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谈教学与科研问题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也谈“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徐媛

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考上的大学世界排名越好越有名,那么他的教学质量也必然越好,因为他有更专业更尽心更有责任感更严格要求的老师,有更安静不浮躁的学习氛围,所以让我能学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而也正是因为拥有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才让名校毕业的学生更受雇主的欢迎,毕业以后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上了大学以后,我才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原以为在好的大学上课的都是有名的教授,可以直接向他们学习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而事实却是,讲课的都是教授的学生,很多英语瑞典语都说的磕磕巴巴,讲课讲的让人昏昏欲睡,毫无热情。偶尔有个有名教授讲个课,也很难说是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举一反三。大多给人感觉备课不足,对学生兴趣不大,貌似并不是很想站在讲台上。偶尔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但受欢迎的原因从来不是因为讲课条理清晰透彻,而是因为喜欢上课开个玩笑讲个小故事啥的而受欢迎。更让我惊奇的是,我从小以为好学生的一条最基本条件至少应该是认真听讲,不逃课不旷课的,但大学里面的学霸却经常会没事旷个课啥的,却丝毫不影响其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学霸地位。

一开始吧,我觉得,我上的大学之所以从老师到学生都“学风“如此,必然是因为我考上的大学还不够好,虽然它在瑞典排名领先,我们专业也录取分数最高,但毕竟还不是排名第一的,如果我上了真正世界顶尖的大学就必然不会这样的。但后来吧,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才知道,原来排名越靠前的大学教学就越不靠谱。比如瑞典排名第一的大学在瑞典高等教育署的审查之后就因为教学质量严重不合格而丧失了护士教育的学位颁发权,而世界领先的那些美国大学,比如哈佛啊什么的,给本科生代课的经常都是英文说的磕磕绊绊的中国留学生。而相反,学生对的学校老师的教学满意的,说自己老师耐心严谨的,往往却都是排名相当不怎么样的,经常连研究生教育都不提供的,所谓的“教学型大学”。

当时就一度觉得大学的排名标准是很有问题的。对于学生来说太有误导性了。为什么在排名之中科研成果要占那么多的份量,如果老师都忙于自己的科研而没有热情把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的话,学校发了多少高质量文章对我们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名校的学生其实学不到最先进的知识的话,那么为什么用人单位还是更喜欢名校毕业的毕业生呢?我当是的理解是两个原因。第一,名校录取分数高,能考上的孩子智商都不差,所以可以反映出他们日后工作中的学习能力。第二,名校有一个“圈子”,比如会聚集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以后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比较轻易的找同学帮个忙啥的。对第二点的理解主要是源于当年的一个网络段子,说某女努力考上哈佛却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做家庭主妇,然后就有人问,那你还那么努力学习做什么,那女生回答说,哈佛的男生质量高一些。

虽然我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对大学排名的靠谱性产生了严重怀疑,但毕业后还是去了瑞典排名第一的大学读博士。一个是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机会,毕竟我还没有天才到漫天飘offer的地步,怎么能有机会不抓呢?一个是因为我毕竟还是世俗的,要考虑以后找工作之类的事情,而明显学校名气越大就越有可能找到好工作。不过还有一个暗暗的原因就是觉得不打入敌人内部拿到第一手资料的话就是想批判都没底气。

读博之后发现的事情才更是触目惊心。原来我们学校的博士生待遇是全瑞典最差的,工资最低,拿不缴税的奖学金的学生数目最多,教授最“可恶”,不给学生具体指导还经常要求学生加班加点而且还会骂学生啊(在瑞典骂学生还是相对罕见的情形)。我逐渐理解了什么叫“市场机制”。就是当一个学校有点儿名气之后,就会自然的吸引学生前来,而想来的学生多了,供大于求,那么就会自然的造成待遇下降;而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学校,反而会更愿意用好的待遇来招揽学生和员工。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所理解的:学习好个人能力强便能找到好学校好单位拿到好待遇。原来好学校竟然可能其实会意味着差待遇。而另外,能力强也不一定就一定能找到好学校好单位,有时候教授并不喜欢太有锋芒的学生,而只是想要一个老实听话做试验的,有时候教授并不需要更多的学生,你能力再强也是没机会的。

