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603781.htmlTips想 作为一名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我在高教研究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在我的思想意识里,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和义务。10多年来,始终秉持着“管理就是责任”的工作理念,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恪尽职守,高质量完成了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的主要精力不是基于简单的管理,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育科研指导上,从课题论证到立项研究,从论文撰写到成果发表,我都要亲力亲为、反复指导,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各层次的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我校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质量都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高教研究室荣获了“辽宁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先进集体”、直至“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等多项殊荣。 除了负责教育科研管理之外,我还要做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指导工作。署名发表的学术论文达数10篇、获得各种学术荣誉数10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一个人如果到了离退休仅有半年多的时间,所有人都会认为不需要再做什么、也不可能再做什么了,可我还是申报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出版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培育与质量提升的应然路径》专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明年我校在教育部审核评估中获得“优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经常有人不解地问我,你总是这样默默地付出,从不去争任何名利,到底图什么,我都是淡淡地一笑以作答。我从来没有表白过实现这样的工作效果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更没有想过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可以无愧于心地讲,我所做的所有工作绝没有半点功利之心,完全是为了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我努力工作的唯一原动力,默默付出早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 那么,是不是不问收获就真的没有收获呢?事实上,越是不问收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世事因果的必然。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格特质的完善、价值实现的欣慰、无愧于世的坦荡、心境平和的怡然……,我收获得真是太多太多。试想,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二、担子——再重再难敢担当10多年来,我除了保证高质量完成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外,还经常要承担其他阶段性重要工作。 呈报给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单位的研究报告、为教育部高教司、辽宁教育研究院等有关部门撰写的调研报告等一系列高内涵材料,每份都要求长达万言、甚至数万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常常都是通宵达旦,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但无论时间有多紧、任务有多重,我都在要求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从来没有打过半点折扣。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学校标志性成果建设的重点目标,是科大人60余年的不懈追求与美好梦想。在几次冲击未果的背景下,作为本届申报的执笔人其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但难度越大、挑战越大,越是要敢于担当。在杨书记的亲自指导下,从教学要素整合到成果出版发表,从建构成果体系到突出成果特色,从优化材料内容到强化成果亮点……,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一举夺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且获奖排序位列省内同层次院校第一。不但实现了辽宁科技大学建校60余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还将为我校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次前移赢得加分。三、服务——诲人不倦不敷衍曾经有一句口号叫做“顾客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我并不以为然。事实上,有很多服务对象并不知道他们真正要的是什么,表面的满意或一时的满意很可能使服务对象受到实质意义上的愚弄和欺骗。我认为,检验服务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服务对象的本真诉求所达成的程度,如果只是让服务对象满意,至少也有搪塞和敷衍之嫌。 工作中,面对应接不暇的各种咨询材料我本可以赞许几句让其“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的,可我却偏偏要“吹毛求疵”,哪怕是有一个基本数据不合理亦或是一个汉语词汇的语言色彩不合适我都要提示其加以修正,每一份材料的修改完善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十个小时不止,给自己增加了非常大的工作量。尽管大多数人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对我给予的帮助非常感谢,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是反感,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受益了、收获了……,至于个人的功过得失任由他人去理解和评说好了。 说来也巧,不管是感谢的还是反感的,对我的工作作风竟然给出了一个完全一致的评论——“职业病”!乍听起来好像不太舒服,但当你细细品味之后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还会觉得受之有愧——这不正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赞美吗?! 10多年来,“老师,这个问题如何处理”,这是我平日里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在科大的校园里,不只是我带的39名青年教师称我为“老师”,好多中青年教师都这样称呼我,都向我咨询这样或那样数不清的问题。无论熟悉与否、不管职称高低,我都给予了热诚、无私的帮助。教改立项、论文发表、成果获奖……,能够帮助他们成长进步令我感到十分地欣慰,他们可是科大的未来和希望啊! 光阴荏苒,时移事易。我已经梳理不清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从教育科研立项到优秀成果申报,从学术论文撰修到述职材料润色,从教学团队建设到个人专业发展……,本来可以例行地看一看,我却非要看个“够”、看个“透”不可。我的双休日、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大量的文字材料处理中度过,粗略算来,我审阅、修改及撰写的材料至少达两千万字以上。由于长期“排列组合”枯燥乏味的文字,令我的视力和体能都严重下降,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地坚守呢,似乎连我自己也不理解,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诲人不倦”吧。四、荣退——老骥伏枥心还在 对于年届花甲的我——“荣退”已在向我频频招手,一些与我同期退休的人甚至已经在退休后的岗位“隐性”上岗。说实话,早有一些省内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以高薪力邀我加盟,但都被我决然婉拒了。我的根在科大、我的心更是永远在科大。回首往昔,无论是阴雨还是阳光,我都要感谢所有人给予我的所有——一切都让我成长;思想明朝,人将退、心还在——我满怀感恩必须用真情回报。我要充分利用好在岗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每一秒,为确保“十三五”期间我校教育科研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先进地位鞠躬尽瘁、竭尽全力。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正在加倍努力推进并确保这一目标稳步实现,敬请大家给予监督和审视。
责任编辑
陈宝泉
图文来自科大树人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