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山珍牵手科研竹荪更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擦 http://m.39.net/pf/a_4784989.html
10月12日,从贵阳驱车2个小时,来到地处织金县中部的桂果镇绮陌村。一钻进落户该村的竹荪菌种厂房,一股红糖黄粑的清甜味迎面而来。

菌丝培育

  “这是菌棒散发的味道,这已经是我们的第5代菌棒配方啦。正在生产的万棒菌棒是广西客商的订单,每棒5.6元。”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启华介绍说。

菌棒开放培养区

  碎木、配料、搅拌、装袋、打孔、灭菌、接种……在一系列机械化操作后,一个个菌棒从流水线上下来。

林下种植长出的竹荪蛋

  穿梭在偌大的厂区,来到平方米的开放培养区,养菌室里有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棒,栽培区的三层层架上均铺满松针,仍有鸡蛋大小的竹荪蛋冒出头来,也还有零星的竹荪壮得把自己压断。“这是今年的最后一发竹荪了。”在厂区管护的当地村民说。

鸡蛋大小的竹荪蛋

  “经过技术攻关,我们的竹荪培养区从净化培养进化到开放培养,又进一步降低了竹荪种植的成本,这也是每次省内外同行来参观都羡慕的地方。”李启华胸有成竹地说。

  虽然鲜竹荪的采摘进入尾声,但棒菌却进入销售旺季。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2万瓶原种、0万棒菌棒,原种、菌棒覆盖省内及邻省红托竹荪种植区域,卖到江西、云南、海南、广西、四川等地,50至80元一斤的鲜品、至元一斤的干品竹荪畅销全国各地。

林下种植长出的红托竹荪

  织金竹荪能俏销,不仅因为其原产地在森林覆盖率高、高原湿润的织金,竹荪入馔早有传统,而且当地还有着三十多年栽培技术的积累。织金竹荪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年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

村民正在采摘林下竹荪

  45岁的村民李冲菊坐在工位上,抹了淡淡的口红,耳垂上挂着金耳饰。她隔着玻璃把双手插入延伸到无菌箱的长手套里操作,熟练地用小锤敲碎培育原种的玻璃瓶,用镊子从瓶底部取出白色菌种,适量放入中间打空的柱形菌棒,再用海绵塞塞好孔棒口以免污染。整个过程好似做试验。

竹荪成品加工

科技是支撑织金红托竹荪发展壮大的关键。成立于年11月的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织金县成立的平台公司,是织金县竹荪产业的龙头企业,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研试验示范课题8个。探索出一整套适宜红托竹荪高产、稳产的栽培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操作规程。去年8月,贵州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公司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测产的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量公斤(干品),亩产值达到10万元以上。今年,该公司年生产鲜品竹荪余吨,干品余吨,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托竹荪菌种生产、多种模式栽培、精深加工和电子商务交易基地。

竹荪进行品牌包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午时分,云雾拨开,更见桂果镇的清秀。杨柳河贯穿的桂果镇,是大兴桥水库和白泥坡水库水源地,当地无工业企业,是县级规划的农业园区,一直守护绿水青山。桂果镇镇长李松告诉记者,该镇围绕“竹荪小镇”大力发展特色竹荪产业,引进和培育竹荪生产企业和合作社9家,竹荪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大棚种植竹荪采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与桂果镇的天然选择不同,地处织金县西部的金凤街道是在转型发展的路上,选择发展林下竹荪。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在煤矿等矿产企业关停之后,年,经过专家对土壤、日照、湿度等条件进行评估论证后,化跨社区开始发展林下竹荪。10月13日,秋雨连绵,金凤街道化跨社区山林寂静。记者来到半山腰上的化跨合作社竹荪基地,这里有分拣、烘烤、包装等车间,展示厅里堆着10多包的干竹荪。“就剩这些,其他全都卖完了,哪个出价高就卖给哪个。”社区书记、主任杨发亮声音洪亮。

竹荪烘干

靠发展解决原来遗留的矿群矛盾,这是当过9年村支书的杨发亮的深切体会。目前,化跨社区有近千亩林下竹荪,覆盖当地户人。当地百姓今年仅务工收入就超过万元,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目前有50多万元的现金和数百万元的固定资产。近年来,织金县大力推广“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规模种植竹荪1.6万亩,竹荪种植企业、合作社有88家,从事竹荪种植的农户约2.4万户7万人。目前,干品产量达吨,产值11.19亿元,竹荪产业已成为织金农业现代化的个中翘楚,也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总监制:刘琴监制:熊江编审:陈翎编辑:夏珊

投稿邮箱:zjxrmtzx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3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