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诺贝尔奖最大失意人别人笑我没拿奖

10月7日,举世瞩目的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婕(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珍妮弗·杜德娜(JenniferA.Doudna),以表彰她们在“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方面作出的贡献。基因组编辑方法指的就是这几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CRISPR-Cas9技术。其中,CRISPR是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首字母缩写,为基因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这种序列实际上是细菌及古细菌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它的功能是“记住”曾经入侵细菌的外源DNA、质粒和噬菌体,并在它们再次入侵的时候切断他们基因组,使其无法进行复制和表达。而Cas是一种蛋白,全称是CRISPR-associated,也就是“和CRISPR相关的蛋白”。这种蛋白起到“剪刀”的作用,负责识别并剪切DNA。这次拿奖的是目前研究最成熟、应用最火热的Cas9蛋白,所以这项技术全称为CRISPR-Cas9。在CRISPR-Cas9之前,生命科学界已经有基因编辑方法比如ZFN和TALEN技术(具体技术细节可以查看本站文章《斩获诺奖,再掀热潮基因编辑到底是什么?》)。但相较前两者,CRISPR-Cas9来源于自然机制,不需要太多人工设计,简便易用的同时,解决了基因研究最大的痛点——成本,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真正做到“想剪几次剪几次、想剪哪里剪哪里”。因此,作为成功在年解析了CRISPR/Cas9工作原理的人,沙尔庞婕和杜德纳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即便如此,对于这次的获奖者,外界仍然有少数争论出现。争论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基因编辑领域“一哥”、美国华人天才科学家张锋。很多人认为,张锋的成就可以和沙尔庞婕和杜德娜平分秋色,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奖。从对CRISPR-Cas9技术的贡献和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来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诺奖不授予他同样也有合理解释。与此同时,针对这项技术,张锋和本次获奖者之间还有一段至今未解的恩怨。首先介绍一下张锋其人。他于年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年随家人移民来到美国,并在读高中时候开始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年,张锋在哈佛大学获得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然后在短短5年后,年仅27岁的他就拿到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其下属的博德研究所(BroadInstitute)从事科研工作。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开展了对基因编辑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年,在沙尔庞婕和杜德娜革命性的论文发表1年后,他就发表研究称,成功将CRISPR-Cas9用在了真核细胞内,使这项本来还是新生事物的技术一下子成了基因编辑领域炙手可热的新星。依靠这项成就,他在年被《自然》杂志评选为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并在年被汤森路透评为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同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称为“下一代领导世界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成为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天才科学家的开挂故事。不过遇到诺贝尔奖后,这一路顺风顺水的经历终于被2件事打断了。首先是在诺贝尔奖的落选。关于张锋该不该得奖,认为他应该得奖的人,主要是因为这一点:他首先在真核细胞内成功应用了CRISPR-Cas9技术,证明其可以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上,而这才是后来CRISPR-Cas9大范围实用化的真正基础。和其他所有科学技术一样,CRISPR-Cas9技术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早在年,日本科学家就在大肠杆菌的基因体发现了CRISPR序列。之后,这一研究在不怎么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bf/14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