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探析
刘芳甄树宁杨歌毛雪鸥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也愈加紧密,由此造就了诸多典型的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企业。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大学与企业成功合作、互相促进的例子,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与“”公路科技企业等。
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高校科技需对接现实创新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清华大学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成果多是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同时通过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显著的推进作用。
为了构建学校与企业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模式,清华大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与国(境)内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科研机构,以获得相对持续的经费支持,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的总结与分析,推动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更加深入地与产业技术发展相结合,并为合作方提供长期、稳定、多方位的支持,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学习国(境)外企业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清华。
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公司逐步发展与壮大,其对技术改进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需求愈发迫切。为此,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加入到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来。同时,一些企业在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之余,开始以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开展各种前沿技术探索,培育新产品,推动新兴产业形成。大学与企业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并共同探讨联合共建科研机构,旨在通过互利互惠,促进科技研发活动,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带动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原则,在共同的相关领域,充分结合双方的优势,合作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通过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或与国(境)外大学、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的平台,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再创新,提高学校科研及学术国际影响力。截至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在运行的联合共建科研机构有个,其中,以协议形式与国(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有93个、与国(境)外大学或组织合作建立的有9个。涉及协议总经费折合人民币约为37.02亿元。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科研活动形式多样,科研成果内容丰富。如与日本某公司合作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自年10月成立以来面向全国吸收具有研究条件的大学参与,高度体现了中心的开放性,提升了各科研项目的研究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该中心前两期近6年共开展了44项合作项目,约有50余名研究生参与。在此基础上,受合作公司委托,中心组织来自中国不同高校的13名研究生到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促进中国学生对合作公司的了解,提高了合作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认知度。
再如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清华大学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原“清华大学(工物系)-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核技术联合研究所”]。集装箱检测系统作为一项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品,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制造。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清华大学组织跨院系联合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并完成固定式、车载移动式和组合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研制,实现了产品的系列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相关成果的产业化,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组建了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公司与学校合作成立清华大学(工物系)-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核技术联合研究所,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研究开发满足社会安全需求的技术。双方在至年间即共同申请了国外专利件、国内专利件。合作不仅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演化
0年以来,清华大学不断加强对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规范管理,并对其管理模式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首先,学校对与国内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的审批条件和报批程序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1年,针对联合研发机构的命名规则、日常管理、年度审查等工作增加了补充规定。其后,考虑到国家对科技的日益重视、科研投入的增加以及清华大学国际声誉的提升和大量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为规范管理并提高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水平,学校对与跨国公司共建科研机构提出了一定的投入要求,并鼓励与世界一流大学成立联合研发机构。
年12月,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建立科研机构必须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必须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有持续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撑”。与此同时,学校在科研院成立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将学校与校外单位合作共建的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明确建立年审工作制度,以确保合作研究的顺利开展。
5年,学校对至4年间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62个联合共建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查,撤销了“已按期完成任务,无继续合作意向”、“合作方在运行中因公司机构重组、政策改变,导致投资方向改变”、“合作方纯粹出于公司运作目的,始终无实质性的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事先承诺的经费未能到位”的33个机构。如此大规模的机构撤销在校内尚属首次,效果显著,引起了机构负责人、院系领导以及合作方的重视,对无实质性合作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严肃性。
年3月,考虑到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以及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对清华大学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将起到重要作用,学校科研院、校长办公室、文科建设处等有关职能部门经协商,一致认为学校应组织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的合作。由科研院牵头负责有关科研机构的设立审批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会审,会签有关意见。与学校和海外企业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通常以具体科研项目带动合作的模式有所不同,此类联合科研机构并不局限于科学研究一方面的合作,常涉及学生交换、研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的工作。共建双方需要确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质性合作内容同时可获得一定量的、稳定的经费支持。
年10月,学校结合努力拓展国际影响的契机,为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尝试与国际著名思想库进行合作,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开展了首期两年的联合共建科研机构试点。至今已进行5期。随后,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学校决定增设一类“与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联合共建科研机构”,与“在相关领域确实具备世界一流的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开展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经费来源和科研计划”的合作。
7版《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将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联合科研机构和与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联合科研机构一并纳入学校科研机构的整体管理体系中,对其建设目标、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管理等环节形成了较为清晰、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其后,学校于9、、年对上述规定分别进行了修订,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期间,学校在年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年审工作中首次引入合作方评价机制。请合作方管委会负责人对各机构的运行和建设给予评价和指导,推动合作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使学校对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评价更为准确与客观。
通过多年实践,清华大学从功能定位、权益责任、组织机构、过程管理等四个方面加强了对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切实可行的建设与管理。学校明确了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应以研发为先、项目为本,通过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形成双方以及国家、行业需要的研发成果,进而提升学校与合作方在双方各自关心领域的声誉与影响力,依托院系建设并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内部管理通常实行的机构领导负责制略有不同,学校总结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院长)负责制”这一基本组织模式,管委会通常由合作双方主管领导、业内专家和机构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机构重大事宜的决策和协调。
目前,清华大学对于每个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成立均审核其必要性、建设目标、双方合作的基础、研究内容与计划,以及人、财、物等配套条件的落实情况,支持各机构有效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科研团队,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推动相关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科研及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双方在联合共建科研机构中共同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共享知识产权及相应的收益。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建设管理成效
经过上述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化与完善,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合作方多元化。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合作伙伴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公司到世界强跨国集团、国际知名大学,呈现多元化特点。一大批合作公司,如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蓝汛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在联合科研机构共建期间先后在中国上海、深圳、香港以及美国纳斯达克等证交所成功上市,实现双方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第二,依托院系分布广。随着学校进一步明确要把一流大学建设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把追求世界一流水平与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清华大学持续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已设立20个学院、54个系,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在运行的联合科研机构的依托院系尽管以理工科为主,不过已达到39个,分布相对较广。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对文科院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其研究力量、科研水平及学术影响力等逐年提升。依托文科院系建设的联合科研机构的数量及规模稳中有增,获得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目前其协议经费占比约为10.3%。
第三,科研任务类型丰富。联合共建科研机构针对行业、合作方等需求开展研发工作;组织相关咨询、培训;协助合作方联系业内专家或聘任顾问,促进合作方发展。同时,积极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抓前沿、重转化。或在合作方提供的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专注于开展前瞻性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化培育。
第四,续签比例较高,大体量科研投入增多。在上述个联合共建科研机构中,续签机构有33个,占总数的32.4%。稳定的经费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深入开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合作的深入,合作方开始加大对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学校大体量科研合作增多。截至年底,在运行的协议经费不低于万元(文科领域不低于1万元)的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共43个,协议经费约为31.88亿元,占此类科研机构总协议经费的86.1%。
第五,国(境)内企事业单位合作投入力度加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在此类合作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目前,在清华大学与国(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联合科研机构中,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数量和经费所占比例分别为68.6%和86.6%。此前,7年学校仅获得1个国内公司对联合共建科研机构5年万元的投入,占当年此类合作总协议经费的19.8%。而年,此规模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的合作方中已有33个国内公司,其经费投入占此类合作的87.6%。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联合共建科研机构已在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合作内容和模式在持续地变化与发展,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和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此类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不断推动清华大学面向社会需要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践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什么医院专治白癜风白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