我先申请一些艺术类的实习试试看,比如博物馆、文创相关的岗位。同时,她也从前人的成功案例出发,建议我将重点放在参加暑校和交换项目的宝贵机会上。

这些建议帮助我更加明确了前期准备的方向,也了解到丰富学术背景的多种“非常规”方式——不用有厉害的title,不用是尖端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展现申请者探索文科丰富多样兴趣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明确和展示自己的热爱。

图片来自网络

永不言弃:寻找科研之路

在再来人的建议下,我在大二暑假成功申请到博物馆的海外交流处实习生一职,充分感受到了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此外,我将暑假的另一半精力全情投入到暑期学校课程中。这样,在两个月极其专注、投入的学习中,我与授课老师、一位资深教授建立了较深的联系,她也在之后成为我申请中的“大牛推荐人”之一。

在大三年级,我也抓住机会,没有因疫情而过早放弃、而是选择参加了为期一学期的线上交换,并从中结识了我的第二位国外教授推荐人。她在后续的申请中帮到我很大的忙。一英一美两位教授,也给我带来了跨申的信心和底气。

在大三阶段,我更是通过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填补了我学术背景的空白,不再是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学术小白”了;同时,我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海外科研的机会。在大三结束后的最后一个暑假,我终于在已经反复刷新过多次的学校海外交流中心网站上发现了一个符合我要求的项目。这个发现像是对我不懈探索的最好奖励,并最终构成了我原本空白简历上最后的一环。

在PS的最后我也总结这些经历,由衷地写道:是我的热爱驱使我不断尝试,坚持不懈。我相信这永远是最能够打动评审人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拨云见日:和学导的头脑风暴

与我的学导的相遇,是再来人赐予我的众多珍贵礼物之一。相似的本科经历、相通的申请方向,让我一下感觉到自己不再孤单,并能够将自己在申请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与她分享。她也在申请的最关键一环——文书写作中给予我最大的帮助。

一开始,我以为文书写作就是“讲故事”,但学导告知我,已经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展现更多的学术性。毋宁把它想象成一个面试介绍和论文开题报告的结合体。

然而,科研经验有限的我,连现下时新的学术方法都讲不出几条来,阅读量更是有限,难以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久而久之,甚至有点怕写文书、怕写资料,不断拖延。

此时,再来人提供的与学导“头脑风暴”的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学导拥有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学术圈的熟悉让我们的谈话变得分外高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坦诚地吐露自己的犹豫和无知,悉心接受和咀嚼学导的丰富意见和经验。一条条把想法理顺之后,我很快就有了文书的大体框架,之后着手写作就容易得多。

此外,我此前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产生过兴趣,而学导在比较文学系学习的经验给我申请和学术上极大的帮助。这得益于再来人优异、精准的学导匹配机制,抓住我之前提到的申请比较文学方向的想法,为我匹配了相关度极高的学姐导师。最终我选择的项目也与比较文学有关,这离不开学导的推荐、帮助和鼓励。

真的很感谢再来人,它为我提供的服务非常符合我的需求,细心地帮我匹配导师、反复的文书修改和润色、全程陪伴,这些都是促成结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助我走过一段“少有人走过的路”。我也十分推荐学弟学妹们选择再来人,收获心仪Offer!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3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