有过一段时间的愤青阶段,觉得世界好黑暗:大学的本质任务不是教书育人么?即使是所谓科研型的大学,既然你们招了学生,也应该为学生负责啊。为什么有些教授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敷衍教学任务压榨自己的研究生,而受不到一点儿惩罚?仅仅因为他们每年能发几篇SCI论文么?即使发了高IF论文,又有几个人读,而且NCS的文章的试验数据重复率奇差,也没见造出了什么新药之类对医学发展有切实贡献的事情,还不是烧纳税人的钱而已。

忽然,见到了一线曙光。我们大学新上任的副校长声明要致力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她跟校长一起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学校“教学一流,科研一流,临床结合一流”。学生们好开心:终于有领导提出要抓教学而不是单纯光抓科研抓IF了。副校长上任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在各个院系之间奔走,做了两年的调研之后,给出了一份报告,题目是:如何让教学和科研更紧密的结合?学生们晕了,有种被骗的感觉:不是说好的增强教学吗?怎么搞了半天还是科研。他们在搞什么?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做好科研的人就能搞好教学吗?副校长上任之前我是面试过的,所以我愿意相信她是确实有加强教学的意愿的。

报告的背景部分论述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表示WilhelmHumboldt当年说过,大学是有双重任务的,一方面要探索未知,另一方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缺一不可的两条腿。瑞典教授H?kanHult表示科研和教学都需要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主动的参与,所这两个过程是相通的,都旨在对知识的开发,科研在于开发未知的知识,而教学在学生自己开发以前对于自己来说未知的知识。然后报告表示,大学的建立犹如下图的石墙:

石墙需要两个坚实的大石头组成的外壁,就是教学和科研。两者必须建立在同一个稳定的根基上。两个外壁中间的hearting对石块的要求不高,任何小石块填充进去都行。但石墙要稳定,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隔一段有一块大的长石头连接两个外壁,就是图中的through。而起这个连接作用的,需要教学和科研都很强的人才才行。对顶端的coping对墙的稳定性基本没影响,但对美观性和个性影响较大,这里可以包括大学的传统和文化。

对于报告中说的,学习的过程跟科研的类似,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还是认同的。如果只是把学习当作被动的知识接收是培养不出有创造力和探索力的学生的。而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探索知识的经验,也很难把这个技能传授给学生。但探索能力一定要通过申请基金做科研课题才能拥有吗?我也不知道,所以目前我依然不能说自己人完全认可“科研好才能教学好”这个说法。不过,我也不敢说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才是合理的。没有以前那么愤了,呵呵。但如果让我再选择的话,排除大学排名这方面的影响,让我在一个科研水平高但教学敷衍的学校以及一个科研水平低但教学认真的学校之间做选择的话,我估计还是会选择一个科研水平高但教学敷衍的学校的(当然最好是两者都强,就不需要选择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毕竟还是有可能通过自己阅读来学习的,不上学在家也可以自己读,但一个科研好的大学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所提供的平台和视野是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上了其他的大学读本科读研,也许我今天也就不会写出这篇文章了。

想起在我大学遇到的无数不靠谱老师之中,其中有一个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当他刚毕业只是一个小医生的时候,医院里面好多事情都是不对的不合理,但他作为一个小医生却又没有改变的能力,于是他就奋发图强,发誓一定要尽快做到主任医师,这样他才会有能力改变一切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多年之后,他终于熬成了主任医师,但他却没了改变的动力,因为他终于发现了以前那些他死活不能理解的事情的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所以,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我们这一代学生不要像他当年那么容易屈服。他这种说法,有点儿”存在既是合理“的意味在里面,同时也透着一些佛家“万物皆有因果”的意思,有时候,看似不合理只不过因为自己还没到能理解的层次而已。不过但同时又表示,并非所有存在的理由,都是“好”理由。Anyway,让我印象还挺深的。所以说吧,好像我的大学教育虽然没遇到几个靠谱老师但也并非是完全没学到什么的:-P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头部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